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施工图阶段的立交设计要点浅析

2016-08-12吴胜军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07

低碳世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合流匝道互通

吴胜军(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07)



高速公路施工图阶段的立交设计要点浅析

吴胜军(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07)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与周边路网实现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随着我国公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立交的设计愈发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在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而施工图阶段,立交应着重于细节设计、方案优化。针对多数设计人员在施工图设计中忽略的问题,本文对各设计要点进行了举例说明。

立体交叉;施工图;细节设计

引言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与周边路网实现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通过分散、吸引交通流实现对区域交通的辐射,在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民众对公路交通的需求不断提高,交通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立交的设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节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的结合。在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而具体落实到施工图阶段,应对立交的各个设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不断优化方案,提高立交的服务水平。

1 项目背景

高(明)至恩(平)高速公路起于广明高速公路(顺接广明高速)与江罗高速公路的交叉点(高村互通),终于凤山水库东设置凤山互通与开阳高速相接,并与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对接,是广明高速公路在江门境内的延伸线,远期可南延至西部沿海高速及上、下川岛。项目全长42.940km,全线设高村、稔村东、龙胜、马冈、沙湖东、凤山互通立交5处,设服务区1处。文章以高村互通施工图为例,对立交设计要素进行核查并优化。

2 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的设置应结合城镇规划、路网规划、交通流特征、地形地貌特点等因素,同时考虑交叉对主线交通量的吸引和分散,立交与隧道、桥梁、服务区、停车区等构造物及设施的关系。本项目高村互通是连接高恩高速 (顺接广明高速)与江罗高速的枢纽型互通,目前广明高速与江罗高速已实现高明、江门、罗定三向互通(四匝道),本次实施的高村互通为既有立交基础上完善恩平、江门、罗定三向互通(四匝道),立交选址明确。

3 立体交叉设置的控制要素

立体交叉应满足车辆行驶要求,做到设计速度合理、视距安全、交通量适宜、服务水平与主线对应。高村互通为预留互通,主线及立交设计的主要控制要素已在预留时考虑,并在前期的方案论证阶段进行过详细比对,可满足规范要求。

4 建设条件

4.1地形地貌

本合同段路线大致沿北向南展布,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路线所经地区的地貌单元主要包括低缓丘陵、山间洼地、冲积平原地貌,地面海拔标高位于5~260m之间。低缓丘陵山体植被较发育,以桉树、松木、杉树、灌木为主,少量为果树种植基地;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开阔,鱼塘、农田密布。从地形地貌条件进行细分,高村互通互通1、3、4象限匝道处于山地地貌,第2象限匝道处于冲积平原地貌。立交设计应结合地形,因地制宜,避免大面积占用平原地区珍贵的耕地资源 (改为桥梁通过)以及过高的路堑对自然坡体的剥皮式开挖(设计紧凑、合理的平面,并根据地形条件拟合纵断面设计)。

4.2水文地质

区内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受气候、地貌、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地表水相对发育。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迳流、地下水渗流,地下水埋深随地形的起伏变化较大。

根据项目水文地质条件,高村互通注重路基的综合设计,地基及路堤的处理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特别是地基的处理(如换填)应彻底,结合地下水位高程,控制换填高度处于地下水位以上至少50cm,换填材料采用透水性材料,如粗粒土、碎石、砂砾等,避免毛细水上升对路基的软化。

5 立交设计情况

高村枢纽立交为变形苜蓿叶枢纽立交,连接广明高速、江罗高速及高恩高速,本项目A、B、C、D、及E起点路段已由江罗高速实施,本项目主要实施高村互通的E匝道(从 D、E匝道分流鼻端开始)、F、H、I匝道。

由于江罗高速实施时,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相对滞后,高恩高速设计标准仅按26m双向四车道标准进行预留,现高恩高速采用33.5m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高村互通在原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调整,将互通对接主线宽度改造为双向六车道,衔接主线的匝道相应变化。

图1 总体图

图2 线位图

5.1计算行车速度、路线设计长度及匝道标准断面组成

本段高恩高速主线采用100km/h设计速度,除内环H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外,其余匝道均采用60km/h设计速度。

匝道标准断面宽度:单向单车道9m,单向双车道10.5m。

5.2平、纵面指标

主线:平面位于左偏半径为R-2000m范围内,最大纵坡2%,最小纵坡0.50%,竖曲线最小半径为R-30000m(凹形)。

匝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为R-60m,最大纵坡为3.5%,最小纵坡为0.33%,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为R-2800m,凹形竖曲最小半径为R-2000m;最大超高横坡度为6%,最大合成坡度为6.78%。

5.3变速车道设置情况

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长度分别为:

(1)E匝道为145.997m,渐变段长度为100m;

(2)H匝道为125.210m,渐变段长度为90m。

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长度分别为:

(1)E匝道为220m,渐变段长度为80m;

(2)H匝道为230m,渐变段长度为90m。

5.4高村立交设计要点

A、B、C、D、及E起点路段已由江罗高速项目实施,高村枢纽立交设计基于已实施的四匝道进行。原预留方案(按双向四车道)未考虑本项目主线双向六车道宽度,设计时需维持现状匝道及主线线形,同时高恩高速部分的加减速车道需双向六车道调整。

6 立交关键点核查

(1)与规范的契合,《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以下称细则)于201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规范对我国多年的立交设计经验作出了总结,对原有规范不足或不合理的内容进行了修正,是我国立交设计主要参照的规范之一。

(2)结合本项目所实施匝道型式,直连式与半直连式具有较大的交通量及较高通行时速,设计应考虑合理的设计指标。

表1

(3)横断面核查。匝道的横断面宽度选择是关系到行车安全、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依据最新的调研及试验结论,右侧硬路肩由传统的2.5m增加至3m,方可满足应急需要。本项目设置紧急停车道的匝道,均按此执行。

(4)出口匝道的核查。即主线分流鼻处设计,主要考虑分流鼻处平曲线曲率半径、回旋线参数、竖曲线半径三部分。

①分流鼻处平曲线半径、回旋线参数。由于主线车辆通过分流鼻行驶过渡到匝道曲线,其行车速度必然由经历由快(主线)至慢(匝道)的过程,在以往的设计中,很多设计人员往往忽略速度的过渡设计,设计出的线形不符合实际行驶规律,必然埋下安全隐患。合理的线元设计,应考虑行车在速度降低的过程中,其行驶点曲率半径应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可诱导驾驶员均衡的控制车速,确保道路情况变化符合驾驶期望,避免线形突变,保证驾驶的连续性以及协调性。针对本项目主线设计时速(100km/h),分流鼻端匝道平曲线最小曲率半径的一般值控制为≥300m、回旋线最小参数(A值)一般值控制为≥80。

②分流鼻竖曲线半径。与分流鼻平曲线半径及回旋线参数设计类似,竖曲线的设计在行车过渡阶段不能仅按照匝道半径指标控制 (匝道半径指标主要针对车辆完全进入匝道界面,且符合匝道设计时速的车辆行驶条件),而应与平面过渡相对应,提高线元指标,以适应行车速度变化状况。针对本项目主线设计时速(100km/h),分流鼻端匝道竖曲线最小曲率半径的一般值控制为≥2800m(凸形)、1800m(凹形)。

(5)入口匝道的核查。即主线合流鼻的设计,主要考虑合流鼻处竖曲线半径、通视三角区两部分。合流鼻的行车速度由慢至快,其设计侧重于合流车辆(主线及匝道)相互的安全性,因此,必须保证主线与匝道相互通视要求,控制范围按:在合流鼻端前,主线距合流鼻100m,匝道距合流鼻60m。其竖曲线半径控制同出口匝道。

(6)超高的核查。以往的设计往往忽略超高的核查,如前所述,在分、合流鼻线形中,速度不断变化,其行驶点曲率半径相应改变,而超高的设计与行驶点半径、行驶速度、横向力系数均息息相关,其关系如下所示(对于40km/h、60km/h匝道,最大横向力系数Vmax应分别控制在0.16、0.15以内,可保证车辆基本平稳,对曲线的感受不至于强烈),因此,超高与平纵横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

式中:V——计算速度(km/h);

u——横向力系数;

R——平曲线半径(m);

ih——超高坡度(%)。

(7)连接部设计的核查。原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对于主线时速120km/h的变速车道长度及有关参数表中,单车道出入口的“主线硬路肩或其加宽后的宽度C1”均取值为3.5m,而细则中对于合流鼻段的要求为“不应设偏置”。对于本项目而言,主线硬路肩为3.0m,合流鼻端维持主线硬路肩3m宽度。本次规范规定的变化,对匝道平面无影响,但改变了匝道纵断面设计终点桩号及相应标高。对于主线来说,加速车道终点与大鼻端位置相应拉长,总的来说,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有所提高。

7 结语

(1)施工图作为施工依据,应更加注重设计的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

(2)立交设计应因地制宜,避免大面积占用平原地区珍贵的耕地资源以及对自然坡体的剥皮式开挖。

(3)设置紧急停车道的匝道应满足应急的实际需要,硬路肩需加宽至3m。

(4)鼻端位置出入口线元设计应充分考虑行车速度过渡过程,便于驾驶人均衡的控制车速,提高设计安全性能。

(5)超高的设计应与线元设计向适应,以提高行车的平稳性及舒适性。

(6)合流鼻不设偏置,使加速车道终点与大鼻端位置相应拉长,提高了对车辆行驶安全性。

[1]杨盛福.高速公路立交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 TD21-201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吴胜军(1983-),男,湖南湘西人,路桥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道路工程工作。

U412.36+6

A

2095-2066(2016)17-0174-02

2016-4-5

猜你喜欢

合流匝道互通
山东首套ETC匝道准自由流预交易系统正式运行
高速公路合流区信号灯限流策略优化与仿真——以虎门大桥为例
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控制系统研究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匝道ETC自由流解决方案及应用效果分析
浅谈匝道ETC自由流应用
快速路合流区加速车道长度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