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

2016-08-13阎东彬丁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珠三角城市群

阎东彬丁 波

1(河北大学,保定 071002)2(河北金融学院,保定 071051)

“以人为本”的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

阎东彬1,2丁 波2

1(河北大学,保定 071002)2(河北金融学院,保定 071051)

本文在对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以人为本 城市群 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率

1 研究背景

我国从2000年开始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36.22%,2000~2014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2.98%,到2014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4.71%,已经与世界水平大体相当。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 “主体形态”,中国六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对于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前三甲,其城镇化综合质量排名也位居前3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但是由于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横跨上海、浙江和安徽的30个地市及直辖市,其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区域协调发展严重制约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目前中国城镇连绵程度最高、城镇化水平最高和经济要素最密集的地区,但区域内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是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排名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作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其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但人口环境质量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使其未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在国际经济环境、国内宏观政策的背景下,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距离新型城镇化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主要的三大城市群城镇化率与世界接轨,但其城镇化质量和世界其他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因此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中指出:在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的基础上,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集中精力优化提升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由此可见对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

2 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进一步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和原有的城镇化道路存在一定差异,是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扬弃与发展:(1)新型新型城镇化在注重城镇数量与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2)新型城镇化开始不再以非农业人口比例作为单一评价标准,而是更加强调 “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可比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是构建指标的基本原则,因此应以原则为基础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

3.1 以人为本原则

摒弃传统城镇化以 “经济增长”为核心,注重物质财富增长,而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包含与人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服务、资源、环境等,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时需关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代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同阶段的城镇化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指标构建也会不同,例如现阶段下 ,“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比 “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更能反映问题。

基于以上原则,本文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31项指标构建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表1)。

表1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续表

本文城镇化质量评价采用京津冀城市群 (13个)、长三角城市群 (30个)和珠三角城市群 (9个)共计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3年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来源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河北省经济年鉴 (2014)》、《安徽省经济年鉴 (2014)》、 《浙江省经济年鉴 (2014)》、《广东省经济年鉴 (2014)》、 《北京市经济年鉴(2014)》、《天津市经济年鉴 (2014)》、《上海市经济年鉴 (2014)》以及各城市2013年统计公报等。

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权重确定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

4 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4.1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基本分析

4.1.1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析

整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及各子系统质量得分均低于3个城市群质量平均得分,其中城乡统筹质量和三大城市群的平均数相差最大 (差距0.0925),其次是经济发展质量 (相差0.0875),说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乡统筹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和其他两大城市群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质量得分的标准差为0.1298,在所有子系统中数值最大,进一步说明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排名第3和第5,而河北省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排名均在40名以后 (由于篇幅所限,统计结果表从略)。

4.1.2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析

整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得分略低于3个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平均得分,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城市建设质量得分低于三大城市群质量平均得分,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高于其平均质量得分。从子系统得分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比较高,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地处沿海,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公共服务质量和三大城市群质量平均得分相差最大 (相差0.0381),其次为城市建设质量 (相差0.0273),其中城市建设质量得分标准差最大 (0.0941),可见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不均衡,其城市建设质量排在前10位的只有南京市 (排名第4)、合肥市 (排名第6)和无锡市 (排名第10),而排在后10位的城市高达7个(由于篇幅所限,统计结果表从略)。

4.1.3 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析

整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得分高于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平均得分,子系统中除城乡统筹质量得分低于平均分以外,其他子系统质量得分均高于平均分,其中公共服务质量超出平均得分0.1974,经济发展质量超出平均得分0.1341。从子系统质量得分来看,珠三角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得分比较高,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较为成熟,其经济实力比较强,但是其不同城市间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标准差最大(0.1670),深圳市和广州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排名第1、第2,东莞市和肇庆市城镇化质量排名第4和第10,排名前10的城市比重达到44.4%,佛山市和江门市经济发展质量排名第31和第38(由于篇幅所限,统计结果表从略)。

4.1.4 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对比分析

整体来看,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特征和规模特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地区特征集中表现在:珠江三角洲城镇化质量高于长江三角洲高于京津冀城市群,这和3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相关,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之一,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其城镇化质量优于中国其他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进入世界六大城市群的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城市群中经济排名第1,其城镇化质量仅次于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群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较弱,其城镇化质量得分最低。

表2 分地区、分规模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分统计

根据表2可以看到: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0.4813、0.3455、0.3056。从城镇化质量排名来看,前10名含有5个珠三角城市群城市 (占50%),4个长三角城市群城市 (占40%),京津冀城市群仅仅包含北京;后10名城市中包含8个京津冀城市群城市 (占80%),2个长三角城市群城市 (占20%),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均未出现。

本文根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进行人口划分①,城镇化质量规模特征表现在: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往往具有较高的城镇化质量。这是由于大城市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以及稳健的经济发展 ,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城镇化质量。

表2显示: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大城市 (Ⅰ型)和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大城市 (Ⅱ型)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平均数分别为0.4974、0.3509、0.3360和0.3490。从城镇化质量排名来看,前10名城市中有4个超大城市,占据了所有超大城市的80%,只有天津市未进入前10名,另外有4个特大城市 (占40%),另外大城市 (Ⅰ型)和大城市 (Ⅱ型)各有1个;后10名城市中有5个特大城市 (占50%),有5个大城市 (Ⅰ型)(占50%)。

表3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前10位、后10位情况

表3显示:新型城镇化质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集中出现在一线城市中,其中深圳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排名第1,其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也位于首位,城镇化质量各子系统之间发展较为协调;广州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属于超大城市,其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名第4位、第6位和第7位,3个城市表现出经济发展质量高,城乡统筹质量低的特点 ,其中北京市还存在生态环境质量差的特点,这说明城镇化质量各子系统之间发展失调,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城乡统筹质量;另外还有一些城市子系统质量得分低,例如肇庆市城镇化质量综合质量排名第5位,但其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倒数10名之内 ,这些城市需根据自身薄弱环节调整发展策略提升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处于后10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这些城市5个子系统质量得分均较低,其中有7个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位于后10位,6个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得分、城市建设质量得分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分位于后10位,4个城市城乡统筹质量得分位于后10位,这些可以看出城镇化落后的城市,其各方面的发展质量也较低,需要全方面均衡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

4.2 城镇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系

城镇化率可以用来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是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是量与质的关系。根据表4可以看到,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632,说明两者之间高度相关,将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进行线性拟合,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拟合直线斜率分别为 :0.4398、0.6457、0.5232、0.6073、0.2642和0.1968,因此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化质量增长0.4398个百分点,说明中国3个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滞后于人口城镇化水平。从子系统发展质量和城镇化水平的拟合程度来看,经济发展质量最好,生态环境质量最弱 (拟合系数不足0.2),说明中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整体滞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同时,其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制约整体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

表4 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及子系统相关系数

表5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前10位、后10位情况

从城镇化水平来看,排名前10的城市城镇化率均远远高于全国城镇化率 (54.71%),排名后10位的城市城镇化率略低于全国城镇化率。从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协调角度来看,城镇化率排名前10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排名也位于前10位,包含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南京市等,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比较协调;另外还有一些城市,佛山市(城镇化率排名第3,城镇化质量排名第20)、中山市 (城镇化率排名第5,城镇化质量排名第12)、天津市 (城镇化率排名第9,城镇化质量排名第17)的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这些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镇化率排名后10的城市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也位于后10位,6个城市中5个城市 (张家口市、邯郸市、邢台市、承德市、衡水市)的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另外还有一些城市衢州市、滁州市、沧州市和肇庆市的城镇化质量和城镇化水平相比较为乐观。

4.3 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

文章根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进行人口划分,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4个等级,即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大城市 (Ⅰ型)和人口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大城市 (Ⅱ型)。

表6显示了全部超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情况。三大城市群共包含5个超大城市,北上广深均属于超大城市,并且城镇化质量排名位于前7名,天津市人口排名第3,其城镇化质量排名第17,与城市规模不匹配。从城市群角度来看,超大城市40%来自于京津冀城市群,40%来自于珠三角城市群,20%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城市虽然人口规模相对排名靠后但其城镇化质量却具有绝对优势。

表6 超大城市城镇化质量情况 (共5个)

表7 特大城市城镇化质量情况 (共20个)

表7显示了全部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情况。在20个特大城市中 ,54.5%的京津冀城市位于特大城市规模中,其人口规模大,但城镇化质量排名均位于后10位;40%的长三角城市位于特大城市规模中,绝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规模排在特大城市的末位,城镇化质量排名处于中间位置;22.2%的珠三角城市位于特大城市规模中,其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城镇化质量却较高。这些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出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发展不协调的情况,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发展较为协调,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相对成熟,其城镇化质量和人口规模比较协调,有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表8 大城市 (Ⅰ型)城镇化质量情况 (共20个)

表8显示了全部大城市 (Ⅰ型)的城镇化质量情况。在20个城市中,45.4%的京津冀城市落入大城市 (Ⅰ型)中,其中36.4%人口规模位于前10位,但城镇化质量却比较低,城镇化质量最好的石家庄市也仅仅排位26名;36.7%的长三角城市落入大城市 (Ⅰ型)中,其中63.6%的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排名前10,对应的城镇化质量排名处于中间水平;44.4%的珠三角城市落入大城市 (Ⅰ型)中,其人口规模适中城镇化质量排名均位于前15名,具有较高城镇化质量。

表9 大城市 (Ⅱ型)城镇化质量情况 (共7个)

表9显示了全部大城市 (Ⅱ型)的城镇化质量情况。在大城市 (Ⅱ型)中主要由长三角城市组成 ,其城市规模小,人口介于100万和300万之间,对应的城镇化质量排名比较靠后,绝大部分排名在30名之后,而唯一落入此城市规模的珠三角城市珠海市,城市规模小但城镇化质量排名靠前 (排名第三)。

5 结 论

本文在对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

(1)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珠三角是目前中国城镇连绵程度最高、城镇化水平最高和经济要素最密集的地区,广深优势突出,双核心特征明显,其中深圳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的城镇化质量。

(2)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北京市和天津市城乡统筹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明显高于河北省的城市,京津冀城市群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保持北京市和天津市经济发展质量优势的同时,努力提升河北省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

(3)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 “大城市病”因素制约着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应充分发挥 “一核两翼”城市的优势,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中小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及配套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城镇化质量水平高,但城市间子系统质量得分离散程度远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说明子系统发展质量协调性较差。珠三角城市群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广州市和深圳市的带动作用,探索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机制,提升竞争力,缩小区域质量差异。

注释:

①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1]邹军.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G].人民日报 ,2012-04-05,(7)

[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 [J].中国软科学 ,2001,(7):27~31

[3]吴杨 ,丁家云,杜志祥.基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J].管理学报,2012,(3):376~379

[4]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J].统计研究,2005,(7):15~19

[5]孙久文 ,邓慧慧 ,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2):55~60

[6]孙雷,鲁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实证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2014,(4):124~130

[7]汪正解.安徽省沿淮城市带城镇化途径研究 [D].合肥:安徽大学,2011

[8]胡必亮.把握城镇化实质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 [J].理论参考 ,2010,(2):14~17

[9]牛文元,等.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10]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J].经济参考研究 ,2013,(31):3~32

[11]贾琦,晕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3):8~12

New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People Oriented”——A Case of Beijing-Tianjin-Hebei,the Yangtze River Delta,Pearl River Delta

Yan Dongbin1,2Ding Bo2
(1.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2.Hebei Finance University,Baoding 071051,China)

The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which includes 31 indexes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people-oriented”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ublic service quality,urban construction quality,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Based on 2013 data,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city group of 52 cities ar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for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Overall,the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which is higher tha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the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qualit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maximum gap in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inter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develops unevenly;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s the most unbalanced,the public service quality exits the maximum gap in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people oriented;urban agglomeration;quality of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rate

(责任编辑:史 琳)

10.3969/j.issn.1004-910X.2016.08.016

F299.2;F224

A

2016—04—23

国家统计局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2014LY1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5YJC630152)。

阎东彬 ,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丁波,河北金融学院助教 ,硕士。研究方向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珠三角城市群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