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强度等级的量化模式研究
2016-08-11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北京100084
彭 义(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北京 100084)
游泳强度等级的量化模式研究
彭 义
(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北京 100084)
运动训练强度包括2个基本的概念: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个(单组)动作中运动员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刺激。负荷量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活动中,运动员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所表现的内部应答反应的程度。
训练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是运动训练对机体造成生理性刺激的3个重要影响因素,运动持续时间和频率容易控制,而强度较难把控,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可使运动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化。在实际训练中,不同运动员对同样的训练计划反应不同,训练强度不仅是指教练员在训练安排中给运动员施加的外部负荷,更重要的是外部负荷施加于运动员机体引起的真实身体反应。对于相同的训练计划,不同运动员的机体反应也是不同的,因此,广大教练员及科研人员将研究目标转向量化训练负荷成为研究热点和难点。
负荷强度反映的是某一练习,某一单个动作或单位时间里的量,而负荷量则是反映多次强度刺激量的总和,因此,从这一角度理解,负荷强度应包括在负荷量之中,负荷量实际是运动过程中负荷强度在时间上的积累,即负荷量=负荷强度×时间。
游泳强度具体地转化就是相对应的强度要求下的具体时间表现,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某个时间区间内,再结合心率、乳酸的对应反应,从而更加科学地对训练进行控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部分国家游泳队、省市一线游泳队教练员对目前教练员对于强度等级的运用和计算方式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搜集相关游泳强度文献,澳洲游泳协会、日本游泳协会、美国游泳协会官方网站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1.2.2 逻辑分析法
对所整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并归纳总结。
1.2.3 访谈法
对国家队资深教练员进行关于游泳强度等级转化问题访谈,听取和汇总相关一线教练员的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好成绩百分比方法
按照游泳运动员前进的速度(s/m)来评定强度,按照这样一个定义设计出的公式都是根据运动员某训练距离的最好成绩为依据,用不同的百分比,计算出某训练距离不同强度的成绩要求。如我国部分教练员一直使用和前苏联的万科夫设计的公式都是这一类型的,我国目前广大基层教练员使用的强度等级计算公式:
x=y+y(100%-Z)
x:某一训练距离要求的成绩。
Y:原某训练距离的最好成绩。
Z:要求不同强度百分比。
万科夫公式:
J:表示要求的强度。
rtp:表示在训练时要求的成绩。
T:表示最好成绩。
以上方法相对简单、快捷、易操作。但是在使用中没有根据心率、血乳酸等生化指标进行相对应的校正,200m以下距离其强度要求误差相对较小,400m以上的长距离训练其强度等级的误差率较大,按照速度百分比计算强度的主要缺点是距离愈长,强度百分比计算出的成绩要求愈低,特别是万科夫公式这个特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不能够完全满足训练的实际需要。
2.2 采用储备速度的方法
前苏联优秀教练员卡达耶夫是采用储备速度的计算方法,即:某训练距离的平均速度,减去这一训练距离的绝对速度,用这个余下的数值做为储备速度,若用1/2力量游,则这个储备速度再乘以1/2,若用1/3力量游这个储备速度再乘以1/3。然后再加上这一训练距离的绝对速度,即为要求的强度。
例如:100m的最好成绩为l 11.8,若制定50m的训练强度即是111.8+02=113.8(训练时蹬边出发加2s),50m的平均速度为36.9s,50m的绝对速度为32.9s,则36.9s-32.9s9=4s,这4s是储备速度。如果用1/2力量游,则为4s× 1/2=2s,32.9s+2s=34.9s,这个数值就是1/2力量游的强度要求。
采用储备速度计算法缺点是计算相对复杂,特别是在采用混合泳进行的综合身体素质训练时,4种姿式50m到1 500m 5~6种训练距离,若都计算强度来进行训练监控,实在复杂而不实用。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强度数据的计算方式复杂,且数据量较大。教练员不能照顾到每个运动员,成绩也不会一一测试,因此这种计算方法有局限性且工作量较大。
2.3 按最大乳酸评定方法
国家游泳队科研组陆一帆博士提出,训练负荷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荷。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改变、巩固和提高的主要因素。数量和强度是游泳训练负荷中的基本因素。数量是指全部训练时间内的游距,它表示机体承受刺激的数量特征。强度表示的是刺激的深度,是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Mujika,I.(1995)等的研究表明:训练刺激(强度、量和频率)的安排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强度可能就是主要的提高训练成绩的因素,而训练量和频率已经失去了他们给予机体刺激的能力。也有研究已经表明在6 周的训练里把训练量和训练次数增加两倍,并没有发现无氧或有氧能力的提高。事实上他们的最大速度和能力反而下降了。另一项研究表明:在2个训练周期之间,虽然把训练量由8741m/天减少到了4517m/天,但是进行183m 最大强度游泳以后最大摄氧量或血乳酸并没有改变,而游泳做功和能力却显著改善了。而且还指出,在较低速度上能力的改善并不能转化为游泳比赛速度的提高。
根据陆一帆博士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一个比赛—训练强度对照表(表 1)。
陆一帆等教练员认为训练的核心是以针对自身专项强度100%的血乳酸水平设定训练计划,只有达到比赛要求的强度水平,才可能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本手段。其他低于此核心强度的手段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和恢复能力的作用,也就是积极性恢复手段作用。只有在围绕主核心强度的运动量上的拓展,才有可能产生成绩效能。
此方法围绕乳酸进行强度的评定,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个体乳酸水平进行长时间跟踪观察、测试,并且每个阶段训练都需要重复跟踪观察、测试。
表1 训练 - 比赛强度血乳酸水平对照表 mmol/L
2.4 以个人最好成绩加减求阈值评定方法
此方法以澳洲强度等级要求为基础,对应不同距离、不同强度要求,以个人最好成绩PB±(s)具体量化,同时要求相对应的乳酸值和心率作为强度效果验证依据,具体示例见表2。
同时,长短距离的具体要求不同,从访谈结果得知,具体PB± (s)是基于同等水平运动员的大数据平均值作为基础,需要大样本量和大数据并进行相应筛选得来的,100m的加减和200m加减相差不多,400m以上距离加减还是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在可调控范围之内。此方法基于大数据作为前提,具有统计学上的应用意义。从访谈教练员反馈,实际应用效果较为准确,能够有效提高训练的实际操作性和训练效果。
2.5 以无氧阈速度或最大摄氧量为临界点的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教练员采用以无氧阈速度或者最大摄氧量速度为临界点对强度进行计算的方法。在某个训练周期的初始阶段对运动员进行以4~5个等级的递进游,完成形式可以是4×400,4 ×200,6×100,单位时间内包干,要求使疲劳水平完全恢复,并跟踪乳酸水平变化,根据乳酸水平的变化看相应的成绩,作为强度水平要求依据。以此测试的无氧阈速度或者最大摄氧量速度为分水岭,成绩加可作为有氧强度要求,减相应范围成绩值(根据运动员的水平),对不同强度等级提出具体要求。
或以1 500m自由泳最好成绩的平均速度作为无氧阈强度的依据,以此为标杆进行上下区间的增减,此方法大部分成为美国教练员训练长距离的主要依据。
表2 50m距离不同要求强度计算方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我国目前游泳强度等级的具体换算方法多以最好成绩、血乳酸作为换算依据。
3.1.2 从澳洲引进的以PB±(s)方法更加简便合理,对应乳酸、心率作为强度验证的方法值得推广。
3.1.3 不同供能能力的训练需要不同训练距离、间歇时间、速度水平进行具体要求,具体量化手段只作为对教练员监控训练和运动员直观的参考,训练的动态性应充分考虑。
3.2 建 议
3.2.1 强度的换算方法只作为一种对教练员参考的手段,还需要大样本量的实证研究作为数据依托。
3.2.2 具体强度要求量化的科学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还要向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学习并实践。
[1] 柏开祥.运动训练强度的界定与计算[J].体育函授通讯,2001(3):13-15.
[2] 李希明.近十年竞技游泳技术与训练理论的创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15-117.
[3] 陆一帆.游泳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及个性化训练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G861.1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3-047-03
2016-01-19
彭义(1980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游泳训练、教学,水中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