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氩离子体表面凝固术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8-11李海峰李宏伟王春艳秦峰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李海峰+李宏伟+王春艳+秦峰云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氩离子体表面凝固术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良性胆管狭窄患者, 均行氩离子体表面凝固术治疗, 其中20例凝固术后患者用塑料支架再支撑治疗3个月。结果 30例患者治疗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 对良性胆管狭窄患者应用氩离子体表面凝固术及塑料支架支撑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治疗方法快捷、方便,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氩离子体表面凝固术; 胆管狭窄; 支架支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86

氩离子凝固又称氩气刀, 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新一代高频电刀, 应用高频电流将氩气流电离, 优点在于以非接触方式使组织发生凝固 [1], 1991年临床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治疗[2]中首次应用这一技术, 以后在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作者对因胆管炎所致的管腔内梗阻、狭窄实施了氩离子胆管腔内表面凝固术, 并对20例狭窄治疗后患者用塑料支架再支撑3个月, 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30例胆管炎所致管腔内梗阻、狭窄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39岁, 胆总管狭窄4例, 左肝管狭窄20例, 右肝管狭窄6例。

1. 2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均进行氩离子表面凝固治疗。应用OLIMPUS P50型纤维胆道镜, 德国ERBE公司产高频电ICC200、APC300氩气刀探头。应用纤维胆道镜常规进行胆道检查, 胆道镜直视下找到胆道狭窄瘢痕组织, 对狭窄病灶进行充分暴露, 将氩离子凝固导管经内镜钳管道插入至胆道狭窄病灶上方0.2~0.5 cm处, 根据电极直径的大小, 控制氩气流量及功率极限:当电极直径为2.3 mm时, 控制氩气流量在0.3~2.0 L/min, 功率极限调节在50~60 W, 单次启动延续时间:1~5 s, 治疗深度:0.2~3.0 mm;当电极直径为1.5 mm时, 控制氩气流量在0.3~2.0 L/min, 功率极限调节在30~40 W, 术中注意控制单次启动延续时间在1~5 s, 治疗深度控制在0.2~3.0 mm, 治疗操作术者用脚轻点氩气刀脚踏开关, 胆道镜下可见狭窄病灶处发生苍白样变, 可以功率低限环绕狭窄病灶作氩离子表面凝固治疗, 也可先将氩气刀对准狭窄病灶中心部位, 将氩气刀电功率提高至高限60 W, 根据治疗情况多次点击脚踏开关凝固治疗, 再将APC300 电离导管移到狭窄病灶边缘, 将氩气刀电功率、氩气流量较前调低, 序贯放电治疗, 直至病灶表面灼烧完全, 狭窄部位组织表面凝固后, 加大胆道镜负压吸引, 吸出狭窄处表面凝固组织坏死碎块、分泌物以及腔内的烟雾。反复多次操作, 根据患者年龄及治疗需求直到疏通腔内狭窄、梗阻段解除满意为止。用镜端捅扩出腔隙, 将胆汁及坏死组织块吸出, 在病灶处滴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吸出。治疗时如镜下见阻塞狭窄段疏通后腔内有大量胆汁溢出, 显示梗阻、狭窄处已部分再通, 术后20例患者再置入朔料支架支撑狭窄处, 3个月后拔出。术中操作时注意避免氩气刀探头误伤内镜, 术后观察患者留置管是否有出血。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分3级评定, 显效:治疗后胆道腔内狭窄病灶完全清除, 胆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胆道腔内>50%的狭窄病灶内腔完全清除, 胆道功能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虽有胆汁引流, 但内镜不能达到狭窄后胆管系统, 胆道腔内狭窄病灶未有效清除。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30例患者全部接受氩离子表面凝固治疗, 共90次, 最多4次, 最少1次, 平均治疗3次。临床疗效: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3个月后患者主观评价效佳为100.00%, 患者治疗3个月后行T管照影:狭窄远端显影28例, 部分显影2例, 客观评价效果佳为93.33%。

3 讨论

胆管狭窄是胆道外科临床的一项复杂课题, 肝内胆管多支多处的狭窄尤然, 尽管手术方式几经改革, 但其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不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 且术后合并症及死亡率也较高, 预后很差。胆道结石与胆管狭窄互为因果关系, 即使胆道结石取净, 而胆管狭窄没有解除, 结石仍有复发可能。肝内胆管狭窄恰是外科手术的盲区, 不能解决肝内胆管的多支多处狭窄。内镜外科治疗胆管狭窄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外科手术在肝内胆管的盲区, 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的真实情况, 纤维胆道镜技术可以直视又可以弯曲, 可以做到肝内胆管哪处有狭窄病变, 纤维胆道镜就可以到达病变处进行扩张和治疗, 弥补了外科手术的局限。以往应用高频电技术治疗是将电能转换成热能, 其治疗时电极与组织直接接触, 故而有易引起组织灼伤、止血困难、穿孔等缺点。而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氩气刀APC)内镜外科介入技术治疗良性疾病所致胆道狭窄, 电极与组织不直接接触, 具有既能快速有效凝切病灶, 缩短治疗时间和治疗次数, 又能保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优点。可屈式氩气刀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电凝装置, 作用机理是通过离子化气体将高频电能传送至病变部位, 电凝固病变组织且能控制凝固深度在2~5 mm, 与常规的接触性技术相比, 氩气刀一次性治疗的热效应深度局限可控, 作用恒定, 极大地降低了穿孔的危险性;氩气流的传播方式既有呈直线方向又可呈放射状“成角”喷射, 使能量能够均匀达到病变组织两侧及背面;同时氩气刀在治疗操作过程中还具有产生烟雾少、无探头粘连现象等优点。

总之, 对良性胆管狭窄患者应用氩离子体表面凝固术及塑料支架支撑治疗, 疗效显著, 治疗方法快捷、方便,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文军. 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9):88-89.

[2] Grund KE, Storek D, Farin G. Endoscopic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s in flexible endoscopy. Endoscopic Surgery & Allied Technologies, 1994, 2(1):42-46.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