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抗战保育院走出来的人民教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2016-08-14张丽康

中华魂 2016年1期
关键词:保育院清华老师

文/张丽康

从抗战保育院走出来的人民教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文/张丽康

初次见面第一印象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金秋10月,也是我的母校——清华附小百年华诞的大喜日子。为着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退了休的我,也跟着母校的校友们一起投入到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中去了。

记得一年前的今天我赶来参加母校99周年庆典时,偶遇了一位赶来参加校庆活动的老教师,虽然之前她没有教过我,我们并不认识,但见她和很多校友打招呼,一脸慈爱沧桑却谈吐不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且有着当记者习惯的我,不由得对她关注并攀谈起来。

果不其然,她正是一位老教师。只见她手拄拐杖,艰难前行,此刻身边没人陪伴,我便上前搀扶,一起向校庆的活动地点走去。路上东拉西扯攀谈了许多,不料竟淘到些有亮点的东西!

她姓徐,家住北京城东南,距学校路较远,这次是儿子开车专程送过来的。她问我整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我拍脑袋说了句:大概两小时吧。随即,见她掏出一个很老式样的手机,开机后告诉儿子,两小时后来接,之后又关机了。见我满脸狐疑,她便笑答,自己只会打,不会接,随时关机省电。进会议室前,徐老师说想上厕所,我便继续搀扶,紧随其后。在接她挎包的瞬间,也低头端详起来:这是一个比那个旧手机还旧的挎包,拉锁已经坏了,就那么敞开着,里面似乎只是些必备的物品。难道这般年纪的老人,连同他们的生活用品也这般老旧吗?眼前这位老教师,极像我的母亲,那就是只要这东西不坏,不讲究款式和模样,再破旧再难看也依然用。唉!那个年代的人,谁又不是这样呢?在我脑子开小差的空当儿,她已经用颤颤巍巍的手,在来宾签到处郑重地写下了“徐全我”三个字,我边默念、边琢磨着这个有特点的名字。其中那个“我”字,竟让我瞬间记牢了她!当我搀扶她走到会场门口时,她的一句“今后每年我都要捐出一个月的养老金给附小”的话,顺风刮入我耳中,立刻把我从杂乱的思绪中拽了回来。我再次审视身边的徐老师:白发苍苍、衣着简单、生活用品老旧、行动不便,竟说出了这样不简单的话!此刻,肃然起敬之心瞬间填满了我!

徐全我老师(左)与清华附小现任校长窦桂梅

有个性的名字让她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也许是命中注定,那天我和徐老师仅仅只有十几分钟的交往。之后,我便努力找来她家的电话号码,厚着脸皮拨了过去,一而再、再而三地“叨扰”她,直至成为朋友。

徐全我,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国东北沈阳。那时的东北,国破家亡,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为铭记民族仇恨,徐老师的父亲,一位手无寸铁的教师,以自己的方式给孩子分别起了“奉我、全我”等名字。徐老师的姐姐叫“奉我”,意思是:奉天是我们中国的,而“全我”的意思是:全中国都是我们的。在家庭的教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中国人永远要爱自己的祖国。后来由于东北战乱,徐老师一家从关外逃到关内,并于1941年前后,逃到华南并定居下来。那时候时局动荡,徐老师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根本无力养育家人,在这样窘迫的家境下,徐老师便以一名难童的身份,辗转来到重庆保育院,在那里生活直至全国解放。

徐老师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很多失去父母家庭的孩子沦为难童。为保护民族后代,经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这个由宋美龄任董事长、中共南方局邓颖超、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等人积极倡导和参与下建立的机构组织,旗下设有很多保育院,当时收容了三万余名难童,而重庆保育院就是那时全国44所保育院中的一个。这些机构在海内外慈善机构的捐助下,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生存条件。进入这里的难童不仅有饭吃,有衣穿,还有读书的机会。当时保育院的方针是:既保又育又教,在这里小学毕业后,优秀的孩子还可升入国立中学继续学习,全部费用由政府负担。此外,保育院还注重培养孩子们彼此相亲相爱的品德和爱国思想,使他们从小认识到,正是无数爱心之人的慷慨解囊,才有了这里的一切。

说到此,徐老师激动地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充满爱国情结的家庭,又在保育院里长大。保育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人人亲如兄弟姐妹,不分彼此。她说,自己是不幸的难童,但又是幸运的人。因为保育院不但让她有了安稳的生活,而且还学到了文化知识。所以,她的一切都是由无数不知名的善良人们给予的。

保育院环境艰苦而特殊,却蕴含了中国哲学中那种“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大爱精神,也让“感恩”成了徐老师毕生追求的理想。

到清华附小任教

上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附小校长的顾蔚云同志从教育局挑选附小教师。徐全我以优异成绩毕业,档案存在教育局。顾校长了解她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任用。就这样,一个年仅18岁、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结束了保育院的生活,走上了社会,站到了新中国人民教师的讲台上。

徐老师的特殊经历,与其他任教老师相比,从教过程也比较不同。据徐老师回忆,当时附小的教师,很多是清华大学教师、教授的夫人,还有些出身书香门第。相对在保育院长大的徐老师来讲,她不但衣服着装,连言谈举止都显得与众不同,这不仅同窗共事的教师,甚至她教过的四个班级的学生都有感觉。在教学中,有时讲话即便是为学生好,但颇具男孩子性格且单纯的她,可能会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方法简单,因此不少同学并不习惯她的做法。

上述NMR测得的不同粉煤灰掺量混凝土孔径中,绝大多数为10~100 nm及100~1000 nm的孔,小于10 nm的孔很少。图7的混凝土孔径分布规律与图6的混凝土的T2谱是一致的。

然而,这段时光并不荒凉,至今仍有不少同学对徐老师留有深刻的印象。一位她教过的学生介绍,徐老师是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单纯质朴,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教学中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大讲究人情世故。为此,多年后她与同学聚会时,徐老师仍在为当年教学经验不足和方法简单而懊悔,并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之情。为弥补她认为的不足,她一直珍藏着与同学们当年的合影照,并在多年后在《北京青年报》上花钱刊登寻人启事,寻找过去的学生。后来她辗转找到过去的学生,希望给每人洗一张照片,送给所有教过的学生留念。这些照片包括清华附小“红领巾班”集体照、 冰球队合影等。

另一位徐老师教过的学生回忆,因为自己天生胆小,平时上课举手发言次数很少。为锻炼她,徐老师未征得本人意见,就直接当堂宣布她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谁都知道这个工作需要胆大,要负责在队前喊操,集合队伍。这位同学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徐老师当年的决定。正是这样的管理方法,才让自己胆子逐渐大起来并取得了好成绩。她认为,当年如果徐老师不给这个机会,很难想象自己能像现在这样适应社会,担当大任!

在徐老师即将离开原来的班级入其它班任教时,同班的另一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欢迎徐老师去那个班。”徐老师问:“是不是你们不欢迎我在这个班呢?”“不是,是因为我弟弟就在徐老师将去任教的那个班。我愿意徐老师教我弟弟。”上述例子只是徐老师在教学中留下的点滴故事,却是徐老师在附小工作的闪光点。随着时光沉淀与流逝,她过去的同事、包括她教过的学生,都能理解了徐老师教学严格的苦衷,她原本就是这样一个纯粹而简单的人。

现在想来,徐老师这种率真品格多么宝贵!

感恩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徐老师年事已高,攀谈的思路略显凌乱,她时而谈起当年附小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帮助,包括当年老师们手把手地教她掌握教学方法的往事。时而思路一转,又回忆起当年保育院的生活。酣畅时竟然兴起,唱起了保育院的歌曲,或者又聊起了其它。几个回合下来,这种意识流式的谈话方式,让我忽然明白了,直到今天,她依然延续着当年保育院的思维逻辑!用她的话说,多年来,对抗战时期保育院老朋友的关心依然胜过自己的儿女!这句内化于心的真言,才是她世界观的精髓!

如果说,一个心中没有大爱的人,那么向所爱之人赠予礼物,或许只有浅层的实用性意义。换言之,礼物的效用只是暂时的,这些钱或许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老照片也会在不经意间丢掉。反之,细心保留这些老照片就有了一层更深的意义,这是充满爱的内心促使她这样做的。于是,即使再微不足道,都会给受者留下深深的感悟。

位卑未敢忘忧国

2015年10月清华附小百年校庆盛典到来之际,徐老师再次赶来参加,她认为,是清华附小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同样,附小也哺育她、培养了她。这里就是自己的娘家,捐款就是为家里尽点绵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是件份内的小事,感觉很幸福!

我想,徐老师认为捐款是对自己理想的表达,是幸福和快乐的。那么由此推及,人人便都可以做善事,不富裕也可做善事。于是,人的幸福感与财富间便没有了必然和直接的联系,而在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自觉幸福。徐老师身为一个普通公民,在完成自己善举的同时,也充实并幸福了自己!

徐老师的事迹还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大人物,有的用青铜器上浇筑的铜字记录着历史,有的用铭刻在大青石上的金文传到后世,有的又用镌刻于模板上印刷书籍保留下来。但这些英雄毕竟是少数,离我们很远。而我们身边的徐老师,一个普通人,在古稀之年,再次用并不普通的行动彰显了一种中国精神,一种大爱,实现了自己在保育院时就立下的理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他人,资助学校。她的行动就是一种英雄行为,不为取悦谁,不为惊天动地,却再次以老师的身份,教育并感动了这里的一片天地!

洗尽铅华呈素姿光

徐老师,一个从保育院走出的普通人,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却有着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年逾古稀,依旧活得简单、透明和自我。像她吟唱保育院院歌那样:我们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失掉了家,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军阀,我们要打倒他,回到老家,打倒他,才能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打倒他,才能建设新中华……

徐老师的一生,洗尽铅华,却依然未敢忘忧国,继续做着她心里装着的那同一件事,毫不掩饰,却浩浩荡荡!

对徐老师的“叨扰”暂时结束,但她的故事还会延续。我把徐老师的故事呈现给读者,是想说,今后那些获得徐老师资助的同学们,不,不仅是他们,包括所有了解徐老师的人们,都会记住“徐全我”这个名字的!

人生不论到走到何时,都要从当下、从即刻做起。无论是谁,想好了就不要犹豫,像徐老师那样,去做就是了。

猜你喜欢

保育院清华老师
Notes
孙清华作品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儿童保育工作浅探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我记忆中的保育院妈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
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