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6-08-15苏晖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科学课构建

苏晖

摘 要: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有交往互动、整体和谐、开放生成的生态特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生态课堂运用到科学课的教学之中,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分析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生态失衡因素,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科学课;生态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C-0046-02

“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生态课堂作为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师生根据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师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科学课标》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为基础。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和共生性的特征,其教育理念就是用共生的、发展的教学观进行课堂教学,这一点同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吻合。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失衡因素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科学课堂上还存在一些生态失衡因素,课堂教学还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和弥补。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失衡

众所周知,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初中科学课堂基本上沿袭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以主人的身份主导课堂,虽然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希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大多数教师存在一种“学生是无知的,必须教才能会”的观念,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仍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探究学习,形成了一种为探究而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还是很少。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安排,科学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

在以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导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使师生成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上的一对失衡因素。这种模式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参与和探究性自主构建,从而导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无法得到全面革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被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教学内容异化为考试内容,考试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使得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呈现一种失衡的状态。其实,学生由书本学到的知识与由个人经验所学到的知识是相互补充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与科学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正是由于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生态失衡,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不能学以致用,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评价的失衡

教学评价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过程朝着教育目标前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应“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教育观的支配下,评价目的仍以甄别和选拔为主,教学与评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失衡。首先,为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教育现象,传统的教学评价通常采用一个共同的标准即考试评价教学效果,然而考试分数并不能完整反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努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过分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再次,评价主体多以教师为主,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很少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

科学课作为一门探究性课程有其特殊性,仅仅掌握书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然而,大部分科学课堂仍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使教学与评价处于一种生态失衡的状态。

二、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科学生态课堂中出现的失衡现象,本文结合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改进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与信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教授的学科上来。教师应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化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应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其次,教师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改变以往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场面,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最后,教师尊重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对学生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学生只有在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后,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同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唯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激发科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二)学以致用,回归生活世界

教学与人类现实生活有着本质的联系,它源于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传统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的问题,生态课堂强调改变以往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现实生活的做法,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需要和经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教师可以从当今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然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的过程中要避免对课程内容的简单“生活化加工”,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向日常生活拓展。教学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学要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简单地回到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课堂里生活一番,而是通过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不断提升学习价值和生活意义。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教师的评价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使他们在评价中对照自己,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同时,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也会给别人提出建议,从而实现评价功能向学生内在需求的转变。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观察学生,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还可使用其他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等。最后,教师要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的做法,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还要综合评价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及价值观的树立情况。

三、结束语

构建生态课堂,符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各项理念,即注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等。我们在科学生态课堂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生态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健全评价体系,解决科学教学中的失衡问题。总的来说,要想最终实现高效的科学生态课堂,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向丽华.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多元化评价及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刘丹丹.初中英语生态课堂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4]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李学书.生态课堂建构的理性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3).

[6]陈建梅.构建科学生态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3,(9).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科学课构建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