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慢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2016-08-11付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关键词:症见结肠炎气机

付琳

【摘要】 本文通过病案举例, 介绍“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慢性胃病中的应用, 强调“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慢性胃肠病治疗中的作用。得出应用“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治疗慢性胃肠病疗效较佳。总之, 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理论, 为治疗本病扩宽了思路。

【关键词】 六腑以通为用;慢性胃肠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80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six hollow organs must keep its unobstructed” theory in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y medical cases illustration to clarify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Theory of “six hollow organs must keep its unobstructed” provides precise effect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d its application shows further treatment thoughts for the disease.

【Key words】 Six hollow organs must keep its unobstructed;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祖国医学中, 将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之为六腑, 六腑名曰“传化之府”, 其生理特点是“以通为用”、“通降下行为顺、涩滞上逆为病” [1]。《素问·五脏别论》谓:“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 而“满”是其病理, 强调六腑保持通降, 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通降失常, 必将导致多种疾病产生[2]。所以, 六腑以“不通”为病, 以“通泻”为治, “六腑以通为用”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根据“以通为用”原理, 运用通降理气、通里攻下等法, 达到六腑通顺的目的。在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的治疗上略有体会, 现归纳如下, 希望同道指正。现报告如下。

1 慢性胃炎

胃为水谷之腑, 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胃寒、湿热、痰湿中阻等均可致气机不畅, 胃失通降, 甚则反升为逆, 出现胸烷痞满、疼痛、嘈杂、反酸, 甚至恶心呕吐[3-6]。慢性胃炎其表现类似于中医 “痞满”、“吐酸”、“呃逆”、“嘈杂”等范畴。慢性胃炎因湿阻中焦, 运化失职, 气机不畅, 壅塞而痛者, 治以宣通降气, 和胃止痛, 恢复胃气主降的生理特性, 常能收到很好效果。

患者, 男, 38岁, 公司职员。以“间断上腹部疼痛1年”为主诉来本院门诊就诊, 症见:胃脘痞闷胀痛, 嘈杂泛酸, 渴不欲饮, 纳呆恶心, 口粘多涎, 不欲饮食, 身重肢倦, 小便色黄, 大便不畅, 脉濡细, 舌淡、苔白腻。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为:胃痞, 证属湿热中阻。治以宣通理气, 和胃止痛, 方用平胃散和益胃方加减:白芍 15 g, 甘草 10 g, 砂仁20 g, 苍术10 g, 厚朴10 g, 莱菔子20 g, 陈皮15 g, 秦皮25 g, 藿香10g, 白芨10 g, 佛手 15 g, 乌药20 g, 枳壳10 g, 延胡索10 g, 海螵蛸20 g(打碎) , 炒白术20 g, 知母10 g, 香附 15 g。7剂, 1剂/d, 分两次早晚饭后分服。同时嘱其节制饮食, 勿饮生冷、辛辣刺激[7]。1周后复诊, 诉胃脘部不适减轻, 无嘈杂、恶心, 仍有反酸, 纳眠可, 小便颜色正常, 大便通畅成形。继续服药2周上述症状均好转。

2 慢性结肠炎

大肠为传化之腑, 泻而不藏, 以通降下行为顺。主司传导糟粕, 排泄粪便。气机郁滞, 邪热炽盛, 阴寒凝结, 食积虫阻等均可致气逆不降, 津液受伤, 大肠通降失常, 传导失职[4]。慢性结肠炎属于祖国医学“久泻”“久痢”范畴, 治以通泻肠腑, 排出糟粕, 有利肠粘膜功能再生回复, 往往收效较好。

患者, 男, 26岁, 工人。以“腹痛、腹泻间作1年余, 加重伴粘液便2月”为主诉来本院门诊就诊, 症见:形体消瘦, 腹部隐痛, 喜按, 大便稀烂不成形, 2~3次/d, 间断粘液便, 未见脓血便,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数。大便常规示:白细胞(++);肠镜示:慢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 证属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 通泄肠腑, 方用葛根芩连方加减, 方选白芍15 g, 甘草10 g, 厚朴10 g, 葛根10 g, 黄连10 g, 败酱草15 g, 延胡索10 g, 肉苁蓉20 g, 乌药20 g, 秦皮15 g。服用7剂,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继服10剂, 大便成形, 诸症告愈。

3 便秘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导致大便秘结, 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 但粪质干结, 排便艰难, 其主要病机为大肠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而致便秘,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 当以通下为治则。

患者, 女, 42岁, 工人。以“便秘1年”为主诉来本院门诊就诊, 症见:腹部隐痛, 两侧胁肋处胀痛, 嗳气, 纳少, 大便秘结, 每2~3天1次, 舌质暗, 苔黄腻, 脉弦。中医诊断为:便秘, 证属气秘。治以疏肝理气、润肠通便, 方用加减选白芍15 g, 甘草10 g, 厚朴10 g, 香附10 g, 木香10 g, 郁李仁15 g, 肉苁蓉10 g, 当归15 g。服用7剂, 排便顺畅, 1次/d, 继服10剂, 诸症告愈。

4 小结

“六腑传化不藏, 实而不能满, 故以通为补焉” , 六腑气机不利, 通降失常, 积滞内停, 可引起很多腑病的发生。通法运用得当使腑气得通, 诸症悉退, 但需中病即止, 以免伤正, 腑气通顺, 立即改用调中之法, 使祛邪而不伤正。临床上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来治疗六腑诸病, 往往收效甚好, 为治疗该类疾病拓宽了思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瞳. “腑以通为用”临床运用体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1999, 15(3):54-55.

[2] 施荣伟.六腑以通为用浅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5): 470.

[3] 白光.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

[4] 万文蓉. 运用“六腑以通为用”辨治泄泻的探讨. 光明中医, 2009, 24(12):2341-2342.

[5] 吴薏婷. 周岱翰教授谈“六腑以通为用”在肿瘤中的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5):21-22.

[6] 梁晓强, 章学林, 张静喆, 等. “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在胆石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新中医, 2013(8):6-7.

[7] 徐艺. “六腑以通为用”在早期大肠癌防治中的应用. 光明中医, 2013, 28(8):1594-1595.

[收稿日期:2016-03-15]

猜你喜欢

症见结肠炎气机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结肠炎的小常识
养咽止咳桑叶方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便携电子打气机
治更年期冠心病方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