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

2016-08-12陈楚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化互联网

陈楚瑞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

陈楚瑞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模式陈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无力雕刻”、创业课程和创业师资成为“短板”、创业平台和创业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高校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关键着力点。其中多元化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多元化呈现等四个方面,可成为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多元模式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多元化;互联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互联网+日渐渗透每个行业,高等教育不仅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更面临着严峻挑战。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创新密集型的转变,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1]。目前,国内外学界业界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层出不穷,但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及社会需求相比,我国高校对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有待提升和完善。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构成的互联网+经济,在现阶段已极大带动消费需求,扩大新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就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传统制造业、流通产业、出口加工产业的改革和转型催生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自主创新萌芽,创业者、企业家和小微企业主的创新精神被激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大学生作为创业重要力量也加入了创业大潮之中。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大学生拥有相关创业能力,高校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积极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初显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近年来,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3种模式:1.纳入传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自我运作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实际操作、动手能力、技能锻炼的实训,实际作用不大;2.建立在创业园技能训练基础上的依托型模式。学校依托企业建立创业基地,在基地开展创业教育,学生在创业基地进行一些低端的仿真训练,与科技园、孵化基地对接;3.政府政策、资金推动型模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设立创业基金、补贴创业导师、举办创业大赛等,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虽然部分高校取得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单方面行动,高校、政府、企业没有形成三方互动,社会支持体系有待加强等等[2]。特别是互联网+形势下,很多传统创业教育模式即将面临淘汰,而学生的求知需求却在不断提升。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力雕刻”

高校没有把“双创”内容纳入体系。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与课程相结合,课程体系、育人平台没有融入“双创”内容,没有建立一整套的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加上师资缺乏,学生在校受到的创业教育不完整、较为零碎。

学生对“双创”缺乏正确认识。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对创新与创业的认识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对学校的社会实践、岗位实习不够认真,大多是为学分而参与活动或学习,没有养成兴趣,难以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动。

(三)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

高校缺少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没有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上。高校尽管也会开展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多数流于形式,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延续、贯彻下去。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校内缺乏一定的基础,如成立创业园区、创业中心、创业超市等,加上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高校难以提供创业平台。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通过创业平台的打造才能完成,要把创业平台集培训、活动、就业为一体,在真实项目中培训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创业平台,只能在黑板上“播种”,在讲台上“练兵”,学生毕业后又得从零开始,毕业与就业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四)创业课程和师资成为“短板”

目前高校师资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多数教师不是真正的双师型、而是知识型教师,无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能开设真正有用的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仅仅止于讲座式、口号式的宣讲,无法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

由于创业教育没有纳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上创业导师的缺位,学生无法获得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淡薄

大学生进行创业存在政策的限制。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较为模糊,审批手续不是特别便利,还有一些条件的限制,加上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社会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3],对创业的宣传还不到位,学生担心创业与学习之间有冲突,造成大学生有创业的冲动,没有创业的行动。

创业宣传仅限于广告张贴。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宣传不够,国家对创业的优惠政策学生不甚了解,创业导师、教师对创业活动、创业项目关注不够,缺少对学生创业的指导、点评、分享,大学生没有从中得到创业政策、创业经验、创业服务的分享与了解,没有促进、引领大学生创业的坚定信念。

二、互联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于2012年最早提出“互联网+”理念,腾讯总裁马化腾2014 年4月21 日在《人民日报》第一次公开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主要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资源整合、跨界融合、结构重整,形成开放、创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相当于给传统行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衍生出理财通、P2P等理财投资产品,网上挂号、问药、看病的医疗诊断与治疗模式等,此外如在线旅游、在线房产、在线打车等如雨后春笋开遍大地,在教育领域,线上线下教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互联网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创业的支撑。”如今,互联网成为人们离不开的“日常用品”,“身体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前提,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一切。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借助互联网创业成本低、营销方式灵活、工作时间不固定等特点,带来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和行动,也影响了高校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慕课)对创业课程的影响

互联网影响了课程的状态与方式。开设创业课程可以用原始的课堂讲授方式,但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缺少实践,很难真正理解。借助互联网,可以把课程建立在网络上,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将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帮助学生快速成长。一是拓展了课程资源,可以把好的创业课程引进来,学生直接聆听创业大师的授课;二是改变了课程的学习方式。既有线上的辅导、资料、讲授,还有线下的实践、讲座等,两者结合,相互补充;三是考核方式、评价方式着重于能力测试。如学生分小组做创业计划书等。

互联网影响了课程的划分标准和结构。创业教育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制作成慕课,实现高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创业课程可以分模块实施,划分为“创业启蒙课——创业案例课——创业实践课——创业大赛”等模块,这种划分与原来的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拓展课的划分完全不同,它是按照学生的创业技能来划分的,课程之间是技能的完整体现,突出的是技能的学习。课程的结构包括线上与线下课程、实践与理论课程、案例与讨论课程等,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学好创业技能。

(二)互联网+对创业载体(平台)、商业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对商业模式发生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实体店一统天下的商业形式,包括人的观念、行为、组织关系等改变,这些改变必然影响到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以前的商业模式都是卖产品,如今卖产品成为最低端的商业模式了。现在的商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产品仅仅是一种媒介。很多企业通过创业平台,以社区为中心,采取“工具+平台+电商”的模式,满足各地分散用户的需求。商业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业实践。

互联网+让创业平台变得更为实用。互联网+冲击了创业平台的建设,以前创业必须到实体店、具体的岗位去,必须有自己的“地盘”,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建立企业、公司、商店等,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业。借助互联网的作用,可以建立互联网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商品、项目、第三方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课程、培训、项目、咨询、资金等,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通过互联网+,把能上网的人变成潜在的客户,实现企业与客户的零距离,满足客户多元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借助这个平台,也可体会创业的过程,了解创业的艰辛,获得最直接的创业体验。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影响

互联网直接影响了学生创业的成本、创业的潜力等。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网上购物已成为时尚,大学生成为网络创业的大军。要进行网络创业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如大众化消费、自营销、“短平快”等。缺少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创业必受影响。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众筹,拓宽资金来源。如利用社交媒体或众筹网等平台进行资金筹措,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运用网络进行产品创意,形成创新的产品特色。如改变一些产品的外观使之更符合大众的需要,增加其他的功能可增加产品的销路,商品之间的功能组合增加了消费的大众群体等。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如电子商务平台、手机客户端(APP)经济、微店经济等,给了大学生创业一个崭新的天地。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多元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常常被误解为“培养企业家”和“解决就业问题”。这两种误区很容易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针对个别学生的典型性教育或者是在毕业生教育方面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摆脱这种误区,关键是要让老师和学生懂得“教什么”和“怎么教”,明确了内容和方法,诸多疑问便迎刃而解。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之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但关键点的落实需要的是“怎么教”,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

1.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明确教学目标,就是明确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及标准。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传递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在竞争日益激烈和互联网+的今天,个人的兴趣、情感、价值观、思维都变得尤其重要。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围绕学生的全面素质,摆脱单一的“授业解惑”,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以及对周遭事物的看法,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情绪变化。

2.教学手段多元丰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就需要老师利用工具有效为学生传递信息。粉笔、课本、口头、黑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对多元化信息载体的需求,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远程教学、视频等手段都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教学手段。有效的信息传达,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新模式下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和整个教学体系建设才会得到进步。比如首先要让学生看到创办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引导学生对中小微型企业在创业和管理过程中进行感知和了解,让其明确在何种情况下洞察创业机会,进而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职能管理等基础知识,了解所学职能的意义所在,为今后创业实践打下基础。比如世界著名的百森商学院,其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将知识与实践融合,创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将创业过程的每个细节融入现场教学,课堂播放纪录片、实地参观创业公司等,都是百森商学院老师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

3.师资力量不能忽视。好老师,才有好方法。学校要有专门的老师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配备若干创新创业课程的助教以及全职教员。学院的师资必须要有业界经验,在投资、创业、管理等方面有卓越贡献,经常与企业保持积极联系,通过争取企业支持,带动学生进步。一是要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组建创新创业教研室,整合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指导经验、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师资团队,开展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实训和交流;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交流访学,鼓励教师参与或组织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每年可有计划地选派若干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学校组织的相关指导资格培训,作为资源库的人才储备;二是要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察指标,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老师的待遇,实施教师业绩考核预警,建立、完善教师业绩考评奖惩机制,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成绩出色的老师实行表彰奖励;三是引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师资。聘请社会各界的投资人、企业名人、创业成功者、专家、学者等校外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或名誉院长,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通过定期考核和筛选,择优向更高一级创新创业优秀兼职导师人才库推荐。

(二)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众多高校虽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畴,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整体性。如上所述,要想将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式提上日程,还要明确“教什么”即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大学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应该从课程体系出发,创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创新教学过程设计,实现两个课堂之间的联动。

1.规范课程设置。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做出示范,《职业规划与大学生涯》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课程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有些甚至按照必修课的要求予以考核,使其贯穿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一些高校开始实施创新举措,比如,开设《创新思维开发》、《KAB创业教育》、《创业心理学》等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创业的基本知识框架有所认识,提高学生识别商机、制定创新创业方案的能力。一是在通识平台,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指导》公共必修课,把创业教育设为基础课程内容, 从学生入学起就树立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认知;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括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计划、企业管理、创业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及法律等系列创业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程,要求每位学生修读学分。二是在专业平台,根据院系和专业的具体特点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每位学生至少选修一门。鼓励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三是在课外教育平台,可从以下5个方向开展课外活动:创业工作室或实践基地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教育;学生社团侧重营造课外创业氛围以及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拓展计划侧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研创新项目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假期社会实践侧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疏导课余教育渠道。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关注和探索不同类学生的发展和需求,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与服务。比如,“创业健康门诊”就是采取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陪伴指导、咨询指导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指导服务[4]。此外,在课堂之外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创业讲座,邀请创业大家或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与学生面对面座谈,这也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之一。

3.设计多元化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是接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关系的重要纽带。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多元化,一是要秉承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将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即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力。二是要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学校或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总之,教学环节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元化的设计给学生足够吸收、消化、学习的空间,具体可从基础性实验教学、创意性实验教学、社会性实践教学、合作性实践教学四大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详见图1。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基础性试验教学创意性试验教学社会性实践教学合作性实践教学教材学习网站实训手册讲座论坛活动竞赛学生社团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公司实习实践基地创新项目

图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三)打造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除了意识的培养、理论知识的输入之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则是将学生置于现实社会进行锻炼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要依托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只有通过这些平台的共同发力,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激发,创业能力才能得以体现。当前,大多数高校主要是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来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形成一定的模型(见图2)。由模型图可以看出,企业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支持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与学生团队的成长相互作用,而另一个相辅相成的角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则主要由校内外导师支撑和完成。

具体而言,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渠道特性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分为线上平台、线下平台两类。

线上平台线下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学生团体

图2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模型

1.线下平台。线下平台即在现实生活中创立的实体平台,是学生能亲身参与实践的空间场所。线下平台的设立主要依托高校、政府、企业的相互合作。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政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企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参与者。

线下平台虽然成本较高,但效果显著,还能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最典型的包括创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实验室。比如,武汉商学院尤其重视线下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2013年成立“茶语心啡”茶餐厅和培训实体—武汉商学院光彩创业学院,一方面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校方争取武汉市统战部及相关部门给予的经费支持,工商联联系企业给予辅助。另一方面配备具有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和老师,打造既专业又有激情的创业团队。“茶语心啡”茶餐厅试营业2个月便收获颇丰,销售收入达到20多万元。茶餐厅创业实体集创业学院、创业实体、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实训室、学生社团活动室、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于一体,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实习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集酒店管理专业、烹饪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这种创业实践项目是结合所学专业创业、依靠各方力量支持创业、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实验室又称基础(或专业)教学实验室,不同于高级科研实验室,此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并满足其在课外参与创新活动的需求。这种平台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定位准确、面向全体文理科学生、集群式设立,利于团队集体参与和重点项目的创立与开展。

创业实践平台类似于瑞典隆德大学创业实验室的形式,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创新思维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服务。其中,大学生创业模拟体验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转化与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接纳不同专业创业团队进驻,并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进行合作,提升创业团队与社会的互动性,促进创业团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如阿里巴巴就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取得较好成效。

2.线上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的前提,利用线上平台有助于高校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全面的指导和服务。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中的线上平台是十分重要的领域,高校主要可从微信平台、官方网站、网上互动平台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渠道,能满足学生对不同层次创新创业信息的需求,无论是发布最新资讯,还是提供项目报名渠道,都将是学生群体最乐于接受和分享的平台之一。同时,微信具有的建群功能、公众号的发布功能、朋友圈功能,不仅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更是高效传输创业渠道的工具。

建立官方网站综合服务平台,体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通过建立学术专家库和技能专家库、技术信息库、行业企业信息库以及图文资料查询库等,为学生提供精确全新的人才、市场、技术信息,通过聚合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和创意思路。此外,还要加强高校内部学科之间、兄弟高校之间的融通,通过整合高校间优质的师资、活动项目、实践基地、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普惠学生。

依托创新实验室创新平台,建立仿真职业环境虚拟实验室。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平台,模拟企业运营流程,借助网络平台的可视化、远程互动等特点,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创业流程及各个环节的能力要求,从而通过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在互动平台上,还可设置“远程企业家课堂”,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来培养学生自身创业素质。此外,创业论坛、创业贴吧讨论区等,都是网络互动平台的优势之选。

(四)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多元化呈现

传统的创新创业模式成果主要停留在宣传页、课本、展厅等传统载体上,互联网+时代下的成果呈现有所不同。要实现创新创业的全面优化,不仅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如何多元化地呈现在创新教育模式下的优秀创业成果,对学生和老师,乃至社会都将是难得的回馈。

1.建立多方参与监测评估的评价体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否真正创造社会价值,这是整个社会最终对其作用发挥的评价。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这种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应仅限于高校内部,还应与外界建立起一个由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广泛参与的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用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激励学生能用更切实际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创新创业。因此,在教学评价指标上,应该以实际应用能力为考核标准,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考核,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学生之间互评、业界企业家评价等。

2.建立多元化展示成果的奖励机制。一是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认证机制,将毕业生的考核成绩及实践成果分为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等级的认定。二是建立创业积分机制,高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情况,根据学生所获得的企业评定或老师评定,允许其在相应理论课程上有一定折抵。如此,既可减轻学生创业压力,还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个性发挥。三是可考虑设立成功就业奖学金,专门针对依靠校园招聘或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名誉奖项,给予鼓励。比如,东南大学通过成立江苏省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创业协会为基础,科技园、团委等部门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的工作格局。目前,针对该中心孵化而成由学生注册成立的“优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专门面向大学生职业规划市场开展企业活动,校方还极力提倡通过新华社、《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的形式给予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因此,与大众媒体建立友好关系,鼓励大众媒体为学生的创业成果进行宣传,也是多元化呈现的另一重要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必须及时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高校要想顺应信息时代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其创新创业模式需要从理念到机制,到成果呈现逐渐实现立体化、多元化。只有利用互联网建构起一个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才能形成社会参与的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的高校创业教育,它依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市场的基本原理。创业要面对市场,互联网+只是改变了市场的运作方式,改变的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改变市场的本质。我们依然要通过创造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创业教育只是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架构运营模式,以此打造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智慧型组织。以上举措有利于高校打破传统思维,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实现地理空间的突破,更有利于扩大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参与主体,将创新创业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1): 112-5.

[2] 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5.

[3] 沈民奋,陈松洲.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C]//创新高校办学模式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118-126.

[4] 黄新敏.“多元化,立体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4):14.

[5] 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71.

(责任编辑肖雪山)

收稿日期:2016-05-17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一般资助课题“社交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及实践模式”(2015DYZD037);2015-2016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课题“基于社交媒体视域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研究”(2015C02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16K07)

作者简介:陈楚瑞,男,广东南澳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98(2016)04-0038-07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CHEN Chu-rui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P.R.China)

Abstract: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novation mod is old,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incapable, courses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become the" short board ", platform for entrepreneurs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have become mere for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odern education to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The diversified train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innovation course system, building a diversified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resen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hievements have become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Key words:education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s; diversification; Interne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多元化互联网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