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如何重拾升势?
2016-08-11
南方周末记者 岳家琛 采访整理 南方周末实习生 徐茂祝
南方周末记者 岳家琛 采访整理
南方周末实习生 徐茂祝
7月15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87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仅为2.8%。而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836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引起关注。就在2015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高达10.1%,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0%。在走势图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两条曲线形成了一个“喇叭”形状:直至2015年底,两条曲线都是几乎重合的,到了2016年2月份,前者保持了10.2%的高增速,而后者突然下滑至6.9%。此后,“喇叭”的敞口越来越大,直到二季度末,两者相差了6.2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在半年内从10%下滑至不足3%,惊动了决策层。5月下旬,国务院九个专项督查组在未提前通知地方的情况下,奔赴江西、黑龙江、广东、湖南等18个省市区,进行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民间投资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组发现,民营资本普遍反映的问题有缺乏公平待遇;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审批繁琐;成本高、负担重等四大方面。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摘其观点,以飨读者。
企业税收优惠落实不甚理想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我们对四地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的调查显示,在2010年到2015年,宏观税负口径均在40%上下波动。2009年以来,企业税费负担率在30%-40%,与国家发改委调研数据相近,“五险一金”构成了企业较重的负担。
分产业来讲,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税费负担最重,第三产业次之。“营改增”之后,有的企业税负加重了,比如会展业、运输业都有这样的问题。调查发现,第三产业的税痛感低于第二产业,企业享受指向型优惠政策时会降低税痛感。
实际上,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不甚理想,部分企业表示未享受到优惠政策。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了企业家预期不确定、制造业问题突出、竞争环境不公平等问题。67%的被访企业认为税负较重或很重,33%的被访企业认为可以接受或很轻。
调查显示,“五险一金”占企业用工成本的比重在20%-50%区间内的占64%,2008年至2014年每年人均五险负担从1万元上涨至1.8万元,抑制了职工个人消费,也造成了企业过重的用工成本负担。以武汉市为例,2010年-2015年,总体工资税负徘徊在60%上下,即企业每雇佣一个劳动力所负担的成本中,有六成左右交了五险一金,剩余部分为没有扣除个人所得税的员工实发工资。
从湖北省的数据来看,2000-2014年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资产总计”、“纳税总额”、“利润总额”中,分别增长了1.7、9、3.4倍。与此相对应的,私营工业企业则分别增长了63、120、76倍。资产收益率,私营工业企业是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2.6倍,资产税收贡献率,私营工业企业是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1.4倍。
在经济效益,尤其在资产收益率以及税收贡献率上,私营工业企业亦远高于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对1643户企业的典型调查显示,企业税负在不同规模之间分布严重不均衡,企业规模越大,税负越低;规模越小,税负越高。微型企业的税收负担还是比较重。
国家会计学院《中小企业税收发展报告》对18个省5002家中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所得税的负担明显高于大中企业。增值税负担比例大致相当。同时,小微企业获得税收优惠和减免较难——1447家小微企业中,获得优惠的仅占17%,而83%的小微企业未获得优惠。
根据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2015年四季度,有四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认为“税费重”是当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之一。2015年1-10月,某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仅增长3.5%,税金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1%。
企业除营业税、增值税等税收外,还需缴纳各种行政事业费以及政府性基金。2014年,中央层面各级行政事业收费清单两百多种,政府性基金四十余项。这些费用和基金并不随税基减少而减免。
减少企业留利和缩水企业家财富,对企业投资和扩张会产生遏制作用。税负的大部分可以转嫁,推高市场物价,不利于扩大民间消费,且税收归属难以确认。在给定的市场需求函数下,过重的税负减少了该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或供给,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无谓损失”,减少了社会总福利。
目前,现行税制以流转税为主,税制具有累退性,导致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税负增高,不利于投资和创新。且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增值税设计和出口退税政策对小微企业多有不利。
同时,税收征管水平仍然较低,没有建立起随财政收入下降而自动削减财政支出的机制。支出的刚性存在和收入下滑的现状相对撞,必然产生较大的财政赤字。
制造业出路在哪里?
唐大杰(CEI中国企业研究所秘书长):
民间投资下降的确是这么多年来的第一次,尤其到6月份的负增长。反观另一面,彭博社有一个数据:截至第二季度,中国企业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持有环比增长了18%。而且再加上整个上半年,国家对信贷的超额投放,流动性金额的泛滥,导致企业有很多钱又不投资,这是为什么?
在近期土地拍卖地王频频出现,资产泡沫引起关注的情况下,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对在上海生活的温州商人,最近我们做了一次调研。他们通常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很多都是从很小的事开始做起。十多年后,他们事业做大后,纷纷迁到上海。但现在又发生一些变化,在上海维持制造业的成本太高了。
调研中我们发现,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不仅仅是房价、工资,还包括税费政策、劳动争议的处置成本等等。
有个商人把工厂的一部分搬到安徽滁州,比较后发现,滁州的社保基数居然比浙江还高,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另外,在劳动纠纷上,上海嘉定有一个很大的企业,是温州一个做泵业的,一年做几十个亿营收。政府要腾笼换鸟,上海也有意撇出一些所谓低技术含量,高密集度的企业。于是企业要裁员、搬迁。光一个厂,搬迁的员工赔偿就三百多万。
还有一个案例。一家很大的餐饮企业,开业二三十年的店,最近处理一个老员工,19年的工龄,和对方又是签订的无固定期限的合同,这样解雇他就很困难。如果按照规范的赔偿标准,该给他39万,但是这个员工提出要79万的赔偿。就是这家企业,上半年遣散的费用预计要达到680万。温州企业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工厂想关关不掉,因为有太多人跟着做了二三十年,大家都没有别的出路。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的下一代不愿意接班。我见了这么多企业家,下一代接班的都没有。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要降低民资进入门槛张曙光(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民营投资下降,甚至6月份出现了负增长。这个现象可以说在中国经济运行这些年里面是非常少见的。
从2006到2012年,民营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从49%点多增长到了61%点多。去年,尽管民营投资增长慢,但是仍然占到了全部投资的64%。民营投资下降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就是PPP。2015年PPP政策明确出来以后,全年的投资就上万亿。今年3月30日以后,根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现在的PPP项目有7700多个,总的投资是87800多亿。但是,落地的只占到了21%,民间投资的参与率比这还低。
我们的民营资本在GDP、在财政收入里面都占到了一半以上,解决了80%的就业,但是现在,民间投资出现了下降。现在说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中国经济的杠杆率就是债务和GDP的比例,或者说债务与资产的比例。杠杆率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部门的杠杆率高,民营部门的杠杆率低。现在中央国有企业杠杆率68.65%,地方国有企业62%点多,而民营企业是59.07%。但是贷款的百分之七八十都进了国有企业,所以民营中小企业仍然是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国有部门占着主要的股权,民资进去仍然是小股东,没有投票权和决策权,谁愿意进去?经济增速在下行,很多产能过剩,还有多少能投资的地方?能投资的地方很多有高的壁垒,民资进不去。所以现在就是想进的进不去,不愿意进的让人进大家也不进了,所以投资就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