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相对论下广西民歌的话语分析

2016-08-15陈娇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语言思维文化

陈娇

[摘要]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着手于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它主张语言影响思维,以及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广西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存在就是对广西人的思维方式和本土文化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广西民歌的话语分析、以南宁民歌艺术节为例,围绕广西民歌是如何影响广西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这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对人类思维的形成、文化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共性进行研究,旨在说明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 语言 思维 文化 广西民歌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074-02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对语言和文化如何影响和制约的争论却从未终止过。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W illieln von Hum bold t)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而所谓的语言世界观在其看来就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姚小平,2003:38)。萨不尔认为不同的语言由于语法结构的差异而致使反映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也就是说,语言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面对世界上现存的两千多种语言,每一种与另外一种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应便形成不同的各具特色的话语或话语形式。因此,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话语探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背后承载出什么样的民族文化,语言又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人类所存在的文化,同时在语言相对论的指导之下进一步了解民族语言对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文化观念的形成,从而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中的文化观

语言相对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强势说(strong version),即语言决定观(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种是弱势说(weak version),即语言相对观(linguistic relativism)。强势说强调语言的决定性作用。沃尔夫赞成这一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完全是由他的语言所支配和决定。而弱势说则对语言和思维尽享了中和,认为语言会影响思维。强势说和弱势说的提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对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各个学科所关注的课题。到底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语言影响思维,学者们褒贬不一,所以,把握语言和思维关系是对不同语言的文化研究的重要前提。

二、基于语言相对论下广西民歌话语分析

高明凯先生(1999:76)对语言和思维关系作了比较客观的评述,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语言,思维就不存在,离开了思维,语言也不存在。语言和思维事实上是存在于一个统一体内的两个对立面。”这就说明,一方面,语言受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反映文化。从广义上讲,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民歌是最古老的民族艺术之一,其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广西民歌便是中国民歌中具有特色的一类,其实质也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语言话语,是对广西壮族人思维、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

(一)广西民歌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民歌与一定的民族、地域、生活状况、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广西特有的丘陵山水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壮族民歌多为山歌。农耕的生产活动,人民通过唱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常这些歌曲都比较自由、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同时山歌也是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抒发,所以语言简单、明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山歌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和改编、丰富,在长期的积淀中逐渐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的历史载体,承载着壮族文化的信息要素。

如前所述,广西民歌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作为语言的一种话语形式,对广西人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就南宁民歌艺术节上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话语分析。提到广西民歌,电影《刘三姐》便家喻户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刘三姐》出现《山歌好比春江水》《世上哪见树缠藤》《只有山歌敬亲人》这些经典曲目,这些也成为广西民歌及南宁民歌艺术节的典型代表。本文就分析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歌词以便深入了解壮乡人的思维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

山歌好比春江水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从上述的民歌歌词来看,《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民歌就是一种话语。所谓的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事件或一种活动。也就是说,“话语”是一种与语境或“语言使用语境”相关联的语言活动,一种“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活动”(施旭 2010:3)。故《山歌好比春江水》就是一个典型的话语,它传递出在广西固有的自然地势条件下人们的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生活态度。通篇歌词中,准确说只有三句歌词,但在整首歌中却重复了三遍,这充分体现出壮乡人热爱歌唱,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说明该地区的人民思维方式的质朴和纯真。话语总是具体的语言生活事实,在上述歌词中可以看出唱歌者至少有两个人,他们正在进行一定的生活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共同面对一些挑战(比如:大山的巍峨给他们带来的害怕,在这样害怕的环境中还要去完成生活劳作所带来的困难和心酸等),所以唱歌便使他们彼此消退心中的恐惧、互相鼓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此外,通过这些话语还可以看出,歌唱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即两个或者更多的人之间的是平等的,等级之分不明显,至少在这首民歌中是看不出来的。歌唱者之间互相鼓励,体现出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和谐和质朴。从这首民歌的话语内容来看,歌词少而凝练,重复很多,大量的“喽”“这边”“那边”出现,这也充分体现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即在壮乡人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整体,也是就中国范式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为基本的世界观。宇宙、文化、发展等的一切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人在这个整体中遇到的麻烦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可以在尊重爱护自然的前提下找出解决的办法。

又如下面一首经典民歌《山顶有花山脚香》

山顶有花山脚香

桥底有水桥面凉

心中有了不平事

山歌如火出胸膛

心中有了不平事

山歌如火出胸膛

山歌好像泉水流

深山老林处处有

若还有人来阻挡

冲破长堤泡九洲

若还有人来阻挡

冲破长堤泡九洲

虎死虎骨在深山

龙死龙鳞在深潭

唱歌不怕头落地

阎王殿上唱三年

如今世界实在难

好比滩头上水船

唱起山歌胆气壮

过了一滩又一滩

《山顶有花山脚香》这首民歌的话语更加通俗易懂。这个话语的语言活动发生的环境也很简单,即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讲述了歌唱者遇到了困难,唱歌便是一种最好的排解,歌声传遍整个山谷树林,这实际上也是歌唱者对待困难的一种态度的体现,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即不向困难低头,不为困难而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在这个话语活动中,歌者用山顶的花和山脚的香、桥底的水喝桥面的凉引出心中的不平事,尽管如此,但唱起山歌胆气壮,这充分体现壮乡人“辩证统一”的认知观念,看到事情的弊端的同时也会看到事情好的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这个话语活动中,歌唱者说道“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潭”,充分体现壮乡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质朴和真诚及努力不懈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万物合一、和谐相处”的宇宙观在广西人民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与此同时,就像民歌中唱到“唱起了山歌胆气壮,过了一滩又一滩”这样的对待困难的生活态度值得现代的年轻人学习。

(二)广西民歌对东方人影响所产生的共性

广西民歌作为一种特色的语言和话语形式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壮乡人运用民歌这种特殊话语进行交流交际,通过这种语言的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壮乡人的思维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即壮乡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真诚,对生活的质朴善良,对自己固有文化的珍惜和热爱,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通过民歌的话语分析,也可以得出广西民歌对东方人的影响有共性,即都重视“天人合一”的本体论,都把宇宙、文化、历史的发展的一切内容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都重视“辩证统一”的认知伦,对待一个事物不光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弊端也能合理地考虑到它的好处。最后,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尊重自认、爱护自然。真正地通过一座山、一方水折射出一方人。

三、结语

广西民歌作为一种特色的民族语言,它充分体现出广西人民的思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也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此外,广西民歌中所反映出的这种思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是我们后人所要学习和肯定的,与此同时,尽管时代发展为我们所提出巨大的挑战,但是广西民歌所留下的文化特色也是我们后人所要传承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陈运香.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3):28-3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l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高一虹.等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陆颖.论民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及其文化价值[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7]庞双子.“假说”和“原则”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原则内涵解读[J].外语学刊,2015(01):23-29.

[8]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9]姚小平.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洪堡特[J].外国语,2003(03).

[10]杨朝春.语言相对论近期实证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5).

[11]张坤丽.壮族民歌文化定位的历史嬗变[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12]施旭.文化话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语言思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