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瓜文化品趣

2016-08-12张文

饮食保健 2016年14期
关键词:西瓜

文/张文



西瓜文化品趣

文/张文

“赤日炎炎似火烧,狂啖西瓜仙欲飘。”炎夏苦热,口干舌燥,狂啖几口西瓜,顿觉“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倘若再了解一点西瓜文化,则更添韵味。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啖食西瓜之时,总是触景生情,用西瓜猜一谜语,对西瓜赞之以诗,颂之以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瓜文化。

西瓜原产非洲赤道附近,继而传至西亚地区,后传入我国中原,故称西瓜。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历代诗人也多在诗中点明西瓜的由来,如元代赵善庆的《西洋瓜》:“竟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明代李东阳的咏瓜诗:“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前两句也点出了西瓜的来历。

西瓜又名寒瓜,南梁沈约的《行国》诗云:“寒瓜方卧垄,秋落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写出了西瓜丰收时的景象。

西瓜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南宋贺方回在《秋热诗》中写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一个足字,道出了西瓜的汁多味甜。而南宋文天祥的《西瓜诗》更是声色俱佳:“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有形,有声,有色,有味,新颖别致,意趣盎然。

从宋代开始,西瓜已在我国大面积种植。范成大写过不少西瓜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吃西瓜。”“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女儿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见宋人种瓜吃瓜是生活中的常事。

历代文人在品尝西瓜之余,也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诗篇。如明代瞿佑的《红瓢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读之令人垂涎欲滴。金人王予可的《咏西瓜》:“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以深潭、冷月、青云,来映衬西瓜切开之形质,匠心独运。“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吃着甘甜的西瓜,读着优美的诗句,唇齿间立生凉意,暑热顿消。

人们在吃西瓜的同时,还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对联。比如: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劈成月牙天。这是古时一家西瓜店的对联,类似今天的广告,西瓜的鲜活水灵呼之欲出。

明代一位巡抚微服私访,路过一座寺庙,庙里的老和尚摘来几个西瓜让他解渴。巡抚触景生情,脱口吟诵:“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老和尚苦思良久,对不出下联,张居正恰好路过,随口应对:“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在场之人无不惊叹。

据说唐伯虎幼时陪父亲会客,席上有一盘炒豆,客人即兴说联:“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唐伯虎便用桌上的西瓜相对:“西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玉玻璃对金龟甲,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十分贴切,客人大为赞赏。

一次,明代文学家蒋焘用西瓜待客,客人出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这是一副折字联,蒋焘顺口应对:“切瓜分客,横七刀,直八刀。”上联中的东两点,西三点,分别是冻和洒的折字。下联中的横七刀,直八刀,分别是切和分的折字,对得精巧工整。

清代纪晓岚一次与同僚吃西瓜,其中一人漫不经心地吟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纪晓岚脱口而出:“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以上下左右,对东南西北,恰到妙处。

西瓜挑选技巧

第一,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

第二,选西瓜表面光滑、花纹清晰、纹路明显的;花纹杂乱的,瓜内筋很多。

第三,西瓜蒂头,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

第四,就是用手拍、听声音。声音“咚咚咚”的就没熟;“噗噗噗”的太闷就过熟;“嘭嘭嘭”的正好。不过也有特殊情况,有的西瓜瓜皮太厚,拍起来也是闷声,这就需要灵活挑选了。

第五,成熟的西瓜,瓜皮上的胎毛已退,只留下瓜蒂上的一圈绒毛,瓜体已长成,皮色油光发亮。

猜你喜欢

西瓜
如何挑出甜西瓜
大西瓜
吃西瓜
西瓜成长记
我爱西瓜
长刺的“西瓜”
大小西瓜
西瓜灯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