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媒介时代体育新闻中性别建构的实证分析
2016-08-12马相彬
马相彬
融合媒介时代体育新闻中性别建构的实证分析
马相彬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传播系,广东 广州,510631)
该文基于女性主义媒介批判视角,以伦敦奥运会期间,传统媒介、融合媒介体育新闻报道为例,结合冷、热媒介理论,运用内容分析、面孔论指数以及访谈法对融合媒介时代体育新闻报道中性别建构的新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融合媒介;体育新闻;性别建构;媒介共鸣;女性话语
纵观历史,新闻界早已演变成由男性主导的领域,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共识。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正如Williams&Spencer所言,性别刻板印象的差异化塑造根植于社会系统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权力话语,而大众媒介作为意识形态教化的主要场域,则深刻参与了性别权力话语的社会分配,这种性别塑造以及话语分配运作在传统媒介时代已被充分论证,那么在融合媒介时代,融合媒介对于性别的建构强大作用是否依旧存在?较之于传统媒介形态,融合媒介作为冷、热媒介的融合,对于性别建构以何种特征存在?受众对于这种性别建构的解读方式是主导——霸权立场下的优先解读还是协商、对抗式解读?本文主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思路
以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有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选取传统单一类型媒介《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利用内容分析、文本细读,着重分析传统媒介呈现的性别差异特征。选取融合媒介新浪网的“新浪体育奥运专题”,利用内容分析、面孔论指数对融合媒介中性别建构进行比较分析。访谈研究,选定人群对上述材料进行“阅读”,然后对其进行受众访谈,以分析受众对于融合媒介时代的性别建构的解读方式。
1.2 样本的选取
《人民日报》:随机选取伦敦奥运会期间(2012年7月28日—8月13日)“奥运特刊”,共选定3期(7月30日、8月2日、8月7日)12个版面;排除行为主体不涉及性别及奥运赛事本身无关报道如“奥运成伦敦罢工谈判筹码”;排除外国选手报道如“意大利迎来梦幻首日”,共选取报道18篇;图片13张。
《环球人物》:选取2012年第22期作为研究样本(以奥运冠军为封面),对“伦敦奥运中国金牌选手盘点”中的七位奥运冠军的文章进行细读;
“新浪体育奥运专题”:为有别于传统媒介,着重选取了奥运视频文本等作为分析对象。
访谈对象:选取了广东某著名高校(ZD)学生一名(史,女,硕士);知名专业性大学(HS)学生两名(李、盛,男,硕士);外来务工者家属一名(HR超市)(王,女,初中未毕业,识字,具备基本媒介素养)。
2 研究发现
2.1 研究分析与类目建构
2.1.1 《人民日报》“奥运特刊”
女性媒介性别主义的观点认为媒介对于性别的刻板建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能力、性格特质、社会角色(洪俊浩,2014)。按照报纸版面要素(主体、题材、篇幅、位置)以及女性媒介性别主义的观点做以下类目建构:如“这一刻 孙杨照亮世界”
性别题材字数 位置 图片位置 身体部位男 通讯 694第一版 中下第1篇第一版 中上第1幅 上半身 肌肉能力 性格特质 社会角色力克 最有力的 甩在身后 健硕“太阳”阳光气质硬碰硬 步步紧逼中国体育新的形象代言人堪比刘翔 国际巨星 中国“太阳”
性别比例:在18篇报道中,以女运动员为报道主体的文章(11篇)占比62%,与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性别构成一致(396名运动员中有171名男运动员),与金牌数(38枚金牌中女运动员占20.5枚,占53%)、奖牌总数性别构成(88枚奖牌中女运动员占50枚,占56%)较一致,说明在报道数量上《人民日报》未有突出性别差异的特征。
报道题材及篇幅:在18篇报道中,共有通讯6篇,字数为2740,女运动员为主体的篇数为4篇占66%,字数占62%;6篇新闻特写中女运动员为主体的篇数占66%,字数占68%;4篇消息中女运动员为主体的篇数占25%,字数占10%。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陈一冰和何可欣各获得一枚银牌”这篇报道中,在顺序上先介绍了陈一冰,篇幅为57字,并运用了“出色完成”等字眼;何可欣则用了25字,无任何额外描述性词汇。
报道及图片位置:按照艾德蒙·阿诺德“古坦贝里图解法” (即读者通过一条印刷信息可以得到形象感受的方法),报纸的左上角及右下角为报纸的第一视觉区域和终极区域,是视觉吸引力最强的两个区域①左可.浅谈报纸版面设计的基本原理[J].今传媒,2015(05):113-114.,再结合视觉中心理论,本文认为报纸的左上、右下及中部为视觉中心,其中纵向上部比下部重要,横向上左方比右方重要。统计发现有关女运动员的文章、男运动员的图片多出现在版面的左、上方,说明在文字方面突出女运动员,在图片上突出男运动员。另外有关男运动员的报道中全部有照片,而女动员报道中,有图片的报道所占比则为66.7%,明显低于男运动员报道。
身体部位:脸孔论指数(face-ism)说明脸部越突出,越能突出人物的重要性和视觉吸引力(Glenn G. Sparks,2010)。样本中女运动员多以全中景出现,展现脸部正面(图二),面部表情多为微笑等柔性表达(图三),没有重点突出身体部位;男运动员则多以中近景出现,展现面部侧面(图二),面部表情多嘶吼、仰天长啸状等强硬表达,突出肌肉、头部、健硕、立体感。
图一 同一版面孙杨叶诗文夺金图片
图二 同一版面徐莉佳、陈一冰、何可欣图片
图三 郭文珺、雷声夺金图片
性别建构:
性别 能力 性格特质 社会角色男力克(主动)最有力 甩在身后(主动)健硕身材 激烈较量锁定胜局(主动)赢得满堂彩(主动)追风逐电 奋勇冲刺(主动)“太阳”气质仰天长啸 刚毅硬碰硬 步步紧逼(主动)领袖 中国体育形象代言人 堪比刘翔国际巨星 中国“太阳”剑客女出乎意料 奇迹 戏剧性 天遂人愿 赢得好险 必须(被动)苦苦坚持 值得(被)认可 快过男子冠军腼腆 微笑 闪烁泪光 紧张哭泣 跟自己较劲 泪水涌出(被孙杨)激励 姑娘 妈妈 母亲 回家
针对男运动员在能力描述上多用主动、凸显个人奋争、能力、强调力量的词;而女运动员则多用被动、强调外部条件(如奇迹、戏剧性),并拿来与男运动员做比。在性格特质方面,男运动员多强调自信、刚毅、理性;而女运动员则多展现柔性、感性(泪水)、情绪化等特质。在社会角色方面,报道突出男运动员的领袖、霸主英雄形象;而女运动员则多展示母亲形象,照顾家庭的主内柔性形象“再大的成就,也要回归家庭”。
2.1.2 《环球人物》杂志
运动员性别 能力 性格特质 社会角色易思玲 女稳定性强、自控能力好甜蜜微笑 较劲坚强 内心强大 泪水 灰心湘妹子 女儿回家孙 杨 男人才 激励一代人 给中国男人争脸顽皮 激动大哭阳光 顽强 倔英雄气概女性偶像 大男孩英雄叶诗文 女奇迹 天才少女 偶像菲尔普斯眼泪 性格像男孩子 刻苦少女 十字绣看韩剧 上淘宝雷 声 男一剑封喉书写历史真才实学打斗 一声长啸侠客 发展事业张继科 男 刻苦 破记录 创历史“藏獒”血性 兄弟义气一声怒吼 狂奔儿子林 丹 男魔鬼训练恐怖 历史第一人 传奇 声誉全球脱掉上衣 仰天怒吼 调皮丈夫 男人的责任邓琳琳 女 挺身而出完美一跃 不服输 倔强 夺冠功臣
在能力表述上,男女运动员均用赞美之词,男运动员所有的词汇程度更深,更强调力量。在性格特质方面,男运动员多强调刚毅、英雄气概、血性、男性气质;而女运动员则多展现柔性、情绪化。即使同是“哭”,也存在差异化处理:女性则描述为感性流露,男运动员“哭”则描述为一种“有力发泄”(主动、力量)“不是真的爱哭,他是把自己的后怕发泄了出来”。在社会角色方面,报道突出男运动员的“领袖”、英雄、偶像形象;而女运动员则多展示乖顺女儿形象,做小女人应该做的事情、回归家庭。
2.1.3 “新浪体育奥运专题”
“新闻图片”:共4幅滚动图片:一幅为奥运闭幕式,一幅为组图(7张图片中除2张为奥运场景,其余5张全为男运动员)(图四),一幅为“辣妹组合”(5位美女、凸显身材),一幅为美国男篮群照,无女运动员。
图四 板块左上第一个位置“新闻图片”第三、四幅图片
“视频聚焦”共4段视频:“男篮决赛”“男足决赛”“闭幕式经典歌曲合集”(男子组合)“体育评书”(老梁)全部为男性主角。
“中国金牌”文字报道部分共12枚金牌(女运动员7枚),但视频封面(6个封面)设置中,仅有一个封面设置为女运动员(切阳什姐,首获奥运奖牌藏族选手),其余为刘翔、邹市明等;较为明显的是右侧文字报道中,同为奥运乒乓球团体冠军,视频封面选用的是男团,而非女团;文字报道中同样是奥运冠军,视频封面选用的是邹市明,而非吴敏霞、徐莉佳等多位女冠军。
网页突出部分:板块用红字、加大突出新闻标题,刘翔、王浩、科比、詹姆斯、男排,无女运动员;跳水,男友秦凯,何姿娇羞回应(男、女),篮球姚明;拳击邹市明;游泳孙杨;田径张文秀(女);乒乓球张继科;羽毛球林丹;其他穆雷。只有两位是女运动员,其余的全部是由男运动员作为该运动(均有男子、女子项目)的符号。
“奥运广角”:7分钟纵览伦敦奥运中国璀璨38金”视频封面为男乒,在时长上男女运动员均为11 秒左右;景别全中近景居多;场景上均为比赛环境加领奖环境;突出部位:男运动员突出上半身健硕肌肉;在肢体动作和表情上,男运动员突出嘶吼、挥臂、握拳等有力举动,女运动员则是微笑、挥手居多。
“十大霸气瞬间”:全部为男运动员画面,突出部位为上半身健硕肌肉,面部为有立体感的侧面,展示主体刚强有力度的姿势(挥臂、握拳、嘶吼等)
2.1.4 访谈——受众性别建构解读
对选定对象进行访谈前,通过交流发现,访谈对象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均有收看有关报道。对伦敦奥运会记忆主要集中在金牌排名(不能回忆出准确数字),访谈对象(史)提到开幕式贝克汉姆,(李、盛)提到刘翔退赛、孙杨,(王)提到姚明(实际上并没有作为运动员参与)。让每个访谈对象单独收看有关文字报道、图片、视频,并立即针对媒介接收信息进行访谈。
问题一:你(您)是否认同报道中用“领袖、英雄、中国太阳、最有力的、硬碰硬、藏獒血性、魔鬼恐怖、丈夫”等形容、定位男运动员,而用“惊喜、泪水、奇迹、母亲、回家” 等形容、定位女运动员?受访者大多认同媒体对男女运动员的形容和定位,其中史谈到“男(运动员)比赛精彩,具有爆发力,符合(描述、定位),强硬血性都OK,女的肯定不同,母性,顾家”,而李虽然认为“领袖有点夸张,赛事项目不一样”,但仍认为“男运动员比赛竞争、对抗更激烈”。
问题二:刚才看过的报道是否让你(您)觉得男、女运动员在能力大小、性格特质、社会角色有明显差异?受访者大都认为感觉差异比较明显,王觉得“男选手长得帅、有力气、有钱途;一般都是男的当领导,女选手得结婚生小孩(以家庭为主)”。
在得到肯定答案之后又加问了“是否觉得是记者(新闻报道)刻意在突出这种差异?”受访者中只有盛提出了怀疑“这个不好说(有没有),应该有吧,编导之类的”,其余均认为没有,王甚至认为是自然再现“(差异),本来就这样”。
问题三:设想新闻视频中女运动员获得金牌后握拳、秀肌肉、仰天长啸和用“霸气”等形容可不可以?
受访者均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新闻里女的没有用过吧,也应该不会用”,史说“女的激动地哭,眼泪哗哗的,男运动员才握拳、跺脚、吼两声,躺地上(视频中的张楠),跑两圈(张继科、林丹),女生就吼一声,笑笑比较得体,女的拥抱可以,现实中也不会握拳、大吼吧”,李认为“不太符合现实生活环境,男子运动对抗性强一点,女的没对抗性,女生也有握拳的(李晓霞),吼叫一般没有”,王则认为“女的躺地上不好,哪有跺脚、躺地上的,本来就力气小,女的跟播(放)的一样就好,哭哭,多不容易”,可见受访者作为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中性别的差异化凸显一般是较为接受和认同,并未提出明显的质疑和批判性解读。
3 结论与讨论
3.1 融合媒介对于性别建构的路径、符号系统运用更加多元化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较之于传统媒介形态,除了文字符号外,融合媒介在高质量、清晰度的图像、视频中更加突出男性特征,即在视觉形象中,融合媒介更突出展示了体育新闻报道中男性的重要性、观赏性、对抗性以及男性英雄偶像气质刚毅、有力,身体部位上的健硕,角色的男人、英雄、偶像定位。而在文字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介和融合媒介在外在显性形式(如报道数量)上没有刻意去做差异化处理;文字符号选用和表述上虽有突出男运动员阳刚气质和卓越能力、女运动员柔性气质的倾向,但在接收和接受两个维度不如视觉形象传播效果强。
图五 融合媒介时代性别建构图式
3.2融合媒介对于性别建构的强大作用依旧存在
融合媒介更加突出图像等视觉符号的传播,因而冷热媒介的特征应是融合媒介与传统媒介差异中的应有之义。借助于多元、清晰符号系统,融合媒介在受众媒介消费中占较大比重,而其对于性别建构的差异也在受众接收率、接受度两个层面进行意义的生产、输出,而融合媒介在接收、接受两个维度的巨大优势又使得其对于性别的建构作用得以强化。
在接收层面,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大众在视觉领域对高画质、高清晰度的图片、视频的感官享乐型消费越来越多,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高画质、高清晰度媒介可以看作是热媒介,融合媒介因而呈现出热媒介特征。然而热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受众在消费信息的过程中,思维以及理性判断参与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对于热媒介媒体编码以妥协、优先解读方式为主,进而为媒介性别刻板印象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接受层面,根据涵化理论,长期沉浸在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会影响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接受,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受众对于男、女在能力、性格气质和社会角色方面的认知差异上;融合媒介中高清晰度影像符号的大量使用,以及与传统媒介之间的媒介共鸣、框架议程互动,使得这种刻板作用被交叉放大,同样造就了受众对于性别建构的协商、优先解读。
3.3 融合媒介视觉文化生产与分配应坚持平衡原则
阿雷恩·鲍尔德温认为文化是不同权力(为种族、阶级、性别、性征等所定义)争夺意义表征系统、符码“意义之图”的舞台,文化实然是背后的权力生产要素,其中媒介系统依托公众关注所赋予的公器权力,借助构造表征的特殊途径,较为深刻地参与了话语权力的生产分配,融合媒介在性别话语建构方面亦然如此。性别刻板印象根植于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并通过媒介、媒体等运作系统得以刻板到根深蒂固。由此我们认为在融合媒介时代,新闻报道更应关注视觉符号中性别建构差异化处理问题,对于性别的呈现更应平衡的实施于视觉文化生产与分配过程中。
[1]Glenn G.Sparks. Media Effects Research[M]. Thomson/Wadsworth,2006.
[2]洪俊浩.传播学新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卜卫.从全球南方视角反思性别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五届中国——北欧妇女与性别国际研讨会”综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S1):12- 21.
[4]李敏.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2):56-63.
[5]莫妮卡·德夫·皮埃尔,刘霞.新闻学的性别——20世纪新闻业的性别构成与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S1):67-93.
[6]杨娜,吴鹏.基于语料库的媒介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对华妇女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9):48-58.
[7]柳邦坤,陈长松.论融合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化及影响[J].编辑之友,2014(12):52-55.
[8]左可.浅谈报纸版面设计的基本原理[J].今传媒,2015(05):113-114.
[9]曹迪娟.《体坛周报》2012伦敦奥运会报道文本研究[D].湖南大学,2014.
Kew words: convergence media; sports news; gender construction; media resonance;female discours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nder Construction in Sports News in the Context of Convergence Media
MA Xiang-b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Baseed on feminist media critism,this paper surveys the sports news reported by traditional and convergent media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in London and analyzes the new features of ge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Convergence Media with the theory of Cold and Hot media, content-analysis,face and interview method.
马相彬(1989—),男,河南濮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传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原理,跨文化传播。
G206.3
A
1674-3083(2016)03-0082-06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