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08-12苏鹏路荣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杂文事例手法

苏鹏 路荣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宣传与做戏

□鲁 迅

就是刚刚说过的日本人,他们做文章论及中国的国民性的时候,内中往往有一条叫作“善于宣传”。看他的说明,这“宣传”两字却又不像是平常的“Propaganda”,而是“对外说谎”的意思。

这宗话,影子是有一点的。譬如罢,教育经费用光了,却还要开几个学堂,装装门面;全国的人们十之九不识字,然而总得请几位博士,使他对西洋人去讲中国的精神文明;至今还是随便拷问,随便杀头,一面却总支撑、维持着几个洋式的“模范监狱”,给外国人看看。还有,离前敌很远的将军,他偏要大打电报,说要“为国捐躯”。连体操班也不愿意上的学生少爷,他偏要穿上军装,说是“灭此朝食”。

不过,这些究竟还有一点影子;究竟还有几个学堂,几个博士,几个模范监狱,几个通电,几套军装。所以说是“说谎”,是不对的。这就是我之所谓“做戏”。

但这普遍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杨小楼做《单刀赴会》,梅兰芳做《黛玉葬花》,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是林黛玉,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倘使他们扮演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或锄头,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不幸因为是“天地大戏场”,可以普遍的做戏者,就很难有下台的时候,例如杨缦华女士用自己的天足,踢破小国比利时女人的“中国女人缠足说”,为面子起见,用权术来解围,这还可以说是很该原谅的。但我以为应该这样就拉倒。现在回到寓里,做成文章,这就是进了后台还不肯放下青龙偃月刀;而且又将那文章送到中国的《申报》上来发表,则简直是提着青龙偃月刀一路唱回自己的家里来了。难道作者真已忘记了中国女人曾经缠脚,至今也还有正在缠脚的么?还是以为中国人都已经自己催眠,觉得全国女人都已穿了高跟皮鞋了呢?

这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相像的还多得很,但恐怕不久天也就要亮了。

(选自《二心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具体是怎样表现的?结合文章分析。

解析:从文体角度来看,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杂文。作者在表现自己对“宣传与做戏”的观点态度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进行比较深刻的阐述。那么,在把握作者在杂文中的观点时,着意地分析事例所体现出的道理或者意义,是有助于把握好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所以,引用事例,也成了杂文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艺术手法。

答案:作者通过引用事例的艺术手法,旁征博引,表达自己对中国国民性中真假混淆,不能求真务实的特点的讽刺与批判。

【技法指津】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通常篇幅不长,但是内容广泛,包括政治、伦理以及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同时,杂文的形式也是比较多样的,常见的形式有杂感、杂谈、杂论、随想录或者短评等等。杂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源于杂文作者观点表达的犀利。杂文写作中经常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观点态度:

一、以小见大,深刻有力

一般来说,杂文写作的切入点往往是细微的,具体体现在由一件事荡开全文,呈现出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征。常常是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甚至是一两句话,进行分析,然后得出某种结论,给人以启迪或者警示。在分析的环节,作者还是倾向于引用性质相同或者相异的事例来对观点予以佐证,这就体现出明显的写作手法——引用事例。所引用的事例,同样是以小见大的。这样的事例在分析过程中,往往能折射出深刻的道理,进而表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新孝道解》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也许这个例子太尖端,代表性不大,不足以服天下父母之心。那么,我们不妨找两个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例子。比如乘公共汽车,坐四望五的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十六七岁、比她还高的女儿,二人只有一个座位,如何是好?母坐女坐?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社会,恐怕都该是母坐女站而不应是相反。然而,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却往往“相反”。女儿大模大样地端坐,母亲心安理得地“侍立”,似乎天经地义。再比如拿东西,一位父亲左手提箱子、右手拿小提琴,而他的十几岁的“公子”却两手空空“压阵”。莫非不可以让这位肥头大耳的“公子”略效“犬马之劳”吗?为什么这位父亲要对“公子”这样尽心尽力呢?

文中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引用事例,来表现作者对“新孝道”的理解。

二、手法生动,讽刺幽默

杂文的独特不仅仅在于思想的深刻性,往往还在于手法的生动性。鲁迅先生对此的论述是:“幽默不是抚慰与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养,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而手法,则是将整篇文章,生动了,活泼了,赋予生机了。在阅读杂文的过程中,要着意品味其幽默的词句和鲜明的手法,因为作者的观点常常隐藏其中,以两种修辞手法为例:

夸张:《论第三种人》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这种夸张把那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人,讽刺得淋漓尽致。

比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地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对社会上献媚逢迎的人物,进行毫不留情的讽刺与挖苦。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看 客

□程学武

如今,国中有不少“看客”。此类人等,既不可兴邦,也不会亡国。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路边老人跌倒了,他在看;他人遭遇不幸了,他也在看;还有什么交通堵塞,两口子打架,邻里纠纷,东边少了一只鸡,西边丢了一只鸭,都是他热衷观看的事儿。在“看”中,他兴高采烈地说东道西;在看中,他骂政府,骂社会,骂他人。看客们永远都是饶有兴致的,环抱双手于胸前,看着、说着、站着、笑着。有时,还愤愤不平嘀咕一句:哼,世风日下啊!

他奉行的原则是:不花钱,不犯法,不看白不看嘛。每每,在人群密集、喧闹、嘈杂的事发地点,他就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在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的人墙中打开一道缝隙,左右蠕动着灵敏的身体,拼了命地往里面挤,一定要真真地看到,这才对得起满头的大汗。

这时,他有一副“悲悯”的心怀,会为受到伤害的弱势者唏嘘不已,感叹连连。不过,这副悲悯的心怀终究是冷漠的。对于需要他帮助的人,他只是同情,只是围观,只是拍照,有时还把一些图片上传到网上,搏些点击率。对于自己“观赏”到的成就,他一般津津乐道,当成人生的财富,大肆渲染。

他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做人原则。面对邪恶,面对奸佞,大都是看热闹的心态。路见不平,他并不拔刀相助,他习惯以他人的悲伤作为自己的快乐;以凑热闹、看笑话的心态来对待周围一切不公正之事。他常常冷眼旁观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不管好坏,就像看一出与自己无关的戏一样。

(选自《杂文月刊》2016年第1期,有删改)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

猜你喜欢

杂文事例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