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论
2016-08-11
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财经》2016年第20期“缺钱缺人才的海绵城市如何启动”)
据相关部门统计,国内近30个海绵试点城市,近半数还是出现内涝。这么多海绵城市的“海绵”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身说明“试点”的作用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大多数海绵城市还处于初建阶段,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的要求不能有过高的期待值。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比如,德国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瑞士雨水比较干净,直接可以将其储存起来送往房屋各处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上海 柳实
如何治理僵尸企业?
(《财经》2016年第20期“‘僵尸企业出清之难”)
8月2日,日本《经济学人》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僵尸企业复活 矫正钢铁生产过剩举步维艰》的文章称,“在中国,应该已被削减的生产能力随着钢铁行情复苏变成了‘暂停作业,转而重新启动。照这样下去,削减产能无法顺利实施。”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了造成僵尸企业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僵尸企业的建议。值得参考。一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二是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三是强化银行的预算;四是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五是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
北京 彭帅
中国企业陷入流动性陷阱
(《财经》2016年第20期“流动性陷阱来临?”)
“现在,货币政策有一点陷入流动性陷阱现象。”7月18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这一表态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随后,盛松成又撰文称:“目前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的尴尬局面,说明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层面的‘流动性陷阱。”
中国确实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苗头,或者说是准流动性陷阱。对企业来说,这一特征更加明显。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把大量资金留存活期存款,这与当前实体经济中制造业投资和民间固定投资增速下滑同步。目前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产业、新经济的集聚形成。
天津 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