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脉络寒凝型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临床研究

2016-08-12任青松

光明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脉络麻黄附子

任青松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脉络寒凝型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临床研究

任青松

目的通过观察脉络寒凝型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踝肱指数(ankli-brachial index, ABI)的变化,验证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疗效和对ASO患者TC、TG、FIB、ABI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脉络寒凝型ASO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及治疗前后TC、TG、FIB、及ABI的变化。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组治疗脉络寒凝型ASO疗效明显且对TC、TG、FIB ABI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脉络寒凝型ASO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降低血液粘度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等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动脉硬化闭塞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踝肱指数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引起的常见周围血管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日益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常合并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下肢缺血,常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或坏疽,治疗困难,被迫截肢,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危及患者的生命[1]。我院自2009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脉络寒凝型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历均来自2009年12月—2014年6月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病人,符合研究要求者共120例,均为下肢。治疗组60例(115条腿),双下肢55例,左下肢2例,右下肢3例;I期15例,II期14例,Ⅲ期一级21例,Ⅲ期二级1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6~81岁,平均(67.37±11.65)岁,病程3月~9年,平均3.2年,对照组60例(114条腿),双下肢54例,左下肢2例,右下肢4例;I期16例,II期15例,Ⅲ期一级20例,Ⅲ期二级9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6~80岁,平均(66.27±11.35)岁,病程2月~9年,平均3.1年。病史伴有高血压32例,冠心病28例,脑血管病21例,糖尿病15例。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10月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青岛)讨论修订《闭塞性肢体动脉硬化症的诊断标准》[2]。 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络寒凝型中医证型:轻者患肢怕冷,喜暖怕凉,趾端苍白或潮红,麻木疼痛,遇寒痛剧,跛行明显,步履不利,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缓。重者面色黑暗,面容无华,精神疲倦,畏寒怕冷,肌肉萎缩,皮肤冰凉,肌肤枯槁,肢体坏死,组织虽己腐烂,但脓水量少,腐肉干枯,脉沉数或沉涩,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燥黄或黑燥。

1.3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证属脉络寒凝型;同意参加实验,保证良好的依从性。

1.4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肺、肝、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有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有明显兼证夹杂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曾行过腔内治疗或搭桥手术的患者;糖尿病单纯神经病变,动脉没有缺血表现的;正在使用其他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者;未按要求服药,依从性差者。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10ug和血塞通0.4 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 250ml 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3~5天。共治疗2个疗程。

1.5.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2 g,细辛12 g,白术12 g,制附片9 g,茯苓20 g,当归20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牛膝15 g,甘草10 g)。将上述诸中药加水500ml浸泡2小时后,水煎30min,取汁200ml。第二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二煎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内服中药和输液均用2个疗程。

1.6观察指标(1)疗效性指标:临床疗效及TC、TG、ABI和FIB的变化。(2)安全性指标:血、尿、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

1.7疗效判定标准采用1999年10月,全国第五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青岛)讨论修订闭塞性肢体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疮面完全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阻抗血流图或光电容积血流图(PPG)明显改善;步行速度每分钟100~120步,能持续步行1500m以上无不适者;显著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疮面愈合或接近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阻抗血流图或光电容积血流图(PPG)有改善;步行速度每分钟100~120步,能行走500m左右;进步:临床症状减轻;肢体疮面接近愈合或缩小;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阻抗血流图或光电血流图(PPG)有改善;步行速度每分钟100~120步,能行走300m左右;无效(包括恶化):治疗1个疗程(2个月后)症状及体征无进步或病情继续发作者。

1.8踝肱指数(ABI)评定标准依据2007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ABI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例,%)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1)P<0.01

2.2对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TG、FIB比较

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2)P<0.01

2.3对ABI的影响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的变化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1)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 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历代医籍中没有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一名词,而相关论述早有记载,属于中医“脉痹”“脱疽”范畴。ASO的发病过程中,肺、脾、肾三脏的发病为本,心、肝两脏发病为标,病本者为病之源,病标者为病之变,以肺脾肾三脏而论,脾、肾为本,肺为标,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而生元气,脾为后天之本而生谷气,元气与谷气均归肺所统。总之,肾是根本,脾是化源,肺起输布、资助作用才能推动气血的运行,当年龄增大,体弱气虚,出现肾阳衰弱、脾失运化、肺统不足,加之外感寒湿之邪,客侵血脉,寒凝血瘀,经络阻塞,最终发为脱疽。故采用温补肾阳,补脾宣肺、养血、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的原则治疗本病。《伤寒论》少阴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中麻黄宣肺散寒,附子片壮元阳、补命火,能够搜逐深陷的寒邪。《神农本草经》云:“附子气味辛温,主寒湿萎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细辛走窜经络,能入髓透骨,温经通窍止痛。”清代医家郑钦安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也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若执发汗以论此方,浅识此方也”。对于阳虚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用附子,一般在20 g以上,注意用制附子先煎,附子无姜不热,干姜能解附子毒性,附子配麻黄、细辛、干姜有温阳祛寒止痛作用。关于细辛的剂量和用法,认为“细辛不过钱”是针对散剂而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中有毒成分黄樟醚,在汤剂中煎33分钟,因挥发而仅有药材的2%,其浓度不足以产生毒性。三药合用,助阳散寒、温通经脉、通达上下、活络止痛[3],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培补后天之本,当归、鸡血藤、丹参养血、活血,佐以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且解毒为使药。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肾阳旺盛,中焦阳复,精气转输如常,温养脏腑经脉,气血津液运行通畅,肢体循环功能恢复正常。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相关纤维蛋白原可导致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导致内皮细胞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药理研究报道极少,且多为日本学者研究,2010年王艳宏等[4]报道,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段小毛等[5]报道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持续时间长,兼有一定的镇静作用。陈孟莉等[6]报道鸡血藤具有降脂和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能降低胆固醇和升高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酯的比值。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诸药合用,通过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方面、多靶点进行作用,对于患者TG、TC、FIB、ABI及疼痛值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1]陈翠菊.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防治[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1,3(2):65.

[2]崔公让.动脉硬化闭塞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67.

[3]彭勃,郑裕玲.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荟萃(河南中医学院专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9-215.

[4]王艳宏,包蕾,刘振强,等.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16-217.

[5]段小毛,李伏梅,卢新华,等.麻黄附子细辛汤镇痛药理作用研究[J].中华医药学刊,2006,24(3):36.

[6]陈孟莉,刘屏.中药鸡血藤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1,16(1):42.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洛阳 47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25

1003-8914(2016)-03-0353-03

(本文校对:张博2015-01-22)

猜你喜欢

脉络麻黄附子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