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尝鲜”养老新模式
2016-08-11李仕羽霍智伟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 霍智伟
重庆“尝鲜”养老新模式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图/ 霍智伟
提案题目:加快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建议提 案 者:民建重庆市委
台灯下,尧哲衡摘下老花镜,微微眯起眼睛,握紧剪刀,手中的活计已经到了最后一步。
鲜红的蜡纸,顺着模子先勾勒出线条,然后裁纸、走边、掏孔,一副活灵活现的“金猴献桃”剪纸在老人手中逐渐成形。“成了!”已经80岁的尧哲衡高兴地拍起手来,岁月纹理在耄耋老人脸上勾勒出满是喜悦的线条。
就在两年前,尧哲衡还是医院重症护理病房的常客。“我和老伴都有心脏病、高血压,病情严重的时候一住院就是好几个星期。”
2013年,经朋友介绍,老两口搬进了位于璧山区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那时候只晓得这里可以养老、看病、康复身体,很方便,我们搬过来,远在外地的儿子也放心。”
地处缙云山脚下,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和传统的养老院不同,这是一个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这里,除了养老服务,依托重医附一院权威的医疗支持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入住的老人还可以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
“护养中心设有养老区、护理区、慢病区三大区域,我们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失能程度,安排老人入住不同区域。当老人出现疾病时,可立即转到护理区,医师将为老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作为探索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先行者之一,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副院长邓庆参与了护养中心每一个护养方案的制定,“此外,重医附一院还为中心开设了绿色救治通道,当老人病情严重需要进一步治疗时,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可在第一时间将老人转往医院本部,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老年护养中心工作人员日常查房,便于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正在阅览当天报纸的婆婆们
更重要的是,在邓庆看来,医养结合对于社会来说,还发挥着更多功能。由于传统养老机构医护功能欠缺,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往往选择长期住在大医院。“医养结合”模式的出现,既给医院减轻了病人长期“压床”的压力,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也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问题。“根据我们医院数据的测算,如果在床位不增加的情况下,按照平均住院日9天计算,可以多收3万~5.2万个病人。”
70岁的史英是尧哲衡的邻居,今年已经是她在护养中心入住的第三个年头。由于患有帕金森症、类风湿等疾病,史英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但普通养老院并不提供此类服务。“如果不住院,就要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间奔波。”住进护养中心后,史英的困难迎刃而解:“在这里随时都可以到康复科训练,还有医生护士照看。”
老年护养中心还引进了智能化服务体系,比如具有定位功能和“动静监测”的腕表、随叫随到的床头呼叫器、全景探视摄像头等,“我们正在打造一支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社工师、护理员等组成的长期照护专业团队。”邓庆说。
不久前,尧哲衡在护养中心度过了自己的80大寿,护养中心特别为老人送来了鲜花和蛋糕。“感觉就和亲人一样,特别温馨。”2016年是猴年,尧哲衡准备再多剪几幅剪纸贴画,送给平时给予她无微不至关怀的护养中心护理人员。
目前,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开放床位522张,入住率达到80%,累计接收长期住养老人673人。护养中心后期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建设中,未来设置养老床位将达到3000张,医疗床位超过1000张。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只是近年来重庆积极探索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试点之一。据最新数据,重庆老年人口现已达到656.17万,占总人口19.45%。其中,有30多万老人有到机构养老需求,但机构养老床位缺口仍在20万张以上。2015年重庆“两会”期间,民建重庆市委提出的提案,建议加快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发展,推动了重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医养融合发展”成为养老新方向。
2015年底,重庆与养老、康复等相关的医疗机构达到124所。包括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在内,重庆已累计投入2.1亿元,支持重医附一院总工会南温泉疗养院、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老年残疾人收养康复中心等医养结合项目的建设。同时,重庆连续两年举办中国重庆—丹麦“医养结合”研讨会;市民政局、市卫计委与丹麦驻华大使馆三方共同签订了《养老和护理谅解备忘录》,通过医养项目合作,建设高标准、高规格的国家级医养结合型养老示范基地。在重庆,养老机构与医院的结合正成为一种双赢模式。
New Model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in Chongqing
老年护养中心整体外景
老年护养中心房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