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看中国国民的“公德”缺失
2016-08-13武子含
摘 要:当今中国社会經济飞速发展,然而与之不对应的是国民素质的停滞不前。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现象的发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了一定的解释。本文从《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入手,从文化、公私德混淆以及人情社会等三个角度入手,探究中国国民公德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公德 差序格局 传统社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国民的素质似乎一直停滞不前。社会公德的缺失,成为中国人为世界诟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中西方在“公德”方面的差距?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了人们解释。
一、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费先生对中国社会有深入探究,在《乡土中国》中他把中国社会结构归纳为“差序格局”, 并以西方的社会作为参考,得出了解释中西方人行为不同的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公德”缺失的原因。
1.团体格局。团体格局是西方的社会结构。费先生认为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被捆绑的火柴,一捆一捆扎的很清楚。每个人在这个捆扎的火柴中都有平等且固定的位置。当然,在大团体中也会存在层级或者“次团体”,但那也是事先规定好的,组员们在各自的层级中依然平等有序。他们有明确的团体界限,有明确的分工,形成良好的社会格局。
2.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与团体格局相对应的关系格局。费先生在书中这样描述,“社会关系是从一个又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我们的格局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被波纹所推及人的就发生联系”。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遵循着三纲五常。以致今天,现代的中国人仍然生活在由“己”推出来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不是固定的,但它是有一个范围的,圈子的大小和范围要依据中心的势力而定,这也就说明在中国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伸缩能力。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
首先,什么是公德。公德顾名思义,就是公共道德,是人们在团体生活中所必须的品质,是兼顾多数人的利益,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德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职业方面,家庭方面,生活环境方面等等。但无论公德被运用于哪个领域,它一定拥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公德必须出现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第二,公德是人们在这个开放领域里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因此,社会公德是一种评判个人在公共生活中表现的标准和准则。然而惭愧的说,现代的文明标准部分国人还没有达到。这种公德缺失的现象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尊重。从南京“彭宇案”开始,有关社会信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国人。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别人遇到困难是否应该伸把手?网上有则新闻讲述某地三名小学生看到有老人摔倒将之扶起,却被老人诬陷。孩子急的直哭,喊来家长,报了警,最终监控视频还了孩子们清白。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善举,却因为老人的公德缺失而成为一场闹剧。因为一个人的公德缺失,使得社会正能量的缺乏;因为一些人的公德缺失,让全社会陷入了道德危机。目光转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共场合,损害公共利益,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公共场所排队插队的事情随处可见;货车倾倒,货物被哄抢的事件也多有耳闻;在公车上、影院里大声打电话的个人也不在少数。最后,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无节制的焚烧秸秆,不经任何处理的排放工厂污染气体。有人开玩笑的问一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听说你们国家的皮肤癌患病率很高,那你愿意毕业后留在中国吗?留学生说,留在中国会患肺癌的。一个看似幽默的笑话,留给国人的却是丝丝酸楚。
三、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现代中国雄踞东方,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物质和文明发展的如此不平衡?
1.文化原因。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这种伦理十分讲究私人关系,其表现出两种不同道德标准即内外有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在面对不同人的时候有不同的相处之道,这种长久存在“私人关系”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传统社会其基本单位并不是界限清楚的团体,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由于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而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这种私人关系的叠加又是在“仁义礼智信”相互调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此,社会道德只会在私人联系上发生意义,正如梁启超所说的“偏私德而公德阙如”。
2.公德与私德相混淆。公德私德概念定义混乱,容易导致使私德束缚公德。公德和私德混淆的文化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的不清楚。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如中国人交往犹如“波浪纹”一般,界限模棱两可。公、私领域完全可以依靠个人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或缩小,这才导致当今国人“公德”与“私德”的含混不清。公德和私德的严重混淆给我国的道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相较于过去,现代人需要有更强的公共道德来维系公共场合的秩序。这里的公共场合不单单只影院、商场等物理场所,还包括职场等抽象的场所。比如部分贪官为了贪污无恶不作,而对待家人,他们却是名孝子。面对家人,他们非常有私德,而对于国家,他们毫无公德而言。他们借助私德的规则来协调自己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是公德建立在私德基础之上的表现。
3.人情社会的重要影响。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面或者情谊。不得不承认我国是人情社会,人情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要看到人情在更多的方面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以及人际的交往存在负面作用。在私人的生活领域中,我们需要人情给予的安慰。朋友的关怀、亲人的慰藉都是让个人更好发展的途径,其目的是最终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在公共生活领域,我们理应避免人情,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各种关系都有“仁义礼智信”的调配,因此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义务和伦理。除了家人之外,只要在“波纹式”交往圈里的人都是熟人。熟人圈的不断扩大,自己要承担的义务也会越来越多,人情也会越散越广,“任人唯亲”的现象也因此产生。这种腐败的前兆,只会使得政治更加黑暗,人情发展更加无所约束,社会公德在人们心中已然已经没有任何价值。
四、结语
面对公德缺失的社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也许已经微乎其微了,要向唤醒国民整体的公德意识,还需要从文化、政治、治理等等方面入手。笔者希望,国民能够在广泛了解差序格局或人们的交往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自我做起,让社会更加有序和健康。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晓,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私”的问题【J】,《金田》,2013
[3]段晓燕,社会公德缺失的根源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陈剩勇,当代中国为何公德缺失【J】,《探索与争鸣》,1997.4
作者简介:武子含(199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