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提问技巧
2016-08-12◎熊唯曾真
◎熊 唯 曾 真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提问技巧
◎熊唯曾真
新闻采访中,记者到达现场后,面对的常是一堆错综复杂的新闻现象,如何从看似复杂繁乱的新闻表象中抓取重点,是记者的基本素质。透过表象,拨开迷雾,去伪留真,挖掘新闻内涵,凭的是经验和功力,提问就是最好的工具和武器。
一、出镜记者提问存在的问题
其一,所提问题不能顾及被采访人的感受。2012年1月20日,某卫视播出一条新闻,一位出镜记者随当地政府代表团出访欧洲,采访中,某华裔企业家情绪激动,出镜记者问:您为什么这么激动?企业家噎住了——类似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这个道理妇孺皆知,把它变成提问从记者嘴里问出来,是挑战大众的智慧底线。试想一下,如果提问换成“您有多久没有回去过了,最关心家乡的什么,家乡的变化很大,您有没有回国投资创业的打算”等等,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二,所提问题缺乏记者的专业素养,提问不经过深思熟虑便脱口而出,与当时的情景场合或者个人身份形成强烈反差,导致被采访者尴尬冷场,从而产生极不理想的采访效果。有的记者因为平时说话的习惯而导致在采访过程中闹出笑话。
其三,所提的问题过于庞大笼统,大而无当。经常可以看到电视中针对个人性质的荣誉或突发事件的记者提问,他们往往一开口就是“请你谈谈体会”“请你说说感受”“请你讲讲看法”等。这种提问大而空,有时往往会导致被采访者泛泛而谈。
二、出镜记者提问的技巧
根据上述出镜记者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出镜记者,尤其是直播节目中他(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会即时传到千家万户。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采访中,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出镜记者提问的作用,足见提问技巧的重要。尤其是直播节目,提问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着采访的效果。那如何提升出镜记者的提问技巧呢?
其一,所提问题必须单刀直入,迅速切入要点。避免提问过于庞大和笼统,直接针对具体事件提出相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所提问题中必须避虚就实,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为出镜记者的采访是代表受众向被采访者提出问题,因此,在提问中记者要始终以受众的身份从新闻价值出发来提出问题,问题越具体越好。
把抽象的话题变得具体,把枯燥的采访变得有趣,是这个采访的成功之处。这种方式适合于问题的探讨、经验的总结。当然,从抽象到具体,对记者来说,采访前的查阅资料、外围采访是不可少的。曾经有人评价美国著名出镜记者麦克·华莱士:“他就像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拥有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他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由此可见,一个或者一组好的提问,很难闪念间凭空冒出来,就像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不是天生的一样。
其三,提问时必须时刻尊重对方。出镜记者在提问时,应尽量把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人为本,尊重采访对象,真诚面对受访者。不要问触及被采访者尊严的问题,应注意保护被采访者的隐私,尊重和理解被采访者当时的情景,要顾及到被采访者的心理感受以及采访后带来的社会效应。要尊重对方风俗习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
其四,不断加强自身的提问能力。多借鉴优秀同行过去成功的采访经验,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以此改善和增强自己的提问效果。在采访中注意提问的得体及有效情绪的表达等等。开口之前,要尽可能多地完善案头工作、熟悉采访对象,了解采访背景、适应采访环境,到了现场以后,再根据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的提问,就不会落于俗套,采访结果就值得期待。
三、出镜记者提问的类型
出镜记者的提问,根据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开放式、封闭式、补充式、强调式,承上启下、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和比较式等几类。本文仅对最常用的封闭式、补充式提问类型展开阐述。
第一种:封闭式提问,是指提出的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常见的有“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作答的提问。
封闭式提问常用在采访中的是非观、真与假等重要节点上,需要采访对象出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单个的封闭式提问难以形成规模,如果是一连串的封闭式提问,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在辨别事件真伪、与当事人心理交锋时,可以明显加快采访节奏、缩小范围,但是,这种提问方式要掌握好逻辑,以及切入的方式方法,因为封闭式提问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容易刺激到采访对象。
第二种:补充式提问,就是对前期提问的补充,是一种追击,笔者将其理解为追问。这一点在新闻专题和人物专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来看一个例子,出镜记者是王志。
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新闻背景:经济学学者刘姝威因在机密文件《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600字的文章,捅破了蓝田股份公司骗贷银行资金的行为,引发轩然大波,刘姝威个人安全受到威胁。采访中有一段: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王志: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王志: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我无法预感。
这段采访,看点在刘姝威身上,但如果没有王志的提问,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结果。这一期节目,现已经列入部分新闻院校的示范教材,分析其成功原因,选题占了一部分,出镜记者王志的提问更是为节目加分不少。采访前对提问进行精心设计,对话题进行合理布局,采访中,对关键问题抓住不放,提问层层推进。追问不是重复提问,更不是将问题自说自话,而是抛砖引玉,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整个过程辛辣刺激,无限地接近内容核心。
四、出镜记者提问时应注意的事项
出镜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门艺术。出镜记者在采访中利用提问来再现这门艺术。要想将艺术表达完美,就需要出镜记者在提问时注意各种细节和事项。
首先,重视提问忽略采访对象的回答,是提问者的一个大忌。记者去采访,呈现过程是一方面,问出观众关心的结果才是重点,过程和结果都需要用提问这个工具来完成。出镜记者提出一个问题后,应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怎么说,说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下一个问题是什么,需不需要打断。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的采访中,记者的脑子必须转得比采访对象更快,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是为了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有效回答,光想着自己采访提纲中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而不认真倾听分析采访对象的回答,那么,提问和回答就会呈现两张皮,这样的采访是不会有结果的。
其次,对敏感热点话题的控制和把握。在采访争议人物或者焦点事件中,很多记者希望自己的提问能做到一鸣惊人,有人为此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做起来一定要谨慎,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难以收场。提问敏感话题,需要多方面很多因素配合做铺垫。比如说:记者所在的媒体机构能为提问者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提问者在业界的知名度和专业水准是否得到采访对象的认可,是否有足够的配合度;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让被采访者感觉到“如果我不开口,或者我离席,情况可能会更糟”。
(选自《现代视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