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和文本一样,是由社会构造的:战后、预制时代的混凝土建构

2016-08-10安娜凯茨

艺术与设计 2016年5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建筑师构件

安娜凯茨

在“进行南南合作的国家”这一非常广泛的“第三世界”区域里,有着十分多样的自然与地缘政治风貌,却在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共性,即预制混凝土结构。作者凯茨提出,这一建筑技术在“第三世界”中其实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而它的跨洲际转移更可被作为所谓的边缘城市在相互交流中已经避开了西方世界的证据。对于跨越边缘交流的研究,是否可能颠覆标准教条,削弱西方植入建筑地方主义的观念?

“进行南南合作的国家”是一个笼统的修辞——不比“西方”这个词更具体。它所定义的边界,比任何试图通过现有语言体系去描绘它的努力来说,更显得稍纵即逝,甚至无关紧要。在这个非常广泛的“第三世界”区域里,有着十分多样的自然与地缘政治风貌,却在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共性。预制混凝土结构几乎是出现在铁幕与中国防火墙之间的所有地方的建设上:遍布拉丁美洲,在古巴、智利、巴西这样的国家经历了特殊的命运——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发展、建筑师培养上,或多或少都与苏联建立了紧密联系,展开了专业的交流项目;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也出现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这套建造体系的发展通常伴随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热潮和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政治网络。

预制混凝土建构是一种很有趣的技术,似乎适用于各种在文化、政治、地形学上存在特殊性的环境。许多五六十年代以混凝土连接的房屋、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今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废弃状态。在大部分发展中世界,建筑的真理曾经就是混凝土——至少在其最大规模应用开始后的半个世纪依然如此。

作为预制混凝土构件大规模应用的结果,贝尔格莱德郊区的建筑风格看起来更接近圣保罗,而不是这个塞尔维亚首都中心的历史街区。同样的,阿比让的居民区更像是卡拉奇的居民区,哈瓦那市郊的大规模住宅区更像是松采沃,或莫斯科众多使用混凝土板材的高层建筑住宅区中的一个。俯瞰前苏联的领土,第比利斯的郊区则类似于立里加、塔什干或基希讷乌。

在20世纪主流的建筑工业史上,这些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着边缘的功能;主流的记述往往只关注造型和技术上的革新,鲜少提到这些地区中心及其建筑发展。如果第三世界也被包括在内,标准的观点认为:这些城市从国外接收了建筑知识——莫斯科从法国和美国手中获取了混凝土构件预制的技术之后,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出口,在发展中世界的建筑前沿完成其对帝国野心的追求。这种思维方法突出了中心与边缘的阶层,一种错误的二分理论假定欧洲和美国是现代建筑的产生之地,同时将第三世界置于西方智慧的接收端。

如此,地方主义成为了建筑的灾难,而这种灾难被视为如今困扰预制混凝土构件建造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预制技术全球扩散所造成的结果。只需察看最近废墟美学的潮流便可找到证据:一些欧洲摄影师,比如比利时艺术家简·坎普洛斯,其拍摄的图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记录了东欧大型混凝土结构的废墟,然而这些作品的发表,既没有与当初设计这些结构的建筑师沟通,也没有参考任何这些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些摄影作品将一种乏味的单调感强行赋予照片上的建筑,如此为之,既忽视了预制混凝土构件所能呈现的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又暗示说:混凝土建筑最好被视为遗迹,而不是具有真正功能的建筑。

同样的地方主义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去评价第三世界的那些预制混凝土遗迹。这样的建筑在西欧和美国远没有那么流行,建筑技术的跨洲际转移表明这些所谓的边缘城市在相互交流中已经避开了西方世界。战后视角、预制建筑的单一乏味和破败不堪,已成为西方一种惯用的、自鸣得意的修辞手法。他们认为对战后建筑和城市规划最伟大、最具创造力的贡献来自那些西欧和北美的文化之都,而实际上,对于跨越边缘的交流的研究很有可能颠覆这一教条。

在中国,每个重要城市都承受着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之前,斯大林主义的城市规划者将宽阔的街道和宏大的规制引入北京,而赫鲁晓夫时代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带来了混凝土板材建筑,以及随之产生的预制技术。在接下来半个世纪里,当地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发展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干预手段,包括社区规模的小商家;居民们创造出许多能够替换大型住宅区内部或外部的小型方案,并在很多细节上显得与众不同。然而,近期有关中国城市边缘的摄影——又是欧洲和美国摄影师的典型视角——常常呈现出一个规律的图案,成排的窗户无限延伸,每个区块形成直线的几何图形。似乎是有意拒绝区分出某个具体地点,比如长沙的居民区在建筑上与莫斯科、贝尔格莱德或哈瓦那的郊区有什么不同。更确切地说,对于单调性的强调紧紧跟随着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住宅区,这其中包含的一种负面的价值判断,强加在所有这些建筑出现的地区。

当地媒体将“奇奇怪怪”这个词解释为针对“西方的”——批评直指扎哈·哈迪德等西方知名建筑师。在过去经济迅猛增长的二十年里,他们在中国建造了一批具有高度表现力和实验性结构的建筑。然而欧洲和美国媒体牢牢抓住了习近平的这句话。中国的建筑,尤其是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建筑,很长一段时间被这些刊物认为奇怪和多余。习近平的反对态度包含着他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亦可被视为削弱西方植入建筑地方主义观念的基础。

(编辑:姜雪)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建筑师构件
何为“冷战”?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当建筑师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