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建设背景下的蚕桑产业研究
——以云南省巧家县为例

2016-08-15周应彪周钇宏

丝绸 2016年5期
关键词:巧家县桑园蚕桑

周应彪, 周钇宏

(1.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2.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建设背景下的蚕桑产业研究
——以云南省巧家县为例

周应彪1, 周钇宏2

(1.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2.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针对“金沙江下域”水电开发给蚕桑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了电站建设对蚕桑产业的影响;阐述了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金沙江下域发展蚕桑产业优势明显,对水电开发库区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具有双重作用;水电开发给蚕桑产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只要把电站库区生态保护与栽桑养蚕有机结合,更新产业发展观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大坝拦江,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优势,发展蚕桑旅游项目;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定能战胜挑战,实现水电产业与蚕桑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金沙江; 白鹤滩;水电站;巧家县;蚕桑产业

中国金沙江下游水电资源丰富,已建和在建的“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等4大巨型水电站,均居世界排名前10位,总装机容量4 652万kW,相当于2个三峡水电站(排名世界第一、装机容量2 250万kW)。其中“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境内的金沙江下游峡谷,装机容量1 600万kW,总投资超千亿元;2013年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22年工程完工,建成后,将仅次于三峡水电站成为“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金沙江下游不仅水电资源丰富,栽桑养蚕气候资源更是得天独厚。位于4大巨型水电站库区的宁南、会东、巧家等县均是中国蚕桑基地重点县,其中宁南县拥有桑园1.33万hm2,年产鲜茧1.25万t,蚕农养蚕收入达4.43亿元,2014年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巧家县则是云南省第三大蚕桑基地县。

金沙江下游4大巨型水电站建设,对项目区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可谓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就单个的蚕桑产业而言,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根据国家“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总体方针,金沙江下游4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必将给项目区各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打破产业发展瓶颈,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摆脱过去因基础设施落后,给蚕桑产业带来的困局。二是金沙江下游由于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活动频繁,为确保电站安全,国家必将加大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营造生态防护林,加快金沙江流域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桑树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能把治理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库区生态防护林树种,优势明显,早已被实践所证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金沙江下游4大巨型水电站淹没区既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最适宜区,也是蚕桑产业的主产区,随着电站的相继开工建设,淹没区内的高稳产桑园将相继被损毁,蚕农和龙头企业都将面临减收和原料茧供应不足的困局,仅位于“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的巧家县就将损毁桑园2 000 hm2,减产鲜茧3 000 t以上,农民减收1亿元以上,加工龙头企业也将因此失去主要的原料茧基地。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位金沙江下游的蚕桑产业,如何对淹没区桑园进行有效的“转移”,实现可持续发展,至今尚未进行过系统性研究。为此,本文将以巧家县蚕桑产业发展为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巧家县蚕桑产业总结》《巧家县2015年省级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稳定和发展巧家县乃至整个金沙江流域蚕桑产业提供参考。

1 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必要性

1.1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需要

为顺应国际国内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中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1];构建“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带,把中国打造为茧丝绸业强国,国家商务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2],计划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的生态桑蚕优质基地。包括巧家县在内的金沙江流域属“东桑西移”工程实施重点区域之一。

1.2促进移民安置,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需要

“白鹤滩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站建设将导致金沙江沿岸8个乡镇6万余人的搬迁,近半数的移民将被安置于县城内,成为失地农民,重新谋求新的职业。蚕桑产业是一个由种植、养殖、加工、外贸等诸多行业构成的系统工程,每个生产环节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属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稳定和发展巧县家蚕桑业,可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移民安置,保证“白鹤滩电站”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1.3金沙江流域“白鹤滩电站”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巧家县地处金沙江下游,具有光、热、土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但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过去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0%),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发展蚕桑产业可以显著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提高金沙江流域的森林覆盖面积,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白鹤滩电站”库区生态环境。

1.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

随着中央对云南烤烟实行“双控”,巧家县促进农民增收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已成为巧家县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蚕桑产业通过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稳定和发展种桑养蚕是巧家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最佳选择之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需要。

1.5稳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需要

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

巧家县蚕桑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蚕桑产业经营格局,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果“白鹤滩”电站建设过程中不能实现淹没区内桑园的有效转移,历尽艰辛培植起来的“龙头”加工企业,将一蹶不振,这无论是对企业本身还是对巧家县的县域经济,都将带来巨大损失。要想稳定和发展巧家县蚕桑产业化企业,必须扩大非淹没区桑园面积。

2 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可行性

2.1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2.1.1自然优势

巧家县金沙江边河谷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宜桑宜蚕,为全国优质蚕茧基地之一,宜桑耕地面积1.1589万hm2,该区域的夏秋气温大多在22~28 ℃,相对湿度70%~80%,年降雨量500~1 000 mm,无霜期在260 d以上,大于等于10 ℃的有效积温为4 323~7 232 ℃,每年可养蚕4~5季;可大规模发展桑园1万hm2。

2.1.2品质和市场优势

巧家县由于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生产的蚕茧质量好,与“中国蚕桑之乡”——四川宁南的蚕茧质量相当;可缫5A级以上的生丝,品质得到西南大学专家和中外客商的认可。产品已经国家商检局质量认定为4A-6A级,与浙江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卡尔领带公司等大集团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产品畅销浙江、江苏,出口东南亚,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2.1.3技术优势

巧家县与西南大学蚕桑丝绸学院、云南农科院蚕蜂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研究出了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高效蚕茧综合生产技术,培训了一大批的蚕桑科技人员和蚕农,种桑、养蚕、缫丝等技术水平高;在茧丝加工新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丝纤度偏差、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全县有蚕桑技术推广机构2个,有技术推广人员102名,其中高职3名,中职90名,其他9名。

2.1.4经济优势

桑树种植见效快、收益周期长,坡耕地均可种植,不与粮争田,不与烤烟等经济作物争地,与玉米、烤烟、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比较,亩产值相对较高。在巧家县,玉米平均亩产值1 350元左右,烤烟平均亩产值3 100元左右,十年生核桃平均亩产值4 800元左右,花椒平均亩产值4 360元左右,但丰产期蚕桑平均亩产值在5 600元左右,优势明显。

2.2蚕桑产业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2.1蚕茧生产规模

2014年,巧家县已有13个乡镇种桑养蚕,涉及农户2.4万户9万余人;全县桑园面积达8 067 hm2,投产面积4 000 hm2,鲜茧产量3 800 t,实现农民售茧收入1.4亿元,占巧家县整个种植业产值的8.4%,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对蚕农实行全方位的科技培训和资金扶持,对蚕茧实行保护价格收购,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2.2.2蚕茧加工规模

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是巧家县唯一的蚕茧加工龙头企业,现有蚕茧收烘站10个,技术人员50名,注册资金3 000万元,拥有19组7 600绪自动缫,年产生丝600 t,有员工1 049人。公司已形成“农、工、商、技、贸”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2008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云南省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占巧家县整个工业总产值的16%。

2.3蚕桑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3.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云南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给云南蚕桑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巧家县作为云南省蚕茧生产第三大县,自然面临同样的发展机遇。

2.3.2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

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商务部会同财政部从2006年起,每年拿出超过1亿元的资金支持“东桑西移”工程。扶持中西部建立国家级优质蚕茧基地,支持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丝绸名牌[4]。

2.3.3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自国家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在巧家县启动以来,巧家县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已连片发展桑园近6 000 hm2。2014年,国家又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下达巧家县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 333 hm2。根据中央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为1 500元/667 m2[5],投入进一步加大。

2.3.4云南优质原料蚕茧生产基地建设

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9﹞211号),明确了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编制了《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计划用6~10年的时间,把云南省桑园面积发展到20万hm2;鲜茧产量达25万t,生丝产量3万t,坯绸产量20 000万m,将云南建成国内重要的优质原料蚕茧生产基地[6],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 0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蚕桑基地建设。《规划》将巧家县纳入金沙江沿岸生态蚕桑生产区,已投入省级蚕桑专项扶持资金1 912万元。

3 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建议

3.1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念不能动摇

巧家县蚕桑产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省蚕茧和茧丝生产第三大县,这是历届巧家县委、政府常抓不懈的结果,来之不易。巧家县属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发展滞后,像蚕桑产业这样能使农民增收、工业发展、财政增长的产业至今还没有。为此,巧家县应在蚕桑产业发展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思路,坚定信念,不要因为“白鹤滩”电站建设这个大项目,而影响蚕桑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大项目,带动巧家县蚕桑产业大发展。

3.2以实施库区生态保护工程为契机,扩大桑园面积

有专家曾这样评价:作为生态林桑树的生态效益最好,作为经济林桑树的经济效益最高[7]。巧家县蚕桑产业要与“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库区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桑树保土、保水、改善环境功能强;栽桑养蚕发展产业效益高的优势,利用巧家县得天独厚的宜桑自然气候资源及现有的蚕桑产业基础,抓住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的各种良好机遇,从单一的蚕桑绢丝产业向现代生态-经济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形成一条良性生态发展和衍生系列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8]。

3.2.1发展高稳产桑园,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巧家县海拔1 600 m以下区域属蚕桑生产最适宜区,为稳定巧家县蚕桑业,在海拔1 600 m至“白鹤滩”水电站库区最高水位线区域内,采用桑-蔬间套种植模式,用2~3年的时间发展高稳产桑园2 000 hm2,实现淹没区内桑园的有效转移,稳定现有的蚕桑产业基础,促进巧家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3.2.2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发展生态桑园

针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耕地闲置及新一轮的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在巧家县海拔1 600 m以上区域,结合电站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桑园。在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对适宜养蚕的区域,以桑养蚕为主,以桑饲畜为辅;对春秋气温较低的区域,以桑饲畜为主,以桑养蚕为辅,促使桑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3更新产业发展观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的蚕桑产业正进入以桑树为产业基础,以生物高新技术为支撑,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目的的蚕桑多元化发展阶段[9]。巧家县蚕桑产业要与时具进,更新产业发展观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才能发展壮大,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结合目前巧家县的基础条件,在抓蚕茧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桑枝菌开发、桑园套种蔬菜、桑园内饲养鸡禽及桑叶饲养牲畜等相对简单易行的项目,逐步拓宽开发领域。

3.3.1桑枝菌开发

随着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曾经作为巧家县农村主要燃料能源的桑枝,已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有的甚至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源。巧家县每年生产干桑枝达3万t以上,如何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是巧家县蚕桑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的条件下,巧家县可先从最简单的桑枝菌开发入手,逐步拓宽至桑枝栽培天麻、桑枝纤维板加工等领域。蚕农通过销售桑枝条,不但增加了养蚕外的经济收入,也避免了桑枝乱堆乱放影响农村环境。并且废菌糠又可重新投入桑园,作为有机肥用于桑园施肥,形成“桑叶养蚕、桑枝种菌、菌糠肥桑”的蚕业模式,达到充分的循环利用[10]。

3.3.2桑园内套种蔬菜

“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期间带来的大量人流及建成后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量游客,都将为巧家县的蔬菜和肉食品生产提供很大的市场,为种养殖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巧家县金沙江边河谷区既是栽桑养蚕的“天堂”,又是发展反季蔬菜的“天然大温室”,秋蚕饲养结束后,桑园将空隙4~5个月,此期间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如马铃薯、西红柿等),种植反季蔬菜,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每667 m2可增收1 500~2 000元。

3.3.3桑园内饲养鸡禽

桑园内养鸡,可充分利用桑园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形成一个近似野生状态的环境,鸡的活动量大,食源丰富,大大提高其抗病能力,肌肉紧实,口感好。同时,鸡喜欢啄食小昆虫和青草,可使桑园内的害虫和杂草得到控制,鸡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11],满足桑园对有机肥的需求。桑园套养鸡禽,每667 m2可增收1 500~2 000元。

3.3.4以桑叶为饲料发展畜牧业

有研究表明,桑叶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在15%~28%,且矿物质含量高,动物适口性好,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动物饲料[8]。以桑叶为饲料发展猪、牛、羊等畜牧业,一方面可以使巧家县蚕桑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稳定肉食品价格,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和巧家县旅游业发展。

3.4发展蚕桑旅游项目,促进巧家县旅游业发展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大坝拦江,将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促进巧家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利用桑园美景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蚕茧加工平台,开展茧丝绸工业旅游和农桑劳作旅游等项目,把传统的蚕桑产业和新兴的旅游农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4.1发展果桑采摘园

巧家县桑果每年4月份左右成熟,此时正是其他水果的断档期,此时的果桑园是满足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游客可在桑园里,感受采摘桑果的乐趣,品尝生态桑果美味。为配合巧家县文化旅游名县战略,在巧家县至“白鹤滩”水电站公路沿线,选择优良果桑品种,成片种植200~300 hm2集桑海景观观赏与果桑采摘品尝相结合的果桑园,供游人采摘桑果尝鲜和带回家中自制桑果酒及其他桑果饮品,其乐无穷。

3.4.2创建蚕桑文化园

以养蚕观赏、缫丝织绸展示及中华蚕丝文化博览为内容,把巧家县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与蚕丝科技元素相结合,蚕丝生产加工展示与蚕丝科普教育相结合,创建蚕桑文化园。蚕桑文化园以学生种桑、采叶、养蚕、缫丝等科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种桑、采果、喂蚕、采茧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普及了蚕桑知识,传播了蚕文化,又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2]。

3.4.3开发蚕桑旅游购物产品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内容之一,是宣传推销地方特色产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巧家县应在现有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的“长江牌”生丝、“七彩牌”丝绵被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开发领域。做好丝绸服装、桑枝菌、桑叶食品及以桑叶为饲料的肉食品开发,丰富蚕桑旅游产品。通过蚕桑旅游提高巧家县茧、丝、绸品牌知名度,促进系列产品销售,提升市场竞争力。

3.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

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打造自身“品牌”,做好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开发,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

4 结 语

蚕桑产业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金沙江下域发展蚕桑产业优势明显,对巨型水电站库区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具有双重作用。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建设,给金沙江下域蚕桑产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只要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定能战胜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1]高波,刘潇天.“东桑西移”对安康蚕桑产业及金融发展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12):180-182.

GAO Bo, LIU Xiaotian. The influence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by “Sericulture Moving from East to West” in Ankang city[J]. Financial Research,2007(12B):180-182.

[2]陈有禄,罗秋兰.“东桑西移”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6-118.

CHEN Youlu, LUO Qiula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Sericulture Moving from East to West”[J]. Reforming & Strategy,2007,23(11):116-118.

[3]尹朝平,雷桐苏.把云南建成“一带一路”连接交汇战略支点[N].云南日报,2014-10-13(001).

YIN Chaoping, LEI Tongsu. To make the Yunnan province to be the strategically support of “One Belt One Road”[N]. Yunnan Daily,2014-10-13(001).

[4]易永荣,李莉.“东桑西移”刍议[J].北方蚕业,2007,28(1):46-47,49.

YI Yongrong, LI Li. Humble opinions about “Sericulture Moving from East to West”[J]. Northern Sericulture,2007,28(1):46-47,49.

[5]陈凤波.云南省巧家县启动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EB/OL].[2015-03-25].http://www. forestry. gov. cn/portal/main/s/102/content-750259. html.

CHEN Fengbo. A new round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Qiaojia County, Yunnan Province[EB/OL]. [2015-03-25]. http://www. forestry. gov. cn/portal/main/s/102/content-750259. html.

[6]李腾芳.浅谈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的机遇[J].广西蚕业,2013,50(4):52-55.

LI Tengfa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J]. Guangxi Sericulture,2013,50(4):52-55.

[7]吴钢.向仲怀院士谈蚕桑产业发展新思路[J].丝绸,2010(11):65.

WU Gang. Academician XIANG Zhonghuai talks about new idea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J]. Journal of Silk,2010(11):65.

[8]卢红,丁天龙,左少纯,等.新疆桑树资源利用及桑树产业“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J].蚕业科学,2013,39(1):166-170.

LU Hong, DING Tianlong, ZUO Shaochun, et al. Mulberry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ly and integrated” mulberry industry in Xinjiang[J]. Science of Sericulture,2013,39(1):166-170.

[9]廖森泰,向仲怀.论蚕桑产业多元化[J].蚕业科学,2014,40(1):137-141.

LIAO Sentai, XIANG Zhonghuai.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J]. Science of Sericulture,2014,40(1):137-141.

[10]诸葛翀.建德市蚕桑综合利用的情况与思考[J].蚕桑通报,2015,46(1):54-56.

ZHUGE Chong.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o the sericulture of Jiande city[J]. Bulletin of Sericulture,2015,46(1):54-56.

[11]刘松柏,廖森泰.黄冈市蚕桑多元化开发的思考[J].广东蚕业,2015,49(1):9-11.

LIU Songbai, LIAO Sentai. The thought abou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sericulture in Huanggang city[J]. Guangdong Sericulture,2015,49(1):9-11.

[12]吴海平,周金钱.蚕桑产业的生态价值[J].蚕桑通报,2015,46(1):1-4.

WU Haiping, ZHOU Jinqia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J]. Bulletin of Sericulture,2015,46(1):1-4.

Research on sericulture industry under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hydropower station”: taking Qiaojia County of Yunnan for example

ZHOU Yingbiao1, ZHOU Yihong2

(1.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otong 657000, China; 2. 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to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by hydroelectric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Jinsha River basi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 on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tabil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sericultur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t is remarkably advantageous to develop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the lower Jinsha River basin; besides it has dual effects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ettlement of affected residents 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reservoi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brings much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challenges for sericulture industry. As long as we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reservoir with mulberry planting and silkworm feeding, update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versify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formed in the closure of dam, develop sericulture tourism projects,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we will certainly be able to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achieve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hydropower industry and sericulture industry.

The Jinsha River;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Qiaojia County; sericulture industry

2015-10-18;

2016-04-12

周应彪(1966-),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产业研究。

F307.3(274)

B

1001-7003(2016)05-0076-06引用页码: 051402

猜你喜欢

巧家县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巧家县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桑园托管”
巧家县大寨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