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众环境行为判断之经济、社会、政治系统解析
——PAM观点

2016-08-13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高雄市高苑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系高雄市张志坚林锦郎

海峡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架构民众政治

.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高苑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系(高雄市) 张志坚林锦郎



民众环境行为判断之经济、社会、政治系统解析
——PAM观点

1.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2.高苑科技大学企业管理学系(高雄市) 张志坚1林锦郎2

民众环境行为的判断是影响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公共事务管理架构(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AM)探讨经济、社会与政治系统对民众环境行为判断的影响,并以阶层回归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六期第一次:环境组”的调查结果,研究总体为18岁以上的台湾民众,主要抽样方式为分层等机率三阶段抽样法与系统抽样,有效样本数为2209份。研究发现,政治系统对民众环境行为判断之影响系数最高,经济系统的影响系数则为负向,此结果可作为选择永续发展有效途径作参考。

永续发展 公民参与 公共事务管理架构

1 前言

“永续发展”一词自问世以来已超过40年。在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洲,永续发展主要被企业视为商业道德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目标中的一种附属条件。到了2015年,生态环境的议题虽然已经晋升到与经济发展同等甚至是首要前提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执行层面上,仍遭遇许多困难。

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就开始对社会各界呼吁必须重新检视生活的实际需求和所追求利益,以达成永续发展的目标(Victor, 2006)。在此之后,减少消费原本对民众而言仍然是相对困难的一种选择(Ross,2009)。虽然有研究指出,环境风险认知足以构成近年来台湾民众愿意承受较高的物价以及降低生活水平的因素(施奕任、杨文山,2012),但是许多论述仍然在所谓的左、右或所谓第三条路线(the third way)的格局中摆荡(陈宜中,2000)。如何以创新的格局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成为为永续发展探寻新途径的挑战。

本研究首先根据文献,检视影响民众永续发展认知的重要因素,再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效用,尝试为永续发展的目标寻找可行的新途径。

2 文献探讨

永续发展的概念涉及许多专业领域。本研究首先阐明采用的理论分析架构,接着以文献分析方式探讨影响民众永续发展认知的重要因素,作为后续实证分析的研究基础。

2.1 分析架构

架构有别于理论与模型。理论有助于辨识各种变量的关系,而架构有助于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Ostrom,2011)。体制分析与发展架构(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IAD)是探讨永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架构之一,但许多研究指出,以IAD进行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建立让参与者自主治理的体制。但是在掌握个体的行为之前,应该先了解影响个体认知判断的因素有哪些。另一方面,永续发展既已是各国通力合作亟欲达成的目标,自当以治理或公共事务管理的观点加以审视。因此,若采用的分析架构能由大到小,以宏观视角检视个体外在的复杂环境系统,同时由内而外,以微观视角审视个体内在的认知与判断系统,将会是更为理想的分析架构。

本研究以公共事务管理架构(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PAM)探索影响个体环境行为认知判断的主要因素。在PAM中,影响个体认知判断的来源,除了经济、社会与政治等系统之外,包含自然环境等条件的现况(汪明生、钟国男,2015)。在 PAM的观点下,要探讨个体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可以从经济、社会、政治与政府等四个系统着手。由于政府可视为从属于政治或公共行政下的一种体制工具(周碧华,2015;段啸林,2015;Immergut, 1998),本研究将政府系统纳入政治系统当中。

2.2 影响个体环境行为判断的系统

2.2.1 个体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

大量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累积,对经济、公共卫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失,许多社会大众已经意识到,地球的恢复力是有限的,有必要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采取保护与弥补的措施。虽然这当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规划,但是最主要的方式仍必须探讨人类如何看待环境(汪明生、钟国男,2015; Ross,2009)。施奕任、杨文山(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民众的环境风险意识会影响个体本身是否采取友善的环境保护行为;另一方面,Chen & Chang(2012)也指出,绿色风险认知对绿色采购行为具有负向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若能同时包含正向的环境保护行为判断,例如维护生态环境或保护稀有物种等正向行为,以及负向的环境风险判断,例如降低或防范气候剧变风险等内容,应能更正确地衡量民众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结果。

2.2.2 经济系统

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扮演着看似矛盾的角色。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对环境而言既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高度风险,却也被视为一种解决问题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持折衷之道者主张,绿色经济思潮,已对当代组织的竞争策略、结构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经营者必须更加重视对绿色产业价值和领导的重视,以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绿色与发展不可偏废,重点在于如何调整既有的指标,保留发展,同时达成永续发展的目标(李晓西、刘一萌、宋涛,2014;Green and McCann, 2011)。

然而,早期的企业对永续发展的理解,仅是组织行动中的一环,企业尝试通过企业实务的转化、授权、领导等力量,将永续发展的概念落实到组织实务中,以规范或型塑员工的思维(Bansal, 2002)。因此,本研究认为,要深入了解民众环境行为判断的影响因素,仍须探讨其是否受到企业中阶级地位、权力支配、获利等早期商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2.3 社会系统

当环境生态被放在社会议题中加以探讨时,往往涉及到道德层次的论述。因为个人在社会中的目标,必须反映与他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具有价值。而永续发展即包含人类未来在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方向,社会应当发现其背后的道德意义(Fergus and Rowney,2005)。有学者也以零售业研究为例指出,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不只涉及环境与社会问题,更重要的还有道德层次的关怀与实际行动(Kumar, 2014)。总而言之,绿色发展所关注的对象,并不限于社会本身,也涉及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如此才构成更高层次的道德行动。

2.2.4 政治系统

永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维系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平衡。不论在国际或是国家层级,政府都几乎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蔡禾,2012),但许多研究也指出,政府也经常面临不受到信任的窘境(Fiorino, 2010)。周碧华(2015)与Liou(2009)的研究均指出,中国大陆的公共部门或地方政府受限于旧体制包袱,必须采取鼓励性的政策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使得政策的执行成效出现许多有待商榷之处。综合前文所述,正因经济系统与政治系统均出现遭受质疑的情况,提倡经济与生态系统应以当地需求和利益为基础,由下而上进行变更,以及通过公民本身力量达成永续发展目标的声浪,也成为一股顺势而起的声浪(Reid, 2001;Victor, 2006)。

因此,本研究在探讨政治系统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影响时,主张应同时考虑个体对政治或政策是否信任,以及公民参与之相关议题。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实证分析之原始资料来自于中央研究院学术调查研究数据库中“2010年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六期第一次:环境组”的问卷调查结果。原始调查问卷包含“人们与环境的关系”“对环境议题的主观认知”“使用替代能源的看法”等核心题组,以及“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生活质量”等类别之题组,研究总体为18岁以上的台湾民众,以分层等概率三阶段抽样法(Stratified Three-Stage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与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等方式,并依照各分层人口比例自台湾各区共168个村里中抽出4602份样本,于2010年7月12日至同年9月20日期间,以面访方式完成2209份有效样本,粗完访率约为48%(章英华、杜素豪、廖培珊主编,2011)。

本研究以 PAM架构探讨经济、社会与政治系统对民众环境行为认知判断的影响因素,经由文献探讨、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自前述数据库之问卷选择所欲分析之相关内容,各研究构面之选题结果见表1。

表1 “2010年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六期第一次:环境组”数据库选题与分析结果

施奕任、杨文山(2012)亦曾使用相同数据库之模块进行分析,除了在研究架构上并不相同之外,本研究参考其人口统计变量之结果再加以调整,而选择“性别”“年龄”“居住区都市化程度”“教育程度”“个人每月税前收入”与“家户每月税前收入”等项目,以利后续之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果

由于政治系统中包含公民参与途径之探讨,其影响层次涉及经济与社会系统,构成本研究主要探究的环节。本研究就前述之研究设计与分析结果,进行三种模式回归分析。整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影响台湾民众环境行为认知判断之回归分析

模型一是测试人口统计构面对个体环境行为认知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未纳入政治、社会与经济系统前,性别、年龄与家户每月税前净收入,对个体环境行为之认知判断具有显著的影响。模型二是检视包含政治信任与公民参与构面的政治系统,是否会对民众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具有影响。结果显示,纳入政治系统的因素后,人口统计各构面均未达显著水平,而政治系统变项的回归系数为0.659,达显著水平,显示相较于性别、年龄与收入等变量,涉及政治信任与公民参与的政治系统,对民众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具有显著的影响。模型三是控制人口统计变量、社会与经济等构面之后,政治系统对民众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之影响,其回归系数0.441为最高,其次是社会系统的0.381,经济系统的回归系数不但最低,而且是负值。

此外,除了人口统计构面之外,以 PAM分析所得之政治、社会与经济系统,对民众环境行为的认知判断之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4.2 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相较于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可视为更能有效影响台湾地区 18岁以上民众环境行为认知判断的因素。其中,不分性别、年龄、居住区都市化程度、教育程度、个人每月税前收入与家户每月税前收入等构面,当民众越认为“影响环保政策的机会非常有限”、“越会支持提出环保政策的候选人”、“越同意民众参与有助于提升环保政策的质量”,以及“越同意民众有能力提出对环保政策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其在判断上越会倾向于认定“自己平日的环保行为,对于改善台湾的环境质量是有用的”、“容易做到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做好家中的天然灾害防灾措施,对于减低天灾的风险是有用的”以及“做好家中的天然灾害防灾措施是容易的”。

相较于“降低物质生活水平”与“科技创新”等途径,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以政治系统影响民众环境行为之判断,其效果优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之影响程度,此发现可作为选择永续发展有效途径作参考。

4.3 政策建议

从研究结果可知,台湾地区有部分民众虽然认为影响环保政策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但认同借助民众的能力与参与,可提升环保政策的质量。因此,本研究建议,重视提升环保政策质量的相关单位,能从“公民参与”的角度拟定执行政策,扩大参与层面,对于提升民众之环境行为与政策成效,应能比“倡导生态保护之重要性”,或是“由企业权力体系支配”等做法更为良好。

[1] 汪明生, 钟国男.环境治理与公共事务[M].台北: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5.

[2] 李晓西, 刘一萌, 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 69-95.

[3] 周碧华.公共部门激励扭曲问题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5(2): 146-161.

[4] 施奕任, 杨文山.气候变迁的认知与友善环境行为:纪登斯困境的经验测试[J].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2012(28): 47-77.

[5] 段啸林.重新发现官僚制: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对官僚制的再思考[J].公共行政评论,2015(5): 129-153.

[6] 章英华, 杜素豪, 廖培珊.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六期第一次调查计划执行报告[R].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11.

[7] 陈宜中.第三条路:新时代的新政治?[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0(40):153-179.

[8] 蔡禾.从统治到治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大城市社会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6): 1-18.

[9] 萧代基, 黄德秀.扭转人类永续发展经济危机——浅谈绿色经济[J].经济前瞻, 2015(1): 39-44.

[10] Bansal, Pratima.The Corporat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 16(2): 122-131.

[11] Chen, Yu-Shan and Chang,Ching-Hsun.Enhance Green Purchase Intentions[J].Management Decision, 2012, 50(3): 502-520.

[12] Fergus, A.H.T.and Rowney, J.I.A.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st Meaning and Opportun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5, 60(1): 17-27.

[13] Fiorino, Daniel J.Sustainability as a Conceptual Focu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0(70): s78-s88.

[14] Green, Daryl D., McCann, Jack.Benchmarking a Leadership Model for the Green Economy[J].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1, 18(3):445-465.

[15] Immergut, Ellen M.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J].Politics Society, 1998, 26(5): 5-34.

[16] Kumar, Prashant.Green Retail: and Indian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4, 42(7): 613-625.

[17] Liou, Kuotsai Tom.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es and Issu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9(69):s29-s37.

[18] Ostrom, Elinor.Background on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J]Framework[J].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11, 39(1): 7-27.

[19] Payne, Dinah M.and Raiborn,Cecily A.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thics Support the Economic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32(2):157-168.

[20] Reid, Alan.Environment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hip [J].Teaching Geography, 2001,26(2): 72-76.

[21] Ross, Andrea.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2009, 36(1): 32-54.

[22] Victor, David G..Recovering Sustain Development[J].Foreign Affairs,2006, 85(1): 91-103.

猜你喜欢

架构民众政治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