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

2016-08-15张莉

群众 2016年8期
关键词:宿迁供给人力资源

张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纳入以提升供给质量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十分迫切、意义重大。

一是解决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瓶颈。作为人口大市,宿迁不光经济总量小,人才总量亦少,缺乏顶天立地的高精尖领军人才,更缺乏铺天盖地的技能人才。截至2015年底,宿迁人才总量为62万,其中技能人才28万,占人口总量不足5%。从技能人才的结构看,初、中级技能人员占比过大,达到81.38%,层次总体偏低。技能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与发达国家的“纺锤形”“橄榄形”结构相差较大,与工业化中期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25∶35∶30∶10的合理比例差距很大。

二是补齐就业结构调整的突出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宿迁市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毕业大学生、失业人员等群体仍然十分庞大,普通劳动者供大于求,专业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当前,企业提供岗位的需求中,要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职称的比例占招工总量的半数以上,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转岗能力弱、就业能力低,供需双方的岗位匹配度低,导致了就业难、难就业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提升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能力。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推进创新的主体。纵观全球寿命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中国仅18家,德国企业的长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其培育了一大批掌握丰富学识的高层次人才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发挥了人才对创新驱动提供支撑的核心作用。宿迁致力于构建“双新一特”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一大批掌握丰富学识的高层次人才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

四是确保全面小康指标的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央、省、市的硬任务,而宿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居民收入不高”。提升劳动者技能和专业素质无疑可提高工资性收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据统计,宿迁获取中级以上资格证书人员月均收入3200元,较无技能职工平均收入高近800元,而专业技能人才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5.2%,且初级技能占比40%,严重影响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总之,我们将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点项目,着力提高人力资源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从利用人口年龄结构优势的“人口红利”,转向开发人才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的“人才红利”,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百姓高质量就业,是供给侧全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

规划先行,健全人力资源供给体系。制定专项规划。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应强化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更加重视人才,树立人才优先理念,形成问题导向、制度牵引、引培结合、协调联动的党委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力的人力资源供给要素运行新机制。全局性地定位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围绕宿迁“双新一特”产业发展导向,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结合“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制定“十三五”人才开发的专项规划。强化分析研判。各级党委政府定期召开会议研判人才工作形势,研究人才政策。建成人才动态信息数据库,强化人才数据应用和分析研究,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靶向突破,精准培育重点领域人才。服务重点群体。针对人才结构短板,加强重点群体的技能培训工作。落实预备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职业培训、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养;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劳动者参加初创培训和孵化;利用返乡创业园等载体平台,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针对去产能的下岗失业人员,强化转岗技能培训,重点向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三产职业转移。服务重点产业。紧紧围绕宿迁的双新一特、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重点引进能够带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继续实施名校优生引才工程,提高“校企对接交流”“名校优才江苏行”“名校优才暑期实践”等活动成效。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新录用人员通过师带徒、岗前培训掌握基本就业技能;组织在岗职工参加岗位提升培训,通过提升技能水平实现待遇提升;有一定技能的员工通过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和企业设置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深化资质资格去行政化改革。针对产业需求,开发各类企业急需的职业工种“培训包”,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由市场主体组织实施,实现培训的彻底去行政化。制定职业资格项目下放的标准化流程,将人才水平评价类项目稳步下放给有承接能力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等市场主体实施。进一步扩大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实施范围,制定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专项补助办法,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加快市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办学新模式,“十三五”时期争创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技师学院)4所。大力推动多元办学,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双证型”学生,保证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构建对德职业教育合作长效机制,建好淮海技师学院开设的机电和汽车维修专业(IHK、HWK)学制班,培养国际通用技能人才。

优化环境,激励人力资源开发成长。落实政策。健全更加务实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市政府加大对紧缺型工种、高技能工种的补贴标准和资金投入,每年确定20个重点培训职业工种,资助培训100名高级技师,1000名技师。健全以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普惠同等的培训补贴。落实“英才计划”文件规定,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第一时间落实子女就学、住房保障、补助资金等扶持政策。组织参加各类技能人才大赛,通过以赛代培的方式,培养选拔技能人才,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优化服务。按照服务企业“三服务三促进”要求,在各级人才服务和就业管理机构设立人才服务、就业创业服务专门窗口,提供培训提升、推介指导、政策兑现等“一条龙、一站式、集约化”综合人力资源服务。强化企业人才引培帮办,指导企业用才、稳才、留才,制定政府激励企业用人薪酬与专业资格、技能证书挂钩机制,为各类人才落实薪酬福利待遇、提供发展空间机会,营造“吸引宿迁籍人才返宿创业、吸引外籍人才来宿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宿迁供给人力资源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宿迁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