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激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自主神经对其影响分析

2016-08-11胡威李朋李睿邹永光李屏杨海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关键词:影响

胡威+李朋+李睿+邹永光+李屏+杨海珍+曾柏华

【摘要】 目的 探讨应激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以及自主神经对其的影响。方法 60例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应激组(不给予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组(给予药物干预), 各30例, 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临床表现。结果 与对照组室上性期外收缩(SVPB)(28.5±4.6) 个/h、室性期前收缩(SVT)(10.6±3.1) 阵/24 h以及室性期前收缩(VBP) (0.7±0.2)个/h相比, 应激组(102.5±10.9) 个/h、(32.4±6.1)阵/24 h、(10.5±1.8)个/h以及药物干预组(59.7±8.9)个/h、(18.8±4.2)阵/24 h、(4.6±1.2)个/h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干预组相比, 应激组SVBP、SVT以及VBP情况较多(P<0.05)。与对照组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181.4±20.1) ms及连续窦性R-R差值均方根(rMSSD) (45.8±5.7) ms相比, 应激组(113.6±17.3) ms、(24.5±5.8)ms和药物干预组(142.4±15.7)ms、(34.2±4.2)ms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干预组相比, 应激组SDANN及rMSDD指标明显较低(P<0.05)。结论 应激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着交感神经兴奋, 自主神经活动生理调节能力丧失, 进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关键词】 应激性心律失常;自主神经;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71

应激作为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不利因素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 并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应激作为机体对抗外界损伤因素的一种表现, 适度的应激有利于调节自身的潜能, 增强机体的抵御能力[1, 2]。但应激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机体失去稳定状态, 引发应激性疾病, 如心律失常, 严重的可威胁患者的生命。为了探讨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现选取本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应激发生心律失常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因应激而发生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符合国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自主神经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病史;患者同意签署研究同意书;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患者[3]。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有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药物干预组、应激组, 每组30例。选择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55.3±10.8)岁。60例患者中男20例, 女40例, 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56.3±10.5)岁;经过心电图检查显示:其中有10例患者窦性心动过速, 有10例患者窦性心动过缓, 有5例患者窦速并逆钟向转位, 有5例患者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 有10例患者窦性心律不齐-房早, 5例患者窦性心律不齐-T波低平, 有5例患者频发室性早搏, 有5例患者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有5例患者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1. 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查, 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个人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同步6导联心电图(ECG)、Holter以及心脏内程序刺激对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心脏内程序刺激测量QT离散度(QTd)等指标进行评价和实时的监测。药物干预组给予倍他乐克进行干预治疗, 口服1次/d;应激组不给予药物干预。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SVPB、SVT和VPB等情况以及SDANN与rMSSD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24 h Holter记录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组以及药物干预组SVBP、SVT以及VBP情况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干预组相比, 应激组SVBP、SVT以及VBP情况较多(P<0.05)。见表1。

2. 2 三组HRV时域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组和药物干预组SDANN及rMSSD明显降低(P<0.05)。与药物干预组相比, 应激组SDANN及rMSSD指标明显较低(P<0.05)。见表2。

3 讨论

应激作为机体对外来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神经兴奋过程, 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情况。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受到外界的应激可导致各类前期收缩、窦性或者房性心动过速外, 同时也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几率[4]。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发现应激性心律失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过程, 主要包括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窦性心律震荡等, 并且随着个体应激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预后情况。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应激性心律失常与自主神经相关指标之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应激导致交感神经张力增加, 心电图呈现不稳定性。相关研究表明, 应激性心律失常导致迷走神经缓慢传导, 促使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大大增高[5]。HRV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 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6]。多项研究表明,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对应激条件下的野生鼠进行研究, 发现其HRV降低, 同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7]。在本次的研究中24 h记录三组SVBP、SVT以及VPB, 发现应激组明显升高。HRV时域分析指标中发现应激组SDANN及rMSDD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说明了, 在应激状态下, 患者伴有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功障碍, 导致HRV水平降低[1]。HRV的降低说明了机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刺激下, 生理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下降, 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 应激性心律失常患者交感神经兴奋, 自主神经活动生理调节能力丧失, 进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 胡嘉禄, 周祁娜, 杨尚磊, 等. 大鼠精神应激性心律失常与胸1~5脊髓神经重构及心肌电重构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12):1094-1100.

[2] 崔美红, 魏玉杰, 刘惠亮, 等. 应激性心律失常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3(1):100-104.

[3] 朱剑锋, 吴海玲. 补心丹加减辅助治疗情绪应激性心律失常106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11):1378.

[4] 陶有青. 快律宁胶囊抗快速性心律失常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5] 夏梦, 张晓刚. 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研究进展. 医学信息, 2014(4):441.

[6] 方芳. 射频消融改良心脏自主神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2, 33(4):545-547.

[7] 张树龙. 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 21(6): 389-407.

[收稿日期:2016-04-08]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