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要抓住真实命脉抢占公信力高地

2016-08-15娇沈阳日报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

传媒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信力真实性新闻报道

孟 娇沈阳日报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

纸媒要抓住真实命脉抢占公信力高地

孟 娇
沈阳日报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

微信、微博、社群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介,让信息在人与人之间扁平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传播者。各大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诞生,迅速扩大了新媒体的影响力。新媒体凭借其即时传播、渠道多元、信息开放、参与度高等优势,对纸媒形成了持续强烈的冲击,纸媒新闻报道的话语权受到严峻考验。融媒时代将进一步培植和满足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受众变成用户,服务用户变成开发用户,这必将促进甚至是逼迫纸媒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进新闻报道,重视内容再造,抓住真实命脉,抢占公信力高地,找寻生存空间。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新闻的真实性有两个层次,一是事实真实,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所有要素必须真实,新闻工作者不能任意歪曲事实,故意删除重要事实;二是本质真实,新闻报道必须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规律,新闻工作者要洞察新闻背后的复杂关系、新闻波及的社会影响、新闻发展的趋势走向,要解释新闻发生的环境,发掘新闻蕴含的意义。

抓住真实命脉,抢占公信力高地,要扔掉“业内专家”和“知情人士”。翻开我们的报纸,“业内专家指出”“知情人士透露”这样的说法司空见惯。标注新闻来源是客观准确陈述事实的基础。只有标明了新闻来源,用户才能判断记者与新闻有无利益关系,并由此判断新闻的价值及可信程度。如果因特殊情况,一旦披露消息来源的真实身份可能对其造成人身伤害和利益损害的,可以匿名,但必须有另外的消息源证实匿名消息源。核实核实再核实!新闻采编人员要运用多种手段,通过不同的渠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事实真实是底线,守住底线就要客观准确地陈述事实,道听途说、主观想像、人云亦云都是大忌。

2016年2月24日,辽沈地区一知名晚报一版刊登了《老小区变花园 老邻居大合影》的消息,详细报道了记者从沈阳市和平区首届“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图片展上了解到的,沈阳市五七里小区357户600多人和谐相处的故事。报道体现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硕成果,很接地气。但是,其配发的“大合影”却经不起推敲。图片的景深明显不一致,背景楼房和前排人物比例失调,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第一排蹲、第二排坐、第三排站、第四排又坐,后面几排有站有坐,头位却一样高。报道见报当日就有读者对其提出质疑。后经了解,五七里小区改造刚结束,有志愿者提议应该照张全家福。社区早有此意,就把通知张贴到大门口。考虑到人太多,一次拍不齐整,就在通知上分别标注三批次拍照的时间。那么,这张报道中称为“在小区改造完成后的一个周末,160多户居民在大院里合影留念”的照片是不是三批次的“合影”?不言自明。细心读者注意到,该图署名为“北市社区供图”,编辑意图也很明显。但是,这张存疑的照片为什么见报了呢?追求时效?社区提供的?无论因为什么,牺牲了新闻真实性都是不妥的。

信息共享的时代,找验证方法比坚持验证意识容易得多;辨别真伪比坚定坚持真实原则容易得多。有时,我们容易相信官方说法,其实权威机构同样不能成为唯一的信息源。2016年新年伊始,一条地震速报让手机震个不停。“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01月04日14 时30分在江西九江市浔阳区附近(北纬29.51度,东经115.52度)发生6.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澎湃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纷纷推送这一消息。但当日14时48分,认证信息为“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的@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出一则简短声明:“网传今日14时30分江西发生6.9级地震为不实消息,中国地震台网亦未发布相关内容。”与此相类,李光耀逝世等乌龙消息传播也极为广泛。媒体迷信“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新加坡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称”这样的权威字样,殊不知,这并不是信息源。如果向九江南昌等震中周边城市的居民验证一下事实,向新加坡总理公署人员核实求证一下,这样的乌龙就可以避免。

关于新闻真实性,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可以随着客观事件的推进而推进,为了抢时效,先报着,如果错了,跟进修正就可以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导致公信力消失殆尽。

抓住真实命脉,抢占公信力高地,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本质真实是标准。达到标准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融媒时代,纸媒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信息提供模式、信息共享模式发生的深刻变革,如何避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本领恐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目前,个人信息发布短平快的特点契合了年轻人的需求,但随意性强,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尤其是微信、微博这种社交媒体的趋同性使信息广泛转发共享,这就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新媒体”事件聚焦效应。从“青岛天价大虾”到“南航乘客急救门”,再到“东北女孩怒斥北京医院号贩子”等,纸媒显然难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此类报道只能“失声”。但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一旦在转发中出现信息偏离,极易造成社会舆论对主流方向的偏离。而这个时候,纸媒以正视听还是保持沉默,都难以获得信任,所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媒体只有深入一线,挖掘新闻内涵,创作精品力作,才能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用更容易看清真相的视角,无限接近本质真实的思考,开发新用户,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关于新闻真实性,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可以随着客观事件的推进而推进,为了抢时效,先报着,如果错了,跟进修正就可以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导致公信力消失殆尽。

同时,新媒体为用户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用户表达利益诉求和意愿、参与决策提供了便捷渠道。新媒体舆情表达的快捷性,信息多元方式的互动性,具备纸媒无法比拟的优势。相对于普通的社会舆情,新媒体舆情具有更广泛、便捷、真实的优势。《沈阳日报》建了微信群“沈报帮忙团”,直通辽宁省民心网、沈阳市信访局、政务公开办、执法局等政府部门,将原生态的舆情信息疏解集纳,知民情、纳民意、聚民智、解民忧、谋民利,未来将为政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个群也开通了《沈阳日报》与读者直接沟通的渠道,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真心实意为读者服务,提高公信力。《沈阳日报》还将陆续开好读者评报群、企业家俱乐部(线上线下互动)等微信群,力争实现“报纸+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我们正在经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机器人已经开始发表新闻报道,但是,新闻报道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新闻直觉,更需要职业精神、价值判断和情感倾注,唯此才会真实,唯此才会打动人心。

猜你喜欢

公信力真实性新闻报道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