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农业”亟待解决的六个关键

2016-08-13郎伯涛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关键互联网

钱 亮,郎伯涛

(1.四川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互联网+农业”亟待解决的六个关键

钱亮1,郎伯涛2*

(1.四川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通过调研和思考,笔者提出了“互联网+农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4大领域中应重视和解决的6个关键。即:农业部门搭建农业大数据是支撑“政务云”的关键;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冷链运输设施建设是打通生鲜农产品进城“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农业政务信息公开是破解“信息壁垒”的关键;人才培养是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关键,调整支农资金投向调整是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应用;关键;问题

2015年3月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纷纷出台。农业行业亦不例外,论坛培训此起彼伏,云计算和大数据方兴未艾,电商平台风起云涌,物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服务日臻完善。就“互联网+”在农业每个领域的应用而言,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工程之浩、投入之巨、集成之繁,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务必要顶层设计,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客观分析“互联网+农业”在各领域应用中的热点和难点,尽快在政策和措施上解决其关键,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1 大数据构架方式是支撑政务云的关键

当前,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十分关注并纷纷拟建云平台和大数据库。但各自出发点不同、构架方式不同,预料最后的效果也将不同。

1.1政府注重“大数据”统建,而忽略行业“大数据”的复杂性

政府的出发点是通过行政手段统建“政务云”和统揽“大数据”,将涵盖农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已有数据迁移集中到“政务云”平台,旨在达到既破除数据“壁垒”、又减少硬件重复建设及运维财政投入之目的。但对“政务云”与“大数据”的关系、各部门行业“大数据”的复杂性、政务数据内含保密和敏感数据的特殊性、以及运维方式的繁杂性等方面研究仍为不够;统建统迁与运维分割,由各行业部门自行维护的方式亦极不科学合理。

1.2企业看重“大数据”价值,而忽略政务“大数据”的安全性

目前,一批知名企业大数据云平台已具备基本格局,各大中型企业对各行业部门涉及政务、生产、技术、市场和服务的大数据跃跃欲试,甚至愿意以企业先期投入、而后以政府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政府部门“大数据”的储存权和使用权。企业看重的是各类涉农领域大数据潜在的商业价值和政府云平台、大数据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效益,但忽略各领域大数据、尤其是政务大数据涉及部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农业行业为例:土地确权颁证等政务数据中有涉密数据,动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政务数据中有涉稳数据。这些涉密涉稳数据是农业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出来独立建设大数据库。

1.3行业部门力主自建“大数据”,但建管方式上呈尴尬境地

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的绝大多数管理及技术人员对本业务和技术信手拈来、了如指掌,而对信息化新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却仅略知皮毛,既懂农业各领域知识又熟知信息化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更缺乏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各行业部门及信息单位虽力主行业大数据建设,但苦于政府统建“政务云”和统揽“大数据”后立项及投入被取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1.4政府建“云计算”平台,部门建“大数据”库更为科学

据某大数据企业测算,全国农业行业大数据所涉及的行业统计数据、经济综合数据、涉农企业数据、农产品数据和政府信息数据即达2040万项指标。以四川生猪监测预警系统为例,8年来68县及省级统计监测已有16类、780个指标、200多万个单项数据。若完整建立涵盖农业管理、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四川农业大数据,将基于成百上千个软件系统和模块自下而上的数据集成和分布架构。由此导致政务云和大数据涉及部门之多、行业之广、数据之大、运维之重。其软件系统的开发集成、等级保护、升级运维的过程,绝非是将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迁移聚合即可减少设备重复建设那么简单。按照我国现行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政务云建设应遵循脉络清晰、管理有序、操作简便的原则,以国家级政务云为总平台、以部省级政务云为专属平台、以省级部门按程序自建大数据库(池)为支撑,各部门行业大数据库(池)按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链接部省云平台的方式最为科学(见图1)。

在农业大数据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上,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该各施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一是省政府应指定单位(如省级经济信息中心)搭建专属“政务云”平台、农业部在部信息中心搭建专属“农业云”,供上下左右部门分等级抓取、计算、复用并服务于社会;二是省级农业部门搭建从村级农业服务机构逐级到省级农业部门自下而上的大数据库池,各级农业部门链接各级政府部门大数据库池,省级农业部门大数据库对接省政府“政务云”平台和农业部“农业云”平台;三是农业大数据库由省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搭建、统一运维。实现上下左右贯通、纵横清晰、等级安全、运维有序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图1 政务云框架下的农业大数据构建及网格化管理示意图

2 物联网应用是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引入了水利、机械、化学、育种、生物等先进技术后,又注入了人类与自然、生产与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提出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应具备生产标准化、规模集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和措施信息化的5大特征。因此,现代农业是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最终实现环境友好、种养结合、资源节约、生态循环、精准可控、效益均衡、“三业”融合、“四化”同步、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渐进过程。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物联网是大数据、云计算来源的基础之一,其显著特征是精准智能。基本方法是应用互联网+传感设施、无人机、3S、移动互联APP等智能设备设施,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监控、远程操作、精准作业和数据收集管理。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将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管理效能提升,破除农业各领域“信息孤岛”。物联网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将不仅发挥“节本增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产品“三品一标”可追溯等关键性作用,还将“倒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智能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小觑的重要角色。

3 冷链运输及设施是生鲜农产品进城的关键

近年来,全国农产品电子交易发展突飞猛进,涉农电商近5000家,仅零售农产品年交易额即超过1000亿元。但措施各自为政、平台建管无序、搭建同质严重、平台建关并存、冷链配送短缺、品牌标准缺少、追踪溯源困难、“三品一标”难见、诚实守信缺失等现象,成为制约农业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中解决生鲜农产品冷链配送缺失问题已刻不容缓。因为,农村电商其它问题可以或正在通过政策措施、市场自我调节来完善提高,而生鲜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投入大、成本高,需要政府、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及社会多元主体联合驱动才能实现。

农产品有别于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的最大特性在于其关乎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广义生鲜农产品是指未经过深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狭义生鲜农产品是指种养采收出栏后,经简单加工可以作为消费者烹饪食用的农产品,“生”与“鲜”,是相对于“熟”与“干”而言的。本文所述生鲜,系指水分重、易破损、易腐碎、存期短的生鲜果蔬肉蛋类农产品。与耐储运易保存的粮油、干杂、坚果、腌腊等农产品相比,皮薄易损、不耐储运的生鲜农产品给收储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3月以来,笔者在部份乡村、县市及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零售和社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调研中,十分留意农产品收储冷藏设施、物流快运车辆配送冷链设备等情况,发现生鲜农产品从种养场户→村镇集散点→县级集散地→大中城市集散地→零售和小区店各环节呈现3个“鲜见”:鲜见生鲜农产品运输车具备冷链设施;鲜见县乡村3级集散点具备生鲜农产品冷藏设备;鲜见大中城市居民小区线下生鲜农产品电商店具备冷藏设施。即或是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大中型冷藏库,也呈现配送车辆无冷链降温设备、耐储耐运与易破易腐农产品混装的状况。农产品电商O2O等模式呈现线上“干”多“鲜”少、线下指定产地冷鲜奇缺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冷链储运设施设备对于物流企业、县乡村3级农产品集散地、大中城市居民小区农产品电商线下体验店有2个重大问题尚难逾越:一是冷链冷藏设施设备成本高。据作者了解,1辆2t的冷链运输车需16万元,集散地和线下体验店购置冷藏设备亦需投入5万元左右,难以控制物流成本并推高了生鲜农产品价格;二是冷链配送低吨位车辆奇缺并进城难。我国缺少载量1000kg以下的面包车型冷链配送车辆,2t以上封闭式冷链运输车进城受其《入城许可证》的困扰,难以实现生鲜农产品快捷进城。生鲜农产品保鲜剂的安全性及消费者的理解接受程度很难掌控,笔者对生鲜农产品保鲜剂开发与应用持谨慎态度。发展农产品电商O2O等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流通成本,缩短储运时间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构建绿色通道以助农增收等。这就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在政策和措施上协同作战。商务部门、物流企业、社区物管、种养实体等应强化联合,促进冷链配送新政策新措施尽快落地,从根本上打通生鲜农产品从乡村进城前的“最先一公里”和入城小区的“最后一公里”。

4 政务信息公开是破解农业“信息壁垒”的关键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渐进过程中,只抓生产不管经营的思想悄然淡化,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的整体意识正入脑入心,但政务信息主动公开的意识,还停留在相当部分农业管理者的脑际边缘。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9日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产生信息“孤岛”、资源“壁垒”、数据“鸿沟”的根源在哪里?克强总理一语道破:“这里面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方式不适应的原因,也有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梗。”笔者认为,部分行业、部分管理有主动公开的意识不到位、界限不清晰,是“信息不对称”的主因。在“互联网+农业”应用于服务领域中,农业政务信息的主动公开是破解农业信息“壁垒”的关键和基础。思想认识和组织措施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其一,要认真贯彻国务院2007年4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的内容和精神,明确主体责任。根据《条例》规定,县级以上行业行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和公益类事企业单位,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三大主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确定的主管部门应担负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指导、协调、监督的责任。其二,政务信息主动公开要遵循和把握“公正、公平、便民”、“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规定的3个原则,摒弃“不公开是常态,公开是找麻烦”的旧思维,树立起依法主动公开、依法鉴别非公开内容的自觉意识。其三,各级农业3类主体部门和单位在主动公开政务信息的内容上,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公开的范围》,厘清行业部门应当主动公开、拟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的界限和类别,切实按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内容的要求,多渠道、多方式将政务信息主动公开。

5 人才培养是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关键

“互联网+农业”在管理、生产、经营和服务4大领域的应用的关键在人。农业系统具有庞大的行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既懂农业基本知识又具备信息化基础知识的跨界型复合人才严重匮乏,越向基层越凸显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信息专门化与农业多技能的跨界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2016年6月6日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启动仪式工作视频会议,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农业行业内的大中专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等手机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即了解农业知识又熟悉信息化新技术的跨界型人才队伍。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技推单位应加快“互联网+农业”跨界人才培养的步伐,在各自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等培训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设农业信息化新知识和新技能应用的课程,壮大多面手队伍,使信息化新技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快捷、精准、智能的作用。

6 调整支农资金投向调整是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2016年中央财政涉农补贴超过20项,包括土地确权、土壤污染防治、农业保险、农产品价格补贴、林业生态、农业资源及生态、农机购置、农村危房改造、动物防疫、粮安工程、农田水利、生产救灾、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涉农资金预算已超过5700亿元,但近年来没有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发展的专项预算。以国家“金农工程”为例,一期“金农工程”从2005年11月立项,至2014年6月19日部级验收的9年多时间内,中央财政仅投入5.7亿元。金农工程一期主要以基础设施为重点,远未满足现代农业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对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应用的需求。建议国家有关部委,一是尽快启动以“互联网+农业”新技术应用、尤以建设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的金农工程二期;二是整合调整一批涉农补贴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除了涉及“三农”的价格补贴、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等直补资金以外,对用于生产示范推广的项目资金,应增设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应用的内容。比如,将物联网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应用物联网的规模种养企业,给予推进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资金支持;对应用O2O模式取得实效的农业电商、对购置冷链设施设备的物流和小区物管等企业,给予适当“以奖代补”的支持;三是四川省各级政府应借鉴上海、江苏、浙江、海南、重庆、贵州、山东等省市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力度的做法,每年给予“互联网+农业”新技术应用的项目资金2000~5000万元的支持,以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收稿日期:2016-05-22

作者简介:钱亮(1959-),男,高级畜牧师,长期从事农牧业信息化研究及应用工作。*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关键互联网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