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不如赏夏,古人浪漫的消夏方式
2016-08-12
夏丹
“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这是清代袁枚的一首小诗。眼下,这骄人的夏天到来了。
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水畔,古人避暑的方式完全是天然的。另外,他们发明了很多消夏纳凉的器物,扇子、清凉殿、风扇车、冰鉴、凉榻、竹夫人、纱橱等等,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清凉世界。
凉友
扇子自有而来已经有3000多年了,作为纳凉的物件,古代人喜欢把它称呼为凉友。诸葛亮拿的那把羽扇,《桃花扇》里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一把宫扇,宝钗扑蝶用的一把折扇,铁扇公主用的铁扇,都是凉友。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旁。
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圆形等样式。至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男女都用团扇,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人手一扇。
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男人们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团扇成为女性的专用物。折扇的盛行却是在明清。其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后来,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据称,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一直到明清时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现,瓷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清凉殿
“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
汉代的皇宫里有一种避暑用房,叫作“清凉殿”。后来,唐代皇帝命人转摇扇轮将冷气送入清凉殿中,还设了人造水帘以消暑,记载说“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风扇车
“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风扇”起源于传统农用器具“扇车”,在汉唐清凉殿里的制冷系统中就有用到。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冰鉴
“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
对古人来说,保存冰雪并没我们想象中困难。在周王的宫廷中,有专人为王室采冰供夏天使用。冰箱最早的时候叫作“冰鉴”,普通人家也能有。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记载了当时采冰和藏冰之事。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可以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此机构官员称为“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
有学者研究称,到了隋唐之后,夏天使用冰已经不再是王室官员们的专利,民间对冰的买卖和使用逐渐多了起来。
据《唐摭言》记载:“蒯人如商,卖冰于市。”但是当时冰的价格十分昂贵,《云仙杂记》中称“长安冰雪,至夏则价等金璧”。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冰在民间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到了宋代,民间贩卖冰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冰雪凉水……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
清代,《大清会典》更是规定,各级官府“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而此时,虽然“赐冰”的制度还存在,但是已经不是直接赐予冰块,而是发放“冰票”,可见当时民间的“冰业”已经十分发达。
半臂装
“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
短袖短裤似乎已成了现代人的夏季着装标配,可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古代人,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人在夏季其实也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据考证,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的,原来,古人外穿深衣,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成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虽然被很多网友诟病过于暴露大胆,但其实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其实,在“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冷饮
“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
因为有了冰鉴,人们开始用冰雪藏诸果。宋人会在家里凿冰井藏雪和冰,不仅冷藏各种水果,还有各种酒水饮品,苏轼为此还写诗说,“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当然,夏日吃瓜也是必需的。
唐代,人们已经会制作公开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
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宋代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当时都卖些什么冷饮呢?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光听名字就够嘴馋的了。
到了元代,冷饮又有了新突破。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忽必烈很快发现,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据说为了保护冰激凌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尝到了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这才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看来,善于发明创新的古人,在酷热难当的夏季,口福也是不浅的。
凉榻
“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
我们现今夏天来了会换上凉席,而以前的人夏天睡觉,就换一张凉床,凉床大多是竹制的,便于移易。
古人消夏用的床类比较多,根据材质,最顶级的就是石床,好的就是玉床,然后是象牙床。可是要说起最常用的,却莫过于竹藤或木质凉榻了。首先,部分木材自身带有一定的个性,比如,小叶紫檀做的凉榻有镇心安神、驱除蚊虫的作用。
凉榻共分两种,一种为箱式凉榻,另一种则为框式凉榻。箱式笨重,不善于挪动,其实没有框式方便,也没有它流行。凉榻的形制和床相似,但是比较窄,而且四周多无装饰,也被称为四面床。
风起时搬到宽敞庭院或四面透风的亭榭,披风听泉而眠,“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
纱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古人夏天对蚊虫大多都避驱,设纱橱隔绝就是一种办法。但在《浮生六记》里头,沈复写到自己小时候会在夏天把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喷它们,把轻烟看作青云,把蚊子看作白鹤,他说这样细察纹理能有物外的意趣。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藿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竹夫人
“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竹夫人,其实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物事,因为温凉,常伴人睡眠,所以有了“夫人”名。实际上是透空的一根长圆形竹笼子,也有名竹夹膝,但黄庭坚喊它青奴,苏轼喊它竹几,我们还是更常喊它竹夫人。
竹夫人,其实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物事,这种竹夫人长约一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
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能收风窜散,供人取凉,可谓巧妙,常用在床上。陆游《初夏幽居》中也写到竹夫人:“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这种原始“空调器”在炎炎夏日,人们倍加珍爱。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过“竹夫人”这种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竹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