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分析研究
2016-08-13武怀生李秀明
武怀生,李秀明
1.2.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 西宁810007
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分析研究
武怀生1,李秀明2
1.2.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海 西宁810007
藏族地区师资条件落后,已经制约藏汉双语教学深入开展,教师在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藏汉双语教师的新要求。笔者试图从区域环境与历史文化渊源等角度分析藏汉双语教学的具体实际,以信息素养的特征为基础,从教育理念、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能力等范畴分析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以期为逐步优化藏区的师资条件提供理论支持。
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范畴;信息素养结构
[Abstract]In the remote Tibetan regions,teachers'quality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which is now constrain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The author holds that besides possessing some basic literacy,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er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certain information knowledge,which is a new requirement endued by the times.Making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condit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origins,the author clearly explains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erms of education concept,information ethics,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teachers'quality in Tibetan areas.
[Key words]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er;information literacy;categor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藏区教育文化渊源
千百年来,由于受藏传佛教和特殊社会历史形态的影响,藏族地区很少有正规的教育形态,教育总是与佛教结合并长期依附于佛教,历史也赋予了佛教特定的“教育功能”。在藏传佛教的传播中,寺院佛学教育制度体系已成为藏族教育的“雏形”。寺院首先是广大信徒诵经拜佛的圣地,同时又是藏族人民培养宗教、天文、藏医、绘画、雕刻等专业人才的环境与场所,是藏族群众由原始教育向学校教育迈出的历史性的第一步,对丰富藏族的精神财富,创造藏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历史进程来看,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与传承文化与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教育既有着一定的关联又必然会产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藏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藏区的教育首先要冲破宗教的束缚,然后才能形成藏传佛教与教育的合力。
二、藏汉双语教学全力应对信息全球化对传统藏文化教育的冲击
藏语是藏族地区的主要交际语言,藏区语言环境及语言发展规律决定了在藏族群体运用藏语开展教学的现实性。同时,汉语言已成为我国各民族通用的族际语言,也是我国信息传播和科技发展传承的主要载体,中国借助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外力,来自世界的许多科技成果均可通过国际语言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但很难再次翻译成藏语而为藏族的科技服务,这将影响藏区的科技文化发展。当前,藏族地区存在的藏汉双语并存的语言环境基本成熟,学校教育需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开展各科目的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精通藏汉双语才能胜任“双语教学”这一历史任务。正如杨嘉铭教授所言:“双语教学,既要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与语言,又要掌握国家主体民族文字与语言,从而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快速吸收现代化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三、国内外信息素养文献综述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界定为 “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该概念简化为 “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从信息的分析、获取、处理、利用等角度提出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将与信息分析、获取、处理、利用等相关的知识称作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对应的能力称作“信息能力”,同时指出“在信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情感、道德、社会责任与法律意识等,应当也属于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并在信息社会中能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和能力。”李克东先生指出:“信息素养应该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批判与理解的能力,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立场对信息素养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信息素养可以诠释为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和对人类社会信息活动的把握与认识,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四方面的内容。
四、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基本范畴
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是藏族地区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在教师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双语教学的要求。按照逻辑学的要求,定义方法是“种差+属性”(如图1所示),其中“教师素养”应该是该定义范畴的“属”,“对人类信息活动的认识和把握”是不同于其他教师素养的“种差”,“跨文化的价值观及态度和藏汉双语的跨语言教学能力”是不同于其他教师信息素养的 “种差”。中间的椭圆代表教师信息素养,最外面的大圆代表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定义都是由包含的椭圆作为“属”与自己直接包含的内容作为“种差”而成。可以看出教师素养是教师素质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人们关于教师素养的众多认识的综合与统一,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关注点不同,但是对教师素养的认识基本涵盖了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等几个方面。无论是教师信息素养还是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都不能离开教师素养这个最基本的“属”。
图1 藏汉双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种属关系图
五、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和内涵
(一)多元文化与跨文化教育理念的结构与内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教师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藏汉双语教师首先要有多元文化与跨文化教育理念。
文化被公认为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依据,在藏族地区,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表面上是藏汉内容翻译和语言技巧的问题,但教学背后却是深层次的民族文化问题。在我国民族教育的基础领域,跨文化现象却长期被人们忽视。这是多元文化教育对教师的跨文化要求,藏汉双语教师必须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学生。双语教师若持有种族主义思想教育理念,将不能适应现有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工作。
根据调查发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影响藏汉双语教学效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藏族教师使用汉语教学时产生的跨文化适应困难,另一种是汉族或其他以汉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主要是穆斯林)进入藏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时产生的跨文化适应困难。两种类型的双语教师,不仅是完成两种语言的教学内容的翻译员,而且是熟练地用两种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思维和文化诠释知识内容和社会现象的多元文化引领者。
(二)藏汉双语教师信息道德的结构与内涵
藏汉双语教师的信息道德需要建立在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之上,是任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每一种职业都要求其从业人员被期待的或是必需的行为,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把这种“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职业心理需要。新疆师范大学的阿不来提对民汉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分支信息道德界定为“在获取、判断、生成、应用和传递信息过程中,遵循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由于藏族地区受众的特殊性,藏汉双语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信息道德要求:第一,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辨别、抵制影响分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信息,缓解和消除藏汉学生在民族之间文化的偏见和歧视心态;第二,教师在收集、处理和传输信息时,对于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分裂的信息应予以坚决排除、抵制,对于有明显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及风俗忌讳的信息,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民族及宗教的差异,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三)藏汉双语教师信息知识的结构与内涵
信息知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对双语教师而言,信息知识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双语教学时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在藏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根据学生需求和现实水平确定双语教学的学习目标;其次,通过学习理论分析不同语言学习规律的差异,确定富有弹性的教学策略,根据需要可以细化到教学方法的使用;再次,注重创设学习环境,充分认识到学习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尽可能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注重语言学习的教学评价方案的改革和完善。
2.信息技术与藏汉双语教学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双语教师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在藏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本质,掌握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其次,能够熟练运用文本编辑、文本演示、图象处理和信息检索等常用辅助教学的基本工具;第三,能够分析和判断信息技术手段在不同环境应用的利与弊、把握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藏汉双语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3.开发和应用藏汉双语教学软件的理论与方法。这是对藏汉双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的高要求,因地制宜基于校本而开发的教学软件不仅能够激发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发多媒体藏汉教学软件时必须考虑一下因素:在系统设计方面,最好使用图形化的外观界面,让初接触汉字的藏族学生能根据藏语言提示进行汉语学习;在内容选择方面,应选择和创建同牧区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媒材,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模块设计和内容分配方面,要考虑藏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动机和接受程度,以确定合适的学习步调;在内容加工与安排方面,应考虑汉语与藏语在互译时的语法差别以及藏语的语系内部的差别。
(四)藏汉双语教师信息能力的结构与内涵
由于我国的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环境封闭,多少年来,“强势”的民族文化对“外来”的汉文化的侵蚀是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巨大障碍。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扫除这种障碍带来了契机。宽带网络和无线传感等现代通信让民族地区的居民享受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实惠,移动终端的介入让年轻一代的居民看到了整个世界,所有这些带给双语教育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双语教师作为双元文化的引领者,必须要走在信息化的前沿阵地。便利的网络环境是教师学习两种语言知识、多元文化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平台,也为双语教师与国内外其他的同行探讨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双语教师必须跳出双语就是 “内容和知识翻译”的局限,双语教师的信息能力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具体信息收集、判断、交流、处理、整合和生成的能力。
1.双语教师信息收集、判断能力。是指教师能面对海量的信息,准确判断并提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以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跨文化的立场鉴别信息问题、提炼信息问题、判断信息需要的种类、考虑可能获取的信息资源等。
2.双语教师的信息交流能力。该能力是最能体现双语教师独特性的能力范畴,也是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最为基本的能力。双语教师应能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教学中不仅体现在师生的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与双语的结合也是交流的重要形式。
3.双语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双语教师为了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对所现有的素材和信息,进行翻译、加工、合成、控制和保存的能力。尤其是当今汉语学习资源丰富而承载科学技术的藏语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双语教师应具备把汉语教学资源根据藏语教学的需要翻译、转换为藏语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的能力。
[1]杨嘉铭.四川藏区藏、汉双语教育教学概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10.
[2]阿不来提·瓦依提.新疆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特征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27-28.
[3]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5):5-7.
[4]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82.
[5]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3):1-3.
[6]涂涛,李彭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新途径——藏区双语多媒体字源识字汉字教学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2 (3):22-24.
责任编辑:王远刘文华
O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ers
WU Huai-sheng1,LI Xiu-ming2
(1.2.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Xining 810007)
G451;G75
A
2095-5537(2016)03-00075-04
2016-04-03
本文为1.青海民族大学校级课题《玉树州玉树县中小学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5XJRS011);2.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项目《玉树信息化重建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2012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武怀生(1977—),男,汉族,山西省河曲人,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藏汉双语教学应用。
2.李秀明(1978—),女,汉族,山西省大同人,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