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采采”小议

2016-08-15唐安民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诗经

唐安民

摘 要: 历代注家对《诗经》4处“采采”的释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采采”注释复杂化的原因是学者们注释时从“语境思维”出发,对其做出推理的、大略的解释。“采采”一词在《诗经》语意系统中应该是形容词,其本意应解为“盛貌”、“众多”。

关键词: 《诗经》 采采 释意 盛貌

一、经典注本对“采采”的注解

《诗经》中“采采”一词凡出现4处,分别是:“采采卷耳”(《周南·卷耳》);“采采芣苢”(重复出现不计);“蒹葭采采”(《秦风·蒹葭》);“采采衣服”(《曹风·蜉蝣》)。

简要归纳起来,《诗经》中“采采”的意项可梳理为四条:1.采了又采,非止一采。作动词,指反复持续的动作;2.不停采摘的样子。形容反复的动态,作形容词;3.众多,引申为“茂盛”、“萋萋”、“形形色色”、“稠密”,作形容词;4.鲜明,引申为“苍翠”、“苍青”、“粲粲”、“漂亮”、“华丽”,作形容词。那么《诗经》中的“采采”究竟应作何解?

二、“语境思维”对“采采”注释的影响

在对《诗经》“采采”作注时,注家们很大程度没有深入探求“采采”的本意,而是从“语境思维”出发,对其做出推理的、大略的解释,导致“采采”释义复杂化。

“采采卷耳”条,除黄典诚注为“苍翠之貌”外,其余诸家都继承朱熹“非一采也”的“旧说”,解为“采了又采”、“不停地采”。大概在此处将“采采”解释为动词,在语境中与下一句“不盈顷筐”衔接最顺畅:不停地采卷耳表示采摘的行为,还没装满浅筐表示采摘的结果。

“采采芣苢”条,高亨注作“新鲜貌”,将“采了又采”备为一说;陈子展直译作“形形色色”;黄典诚注为“青青”,其余注为“采了又采”。《卷耳》和《芣苢》同属《周南》,“采采芣苢”和“采采卷耳”的句式完全相同——“采采”+食用植物。照理来说,这两处“采采”应作同一解释,但注家对此却不能做一致解释。究其原因,也是注家受“语境思维”的影响:“采采芣苢”的后一句是“薄言采(有、掇、捋、袺、襭)之”,“采”、“有”、“掇”、“捋”、“袺”、“襭”都表示动作,不再是动作的结果;尤其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句中,如果前面的“采采”训为采取,那么后面又言“采之”,句意便有重复;此外,“采”、“有”、“掇”、“捋”、“袺”、“襭”是一套完整的采摘芣苢的动作,“采”只是其中的一道工序,如果将“采采”训为采摘,那么于句意也不合。考虑到这一点,注家认为将此处“采采”解释为动词难以自圆其说,于是释为形容词,根据语境,将其训作“新鲜”、“形形色色”、“青青”等。

“蒹葭采采”与“采采衣服”,在同诗中有明显可以参照的句子和近义词,注家多以前后参照为“采采”作注。“蒹葭采采”前有“蒹葭苍苍”、“蒹葭凄凄”,于是参照注为“萋萋”、“苍翠”。“采采衣服”前有“衣裳楚楚”,“楚楚”有鲜明、华丽之意,于是参照注为“鲜明”、“华丽”、“漂亮”、“粲粲”等。

三、诗经重言系统中“采采”词性

4条意项中,第一条将“采采”理解为动词,其余3条都将其理解为形容词。大多注家将“采采卷耳”、“采采芣苢”两处解为动词,将“蒹葭采采”、“采采衣服”两处解为形容词。那么《诗经》中的“采采”究竟是动词,还是形容词?

《诗经》当中出现了大量叠音词。对《诗经》叠音词词性的认识,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清代学者王筠认为,《诗经》中“凡重言皆形容之词”(《说文释例》卷5),阮元也认为:“凡叠字皆形容之字”。现代学者郭锡良在《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里说:“全面考察《诗经》中的353个叠音词,全是状态形容词。”朱广祁在否定《诗经》叠音词有名词和动词的基础上认为“重言词就只能是形容词了”。杨合鸣、周德旗认为“《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此外,一些现代学者也认为,诗经叠词中也有名词、动词、象声词,向熹认为,《诗经》里的重言词除“燕燕”1处为名词,“处处”、“言言”、“语语”、“宿宿”、“信信”5处为动词,其余皆为形容词( 《诗经语言研究》)。程湘清认为,重叠词“在《诗经》中出现较多……其中又大都属于状态形容词……也有的是象声词”;易孟醇认为“重叠词大多为状态形容词……但也有重叠式的名词和重叠式的动词”(《先秦语法》)。

归纳起来,古今学者对《诗经》叠词词性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将《诗经》中的叠音词全部归为形容词或是状态形容词。一种则认为《诗经》叠音词除了形容词以外,还有动词、名词、象声词等。对于《诗经》中的“采采”,笔者认为,《诗经》全文使用叠词300余处,除“乘乘马”、“景行行止”、“鱼在在藻”、“王在在镐”、“允文文王”为巧合,除“燕燕于飞”、“子子孙孙”两处作名词解外,其余都可解释为“…貌”、“…的样子”,为形容词。同属《诗经》叠词系统的“采采”也应训为形容词。

四、“采采”的本意与引申意

《诗经》中4处“采采”,根据搭配对象,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采采”与植物搭配的,即“采采卷耳”、“采采芣苢”、“蒹葭采采”三处。二是“采采”与“衣服”搭配,此处“采采”可释为“众多”、“形形色色”、“华丽”、“鲜明”、“粲粲”等。

“采采”和植物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习惯性思维,将“采采”和常见单字“采”字联系起来,将它视为动词。即使不训为描摹形态的形容词,也容易将它和植物的某种明显形态特征联系起来。但是,“采采衣服”处的“采采”绝不能理解为“采摘”,只能是形容词,但又不能解释为“茂盛”、“苍翠”、“萋萋”这类反映植物形态特点的词,只解释为形容“衣服”形态特征的词,所以注家将其训为“众多”、“形形色色”、“华丽”、“鲜明”、“粲粲”等意。

“采采”的准确释义应理解为“卷耳”、“芣苢”、“蒹葭”、“衣服”共同具有的某种形态。在四条意项中,唯有“众多”、“盛貌”这一种解释才能统率四种搭配对象。

其实,《韩诗》、《毛传》等《诗经》早期注本早就对“采采”做出了“众多”、“盛貌”的解释。李善《文选》注祢衡《鹦鹉赋》“采采丽容”,引《韩诗》“采采衣服”旧注云:“薛君曰:‘采采,盛貌也。”《毛传》注“采采芣苢”云:“非一辞也”,“非一”即众多。《毛传》“蒹葭采采”条注:“犹萋萋也”,“萋萋”,草木茂盛貌,也是将“盛”、“众多”延及草木而已。但早期《诗经》注本对《诗经》中的四处“采采”未做统一解释。

唐代孔颖达最早试图将“采采”纳入统一解析系统。他在《毛诗正义》中为“采采衣服”条作疏曰:“《传》曰:‘采采,众多也,以《卷耳》、《芣苢》言“采采”者,众多非一之词知此“采采”亦为众多。”将“采采卷耳”、“采采芣苢”、“采采衣服”中的“采采”都解释为“众多”的意思。虽然孔颖达在辨证中并没有把“蒹葭采采”中的采采纳入统一阐释之中,但他还是承认《毛传》将“采采”注为“萋萋”,即“草木茂盛貌”。

孔颖达对“采采”所作的统一注释并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得到后世学者的采纳。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对四处“采采”又“分别”做了解释。《诗经集传》“采采卷耳”条注:采采,非一采也;“采采芣苢”条未注;“蒹葭采采”条注:言其盛而可采也;“采采衣服”条注:华饰也。朱熹《诗经集传》是后世《诗经》研究最重要也最常见的材料,现代的《诗经》注家对“采采”注释中出现的一词多解情况,可能受了朱熹对“采采”解释的误导。

参考文献:

[1]吴闿生.诗义会通[M].北京:中华书局,1959:3,7,100,113.

[2]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5:83,91,336,373.

[3]金启华,国风今,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5,9,99,115.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诗经 凯风》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