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技术复原研究

2016-08-13

丝绸 2016年2期

蒋 玉 秋

(1.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2. 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技术复原研究

蒋 玉 秋1,2

(1.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2. 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代胸背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角度对胸背中的神兽形象进行考证,通过比对明代文献、图像及实物中的“麒麟”与“獬豸”的异同,建议将原考古报告中补服称谓的“麒麟”更名为“獬豸”。其次,从技术角度对胸背的主体环编工艺进行分析与复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文物、比对同期实物等方法,对复原胸背的配色进行了推断,选定了能形成原物外观的材料,将胸背不同部位的工艺技法分项处理,最终按等比例、同工艺完成该獬豸胸背的技术复原。

关键词:环编绣; 獬豸; 胸背; 技术复原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麒麟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残片”(图1),原物发掘于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李家坟墓葬群,根据M1出土的墓志铭,已知葬墓时代为明嘉靖至万历时期,M2为墓主李湘,M3为其正妻,M1和M4为李湘之妾。据发掘报告,这件出土于M4的袍服,色彩尽失、残帙数片,但前后两方胸背除了局部破裂和脱线外,整体保存较好。胸背尺寸为35 cm×35 cm,祥云地上托起一只仰头啸天、怒目圆睁、火焰缭绕的神兽,考古报告中将其定名为“麒麟”,但是否正确不无疑问。胸背质地细密,工艺特别,特殊之处在于不同部位肌理方向不一,胸背正面清晰可见盘金线、丝绒线,而反面又只有各单元纹样外轮廓钉缝痕迹,中心部位留空。这种独特的肌理,在技术上以织造方式难以实现,唯一可行的工艺则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环编绣。本文借用包铭新先生对“复原”的界定——复原研究是通过对文物本身及相关材料的研究以求对文物原貌的再现,而技术复原不仅需对文物物质性外观色彩、纹样的原貌进行再现,更需对形成外观的非物质性制作技术进行实践再现。笔者有幸参与此次中国丝绸博物馆明代系列研究课题,近距离对胸背进行实物分析,并尝试对其技术性复原。

图1 出土服装文物残片及胸背Fig.1 The unearthed fragments of unearthed robes and badges

1 基于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的研究

1.1胸背花样:是麒麟,还是獬豸?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1]中对此胸背花样的原称为“麒麟”,但比对其形,发现“麒麟”与“獬豸”相混淆,前者为“公侯驸马伯花样”,后者为“风宪官花样”。

两种神兽形象的载绘见于明代书籍《大明会典》[2]及《三才图会》[3],《大明会典》中的麒麟形象为跪坐于山石之上,四周环以海浪、松柏、云朵。麒麟本身特征为头生两角,嘴鼻如龙,浑身鳞片,头肩、脊背、股腿、尾巴均饰有燃烧的火焰。它的身体朝左,但头部呈回首望月状,后足叩地,前左足如跪状,右足撑地,足为偶蹄。《三才图会》中所绘麒麟形象,虽并非专用于胸背花样,但可做比对参考,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足为偶蹄。

獬豸在《大明会典》中的形象为:蹲坐于天地之间,头顶独角,束鬃上扬,头脸似麒麟。但身体无鳞,足为爪趾。《三才图会》中所绘獬豸则身有鳞甲,尾巴扫地,头上独角,爪为多趾。可以概括的是,无论獬豸身体或有鳞或无鳞,它与麒麟最重要的区别为独角、有爪趾(表1)。

在已知明代出土及传世的麒麟与獬豸胸背实物中(表2),两者之别除如上所述外,还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獬豸眼睛比麒麟更大,更凸出。怒目圆睁,符合其“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都察监审之初义。第二、獬豸身形比麒麟更为骨感。其后脊背线条凹凸有致,前胸锁骨以下节节明显。其形与《说文》中对“豸部”之解相得益彰:“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第三、獬豸身形往往是蹲坐之姿,而不是麒麟的跪坐之态。显然,蹲坐比跪坐更便于快速起身触倒奸邪,随时启动“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的本能。

表1 明代文献中的麒麟与獬豸图像

鉴于如上比对分析,嘉兴王店李家坟出土编号为M4:20的“麒麟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之胸背上的神兽,因其身体无鳞多毛、四爪多趾、怒目圆睁、身形骨感、蹲坐之姿五项共性特征,符合明代獬豸的外在视觉形象。再者,墓主李湘身份为“文林郎”,考其子李芳为嘉靖乙丑进士,“文林郎”身份是父凭子贵而被封,其职为散官,正七品,主节察、监判,为风宪官之属。M4墓主徐氏,其棺盖上墨书“明故庶母徐孺人灵柩”,“孺人”又恰符合明制封赠七品职官母妻为“孺人”。鉴于如上考证,这件胸背花样正应为獬豸。故,原先称为“麒麟”的胸背,应更名为“獬豸”胸背。

表2 明代麒麟与獬豸胸背实物

1.2胸背工艺分析

1.2.1环编绣工艺

这件獬豸花样胸背的肌理极为特别,乍看似分为地部与花部,地部为类似绞经罗的质地,但细查不同部位,可见肌理方向不一,疏密不同,几乎无法织造或缂制,比对类似肌理的文物,可判定这种工艺正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环编绣技法。环编工艺既可以单独成花,也可以与其他针法相组合显花。其实言之“绣”,更恰当的说法当为“编绣结合”,绣时先界定出外轮廓,之后沿图案走势行行环编,所谓“环”,即上下左右以圆环相连,彼此牵制固定,非常适用于有明显边界的花样[4]。表3是元明时不同风格的环编绣实物,或满地打环,或底衬金箔,其上间隔留出规律性的孔洞,环编出均匀的花样,其肌理紧致,有一定的厚度,除了美观之外,更为牢固实用[5]。

这件獬豸胸背(图2)各环编部位肌理有平有斜,整体规律为:以单元图案中较长的一边为起针拉线的方向,这样的做法符合环编技法的实操可行性。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大区域(图3)。

1)云朵(部位A):云朵环编肌理最为紧致,均为水平横向。以1 cm×1 cm单元面积计,横向9环,纵向10环。

2)火焰及脊背(部位B):这两处肌理绣线的排列大部分为斜向,其肌理紧密度次之,以1 cm×1 cm单元面积计,横向9环,纵向8环。

3)头脸及胸脯(部位C):这两处肌理绣线方向也不水平,其肌理紧密度再次之,以1 cm×1 cm单元面积计,横向8环,纵向8环。

表3 元明时期的环编绣实物

图2 獬豸胸背线描稿Fig.2 The line drawing of XieZhi badges

图3 各部位环编方向示意Fig.3 The directions of needlelooping in each part

4)身体(部位D):这个部位在胸背中整体面积最大,肌理方向为水平横向,紧密度最为稀疏,以1 cm×1 cm单元面积计,横向7环,纵向6环。

1.2.2其他辅助工艺

在环编绣的肌理之上,还有三种典型刺绣工艺:绒线绣、盘金绣、锁绣。

1)绒线绣位于獬豸的鬃发部位,是成束的丝线,其本身无捻,劈丝成绒。绒线绣表现了獬豸鬃发浓密上扬的神姿(图4)。

图4 獬豸腿部绒线绣和盘金绣Fig.4 The satin and gold couching stitch of “XieZhi” leg

2)盘金绣所用金线为捻金线,固定线为真丝股线。盘金绣在此有两大实用功能,其一应用于缘边的圈界,既圈出了朵云与獬豸身体的外轮廓,巧妙地掩盖了不同环编部位的接痕,让整幅作品更为流畅生动;其二,应用于绒线绣之上,既盘出毛发的动势走向,又压住了底层疏松平铺的绒线。

3)锁绣使用量最少,用真丝股线,部位集中在獬豸牙齿圈金线内部,做填充使用(图5)。

图5 獬豸齿部锁绣Fig.5 The chain stitch of “XieZhi” teeth

2 环编绣獬豸胸背的技术复原

2.1獬豸胸背复原的定色

这件胸背出土时色彩褪为棕黄色,原本色彩属性已无法辨认。对其进行色彩再现时的主要依据是比照同期传世彩色胸背实物。

2.1.1地部叠云色彩的选定依据

这件胸背以云纹为地部,上下相错交叠,呈叠云状。其中,单体朵云长宽接近,均约4.5 cm,顶部波线形似品字,一波三折,中部高两侧低,下部如意勾饱满圆润,大且回环。整个底布单体云朵四四一组,以上下相接,左右相切,排列如菱形,斜向看更有整齐成列之势。满地的云纹,究竟是什么样的配色?参考诸多或织或绣的明代云纹配色关系,不难发现,四合之云配色基本为四色,如“青、绿、红、黄”组合,或“红、橙、黄、青”组合(表4),无论哪种组合,其共性就是单体云色绝不与四周云色雷同。

表4 明代织绣实物中的云朵配色

分析明代云朵的配色,恰与著名的数学三大猜想之一的“四色定理”相合。这个定理通俗的说法是:如果在平面上划分出一些邻接的有限区域,那么可以用至少四种颜色来给这些区域上色,使得每两个邻接区域上的颜色都不一样。更具说服力的是济宁文物局刊出的《济宁文物珍品》中孔府旧藏“青色地妆花纱彩云白鹇补圆领衫”的胸背(图6),其地部云朵颜色,共计“天蓝、黄绿、深绿、墨绿、中黄、桔黄、大红、肉粉”8个颜色,其组合看似随意,实则有序。以左侧胸背基本规律为例:斜向一列颜色为“天青+深绿”的重复组合模式,偶尔打破规律间以中黄或大红;斜向二列颜色为“大红+柿黄”的重复组合模式,间或以桔黄或深绿为换色,上下所有菱形骨架内颜色各不相混。参照如上规律,并比对明代同期织绣品实物色彩,最终将本獬豸胸背的云朵颜色定为青、红、绿、黄四色,所配色彩规律如图7所示。

图6 孔府旧藏彩云胸背上衣Fig.6 The clothes with cloud badges collected in Qufu

图7 背云色彩规律Fig.7 The color rule of back cloud

2.1.2獬豸各部位色彩的选择

表3中已知明代獬豸胸背的颜色类同,现将獬豸各部位线色加以区分。

身体及面部:这两个部位在此胸背中颜色面积最大,考虑其悬浮于彩云之上,又不可过于轻浮,故将其米色系尽量调深。

须发及鬃毛:这几个位置在獬豸的下巴、头顶、尾巴、股腿部位,有随风上扬之势,毛发定色为褐棕。

胸脊与唇舌:獬豸的唇、舌、胸、脊,定色为浅棕,色相与鬃毛、身体色同系。

牙齿与爪趾:色浅与身体,偏白。

火焰:火焰是这件胸背中非常有动感的部位,与鬃发相互呼应,冉冉上升绕于獬豸的四肢,它的颜色定为朱色黄口。

独角:獬豸的独角颜色当与脸面颜色不同,而又不可过于凸兀,将其色定于黄朱之间。

眼睛:考虑其怒目圆睁之势,主体用深色,又调和整体獬豸色彩,定为深褐色。

2.2技术复原步骤

2.2.1选料

考察胸背原物,其底布为丝质,组织结构为平纹。在几次试制过程中,选择了几种软硬不一的底料,经试验,面料过软,难以支撑上部有一定厚度的环编花样,布料必须有一定挺括性,故而最终定为生织绢料。因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所述袍服出土时色彩为红色,将底布染为红色(图8)。

图8 所选胸背底布Fig.8 The bottom cloth

除底布外,环编绣时需把布料拿于手上操作,而环编时需借力,仅靠生绢的力量难以承托,又有元代环编绣于底布下垫纸的前例,经试验,其一,所选衬纸需具备一定牢固度,不至被紧密的针孔扎散;其二,衬纸需具备一定韧性和厚度,可以衬托底布;其三,需具备一定松脆性,在环编完成时,可以顺利从背后撕下而不影响底布平整性(图9)。

图9 衬纸Fig.9 The bottom paper

2.2.2定样

针对这件环编胸背花样的实现,有三种方法可选:其一,直接以墨稿绘于底布之上,这种方法需要较高的手绘起稿技巧,缺点是墨线会持续存在。其二,将花样绘制于衬纸之上,再将衬纸与底布上下固定,假缝出外轮廓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对底布的薄透性要求较高。其三,用传统扎样、刷粉的方式转移花样到底布,混合煤油的白粉随着油的蒸发会日渐消失,不至留下底稿痕迹。鉴于如上考虑,此次复原选用第三种方法(图10、图11)。

图10 漏粉法转移花样Fig.10 Pattern transfer by drain powder

2.2.3配线

胸背制作涉及三种线——真丝股线、真丝绒线、捻金线。其中股线用于环编部位,按配色辫股备用;绒线用于鬃发部位,因现有绒线为一大束,需将其劈分成股,按股盘好备用;捻金线为真金箔片切割为细条后,捻于丝线之外制成,在本胸背中所用金线为双股,为保证其顺滑性,将成束金线绕于轴上备用(图12)。

图11 刷样后的效果Fig.11 The pattern effect after drain powder

图12 真丝线、金线Fig.12 The silk and gold threads

2.2.4试绣

试绣目的,一为调整线的配色,对线的彩度、明度加以微调;二为测算线的用量,备料充足;三为调整针距,使之与原物肌理更为相符。本胸背环编试绣示意如图13所示,测算原物盘金钉线规律,间距平均在0.5 cm左右,钉线点遇骨朵转折处加密。

图13 环编绣步骤Fig.13 The steps of needlelooping

2.2.5绣制

根据试绣方案,先启动环编部位的刺绣,技法上需注意的是各部位边缘线要衔接紧密、流畅(图14);再做鬃毛部位的绒线绣,平针,沿外轮廓均匀成行拉线,疏密得当;次之做锁线做出獬豸牙齿;最后做盘金绣,双线盘出云朵外轮廓及云勾,并压住绒线位置,做出獬豸鬃发走势。如上完成獬豸胸背的最终绣制(图15),从反面小心去除衬纸,修剪线迹,平整胸背(图16)。

图14 环编云朵局部效果Fig.14 The local effect of needlelooped clouds

图15 环编獬豸胸背局部Fig.15 The local of needlelooped “XieZhi” badges

图16 去除衬纸Fig.16 Tear off the bottom paper

3 结 语

实践证明,以环编绣方式可以实现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袍服胸背的主体肌理,另辅以绒线绣、锁绣、盘金绣三种方法,能够再现其制作技艺(图17)。在环编绣方法几乎罕用的当下,探索其技术方法有重要的意义,这提醒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以实物为对象的纺织服饰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其物质性背后的非物质属性研究。在分析文物表象的同时,还应动手去实践,让针对文物的文化研究、艺术研究、技术研究更加立体。与此同时,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的技术复原实践串联出文献、图像、实物、技术彼此的互证,这为在技术复原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技术仿制和再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7 环编绣獬豸胸背复原效果Fig.17 The restoration effect of “XieZhi” badges

附:本课题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明代系列研究课题,笔者有幸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全程参与。该技术复原是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及薛雁、汪自强、周旸、王淑娟、徐文跃等师友,嘉兴博物馆吴海红女士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三年实践完成的。环编技法研究得到了刺绣名师徐美玉女士的指导,邓艳阳、黄诣景、谢钟叶、张庆、罗柳絮等亦参与了实践环节,在此一并致谢。本次技术复原实践过程难免存有不足,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吴海红.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J].东南文化,2009(2):53-62.

WU Haihong. The report of Lijiafen tomb in Ming dynasty at Wangdian, Jiaxing[J]. Southeast Culture,2009(2):53-62.

[2]申时行,徐溥,李东阳,等.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386-389.

SHEN Shixing, XU Pu, LI Dongyang, et al. Code of Great Ming Dynasty[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89:386-389.

[3]王圻,王思羲.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201-2202.

WANG Qi, WANG Sixi. Earth and Man[M].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88:2201-2202.

[4]PATRICIA B. A stitich in time: speculations on the origin of needlelooping[J]. Orientations,1989,20(8):45-53.

[5]ZHAO F. The chro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needlelooping embroidery[J]. Orientations,2000,31(2):44-53.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2.008

收稿日期:2015-08-10; 修回日期: 2015-12-25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京教函〔2013〕250号)

作者简介:蒋玉秋(197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35.1;K89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2-0043-08引用页码: 021108

Research on technical restoration of the needleloopingXieZhibadges in Ming dynasty

JIANG Yuqiu1,2

(1. Fashion·Art Design Institut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2. School of Fash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one of badges in Ming dynasty collected in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The image of mythical creatures is investigated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Through compa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QiLin” and “XieZhi” in literatures, images and material obje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QiLin” in original archaeology report should be changed to “XieZhi”. Besid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stores needlelooping technology of badge from techn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material objects, the role of restored badge is inferred. Meanwhile, the materials which can form the appearance of original object are selected. Craft and techniques of different parts of badge are finally applied to complete technical restoration of “XieZhi”badges.

Key words:needlelooping; XieZhi; badge; technical rest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