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
2016-08-11刘振
刘振
【摘要】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编号进行分组, 双号为实验组, 单号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 实验组给予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 高于对照组的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的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其效果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能提高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因此, 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被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drilling decompres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drilling decompression.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 than 7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drilling decompression shows precise effect in trea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along with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Therefore,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drilling decompression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drilling decompression; Knee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effect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是一种临床骨科类的多发病, 一般会对患者关节内部的滑膜、软骨下骨组织和软骨等组织进行积累。这种病症多发于中老年的患者, 作为一种慢性退化性和进行性的疾病, 一般在中老年患者当中较为常见,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 病发初期并没有明显的表现症状, 患者偶尔会察觉到关节出现僵硬等不适之感, 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 便会出现关节疼痛的情况, 甚至患者的功能活动也被限制[1]。本次主要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中, 男59例, 女41例, 年龄47~96岁, 平均年龄(51.2±14.7)岁, 病程6个月~1年, 平均病程为(8.13±1.34)个月。所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 并排除严重的神经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编号进行分组, 其中单号为对照组, 双号为实验组, 各5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在进行治疗时, 患者自然坐立, 相关的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指导, 使其膝关节处于自然弯曲的状态, 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此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部位进行选取, 即内外膝眼、阴陵泉、足三里、阳陵泉和血海。采用0.35 mm×50 mm的毫针(华佗牌, 上海尚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批号12400213)对患者进行直刺, 此外, 艾条(湖南汉达艾绒制品厂, 批号1132093), 在针刺的时, 先将艾炷套点燃, 其次施行温针灸, 每穴每次以2状为最佳, 时间约为40 min, 5次/周, 休息2 d, 1个疗程的周期为4周。
1. 2. 2 实验组 患者给予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治疗。①关节镜下的有效清理术:麻醉与腰硬相互联合, 根据用量的标准对止血带进行使用。利用美国Wolf的关节镜系统, 利用关节镜由上往下对各个关节的具体状况进行详细检查, 然后对患者的关节腔采用大量生理盐水灌注的方式进行持续性灌注, 一般4000 ml左右, 并进行半月板成形、骨赘切除、滑膜部分切除、、髁间窝成形、游离体摘除手术。手术时间1.0~1.5 h, 手术结束后使用弹力绷带来加压和包扎。手术后1~3 d, 第1天对患者关节腔内的积血进行抽吸, 第2 天辅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慢性锻炼, 3 d后患者便可自行下地进行活动, 包扎部位7 d便可拆线, 12周后对患者进行玻璃酸钠注射液的治疗:在手术环境处于无菌的状态下对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手术, 从髌骨的外上缘进行穿刺, 在关节腔的积液被抽出后, 对患者注入玻璃酸钠注射液, 剂量为2 ml/次。完成注射后, 需要活动膝关节0.5 min, 使药物均匀分布, 2次/月, 1个疗程进行2次。
1. 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显效:患者各项功能活动得到恢复, 且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的症状都有所改善, 活动功能有所进步;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 或病症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高于对照组的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关节疼痛异常, 且多发于中老年人中, 在患病中患者的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且在进行活动时关节会伴有声响[2]。这种疾病不仅仅对中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产生心理压力。在当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 保守治疗的方法比较多, 常见的有关节注射透明质酸, 起到保护软骨、润滑关节的作用, 还有针灸、外敷等方法[3]。在之前的治疗过程中, 关节清理术需要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法, 切开整个关节腔, 切口面积很大, 伤口治愈的时间长, 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和结构的恢复。使用关节镜清理术可以清除游离的骨碎屑、撕裂的半月板, 清除炎性关节炎、增生的滑膜, 同时能够将伤口的损伤减到最小, 使炎症得到消退, 疼痛得以缓解[4]。而使用钻孔减压术治疗后, 髌骨、股骨、胫骨骨内压明显降低, 骨髓内的血液能够得到稀释, 从而使血液的粘度降低, 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内、外血流的动力学平衡, 使膝关节的骨髓微循环向正常状态转变,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新的毛细血管会逐渐长出, 因此, 循环通路和侧支循环能够重新建立, 止痛效果将更加持久[5]。关节镜下清理和钻孔减压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 能够延缓关节炎的发展, 起到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作用。根据本次研究的相关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 高于对照组的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关节镜下清理与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并且其关节的功能都得到恢复或有明显的进步, 且患者术后痊愈状况能够保持得更加久, 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汤正学, 冯惠民. 影响关节镜下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第十一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0:73-74.
[2] 张磊, 刘劲松, 孙晋, 等. 股骨头坏死的关节镜下表现及分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6(12):912-913, 923.
[3] 王志刚.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4.
[4] 郭哲, 陈晓旭, 郭玲, 等. 膝关节镜下离子冷凝刀对术后关节活动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中国临床康复, 2014, 8(35):7912-7913.
[5] 何静, 周正宏, 李嫚, 等. 计算机导航下股骨头缺血坏死保头术行股骨头钻孔减压带血管蒂腓骨上端游离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8):898.
[收稿日期: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