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合作共建

2016-08-15朱蓓王鑫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馆

朱蓓 王鑫

[摘要]国家图书馆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加挂牌子,于2012年7月同时成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4年9月9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开创了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共建的先例。本文以此为契机,探究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合作共建理念,通过对比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职能定位,对二者合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图书馆 博物馆 馆际合作 合作共建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097-03

一、概述

2014年9月9日,正值国家图书馆105年华诞之际,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而建立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国家典籍博物馆是一座建在图书馆中的博物馆,因其面积大、藏品全、展品精而受到世界同类博物馆的广泛关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陈建筑面积约11549平方米,拥有10个展厅,藏品类型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样式雷图档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等。

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完美结合的职责功能,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服务手段,将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近距离感受那些珍贵文献的魅力,让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思想深刻地影响每一位来馆的读者。以此为契机,本文将从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职能与定位、两者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立足点,对博物馆与图书馆在合作共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职能与定位

(一)图书馆的职能与定位

印度学者阮冈纳赞说过: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它的生长不仅仅体现在文献资源的不停增长、文献种类的不断增多,更体现在图书馆职能的不断延伸。图书馆的职能一般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知识交流、知识服务等。结合本文研究重点,将重点讨论以下几方面的职责定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就是要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各类资源,以方便读者阅览、研究等。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截至2013年底,馆藏文献已达3244.28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近百万册(件)的速度增长,其中,馆藏最早的文献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更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年代之久、藏品之多、种类之全,闻名遐迩,世界瞩目。图书馆的馆藏体现着文明的沉淀与社会的进步,承载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由此可见,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

2.传递科学情报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传播机构,它不仅承载着文化知识,还蕴含着科学情报。因而,图书馆的另一项职责便是向到馆读者传递科学情报、知识文化,指导读者深入地挖掘及有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是以社会服务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知识情报和文献的需求,它在促进文献交流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着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目前,知识数量呈指数式飞速增长,但知识更新周期却越来越短。为了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社会都需要终身学习,进行继续教育。而图书馆不仅是收藏保存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还是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从事研究的文化场所。

3.开展社会教育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传播、教育、学习的阵地,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责任,担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构建和谐社会,除了满足人民大众物质方面的需求外,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公民的精神力量建设方面更是重要的一部分。公民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取决于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图书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提供这一环境的重任。图书馆为不同工作岗位的公民提供了超越学校教育的资源,满足公民不同的自主学习需求;同时,图书馆让社会上每一位公民享受到了公平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权利。

(二)博物馆的职能与定位

1.收藏保存功能

在博物馆的众多社会职能中,文化存贮功能是其最古老与最基本的职能。区别于图书馆以保藏文献资料为主的特点,博物馆更侧重于保藏文物与标本等实物资料。博物馆存储的资源在深度和质量上,较图书馆的保藏物更具内涵与深度,无论是自然物还是经过加工的人工物质资料,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每一件文物展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件实物资料都是人类文明的符号,记载着从上古原始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的发展与演化,记载着人们征服自然的手段和进程,是人类文明的孵化器,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

2.文化传播功能

博物馆能够成为传播人类知识的阵地,承担起传播知识的责任,原因有二:首先,博物馆具有很好的包容性,这体现在其所传播的知识具有包容性。知识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是全社会的共同遗产,应该为全人类所分享,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获得这份宝贵的遗产。文化遗产又不同于物质遗产的有限性,它不会因为共享的人多,而使每个人获得的就少。文化遗产分享的人越多,传播的范围就越广。其次,博物馆能够营造一个传播知识和文化的环境。知识传播得越多越广,来博物馆学习的人越多,博物馆的功能就越能发挥最好的效益,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又促进了博物馆自身职能的完善和发展。

3.社会教育功能

中外博物馆历来都很重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近年来重视程度越发提升,已经视之为首要职能、核心职能。著名博物馆学家格林黑尔强调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博物馆存在的根本原因。[2]

博物馆以实物陈列等生动的素材,通过视觉冲击使人们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物馆起到了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提升个人境界、增长见闻。虽然由于博物馆中展品所具有的珍贵性与特殊性,导致馆藏很难被大众所熟知,不能亲近经典就不能传承经典。但博物馆成为了架起历史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将文化惠及大众,使前人留下的文明深入人心,使得经典能够传承,形成核心价值观。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4.科学研究功能

博物馆是以实物资料为特征的知识信息交流中心,它以丰富的馆藏吸引着许多专业研究工作者和科学家。[3]博物馆的研究是围绕馆藏资料开展的,一方面是直接对收藏对象进行的研究。对一件新搜集品进行编号,登记藏品的年代、产地、搜集时间等基本信息,通过对搜集品的研究,对搜集品做详尽的描述。另一方面则是间接利用收藏对象,挖掘其富含的信息,为保护文化遗产和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服务。例如,为科研专家和科研机构提供其研究对象所需的资料与成果,提供科研所需的硬件设备、实物资料的咨询与鉴定服务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某些研究项目中进行合作。[4]

5.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随着人们学历与素质的日益提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公众希望寻求更为健康与有益的休闲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的消费导向也从以物质文明为主导过渡到以精神文明为主导。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从早期只接待那些有身份地位的贵宾的“精英化”走向了面向大众的“平民化”,博物馆的服务方向也越来越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们对文化追求的需要,努力营造文化场馆的文化氛围,让历史文化走出书本,以交互式的交流和体验,让更多的人在闲暇之余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三)结论

通过对博物馆与图书馆各自职能与定位的探讨,可以发现,图书馆与博物馆在存储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丰富大众生活等基础功能上却有着很多的共通点。博物馆和图书馆职能互融互通、紧密相连,共同保存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重要结晶。博物馆和图书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贮藏主体,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联系碰撞,共同融合发展。

图书馆馆藏的纸质文献资源和各类电子资源、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标本实物和器物藏品,都可以归属于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为了将这些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我国的图书馆与博物馆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艰难前行。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对象,关注着共同的问题,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因而二者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三、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可能性

(一)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历史基础

我国《史记》中记载,老子曾入洛阳周都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周藏室就是周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守藏室之史”亦称“征藏史”,征乃“典掌”之意,与“守”相同,意为管理周王朝图书馆的史官。有此可见,我国早在周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图书馆。而在国外也有图书馆与图书馆互融共通的例子。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始建于公元前290年左右。该园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所,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2000年,英国成立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历史会,其宗旨是“提供战略指导、推动交流;成为权威的倡导者和行业的领导者;建立最好的范例,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活动,丰富公民的生活”[5]。2014年,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开放,则成为图书馆内设置博物馆的经典案例。

由此可见,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融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二者密不可分的深厚历史为合作提供了历史基础。

(二)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职能基础

从对图书馆和博物馆两者职能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两者都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等职能;其次,两者都具有共同的服务对象,面向的都是社会公众。职能的共同性为两者的合作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博物馆的“保存、展示”职能,与图书馆的“保存、利用”职能更是为两者合作提供了有效的互补基础。“展示”可以将文献资源被动的提供给参观者;而“利用”,则可以让读者主动地通过文献资源更深入地了解文献内涵,两者相辅相成。

(三)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资源基础

作为开在图书馆里的博物馆,典籍文献的“资源共享”成为了两者合作的基础。博物馆提供了向参观者展示藏品的职能,但没有实现深度利用藏品的可能性;图书馆宏富的馆藏是其贮藏职能得以发挥作用的优势之一,但也为读者有效查找文献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博物馆,虽然向参观者展示了展品,但可见而不可触,无法利用;图书馆只在读者明确检索方向时,被动地提供文献资源,宛如大海捞针,而两者的结合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博物馆可以展示图书馆珍贵馆藏,让参观者了解文献信息,指导其查找文献的方向;图书馆为博物馆提供展品资源,让典籍文献进入公众视野,而不再是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双赢局面。

(四)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技术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呈现大众化的趋势。数字化的网络服务能为用户提供跨越空间地域的虚拟化服务,实体馆的虚拟化为信息资源的整合、筛选、检索、传递提供了新途径,新技术的出现为馆间共建合作提供了可行的工具、必要的技术基础。建设跨馆际合作的数字平台,建立统一的框架与规范,实现共同的目标,谋求共同的发展,有力避免资源的浪费,增强用户多渠道或许信息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度。以保存文化遗产为例,200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开始联手保护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数百万处于危险状态的物品。[6]网络合作是图书馆与博物馆全面有效提升服务的需求使之、发展必然,有着最为广泛的前景。

四、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作的必要性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高度繁荣的社会,图书馆与博物馆要想合作发展、协同服务、共享资源,合作则是两者服务社会大众的必然之路。合作是机遇更是挑战,合作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的需要,唯有合作发展才能提高各自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带来服务方式的拓展,从而提高社会大众对馆藏资源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这个时代是一个效率决定成败的时代。当前,图书馆与博物馆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增加彼此的联系,将馆藏实体资源转换为数字化资源。通过在一个框架结构下的服务系统使用户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用户的体验度。除了提升服务的社会需求外,从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来讲,馆际合作也是迫切需要实现的重要任务。祖先们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我们越来越远,也因此越来越珍贵,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妥善保护。虽然图书馆和博物馆最广泛、最完整地保存记载着人类活动的遗迹、知识、典籍,然而馆藏资源却不可避免地分散在不同机构之中,单靠一己之力必然无法为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因而,图书馆与博物馆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结合,整合二者的资源,实现数字化的资源建设,才可以承担起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

猜你喜欢

博物馆图书馆
博物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去图书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