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本由语文版教材修订想到的
2016-08-10陈岱
陈岱
近日,语文版教材大修订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又集中在两点:一是课文大规模替换,替换比例高达40%。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此次语文版教材“大换血”的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文质兼美。二是古诗文比重大大增加。作为曾学习中小学语文教材长达十二年之久的“资深”学生,我赞成这样的变化,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说一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对语文课本的诉求。
首先,我们喜欢什么样的课文?我们喜欢有思维容量同时难度适宜的课文。“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文质兼美”的文章当然好,但这样的文章要进入教材,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容量。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年纪虽小,思维水平却不弱,如果课文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一读可懂,一望可知,势必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过于艰深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文章又会导致畏难情绪。最合适的文章应该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运用常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理解,通过主动思考和交流互动又能够生成超出自己已有经验的新认识。通俗地讲,就是要选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文章。
苏教版八年级的小说《窗》就是如此,我甚至多年以后依然对它记忆犹新。小说中的重症患者远窗人因为嫉妒近窗人可以观赏窗外美景而见死不救,等到自己终于代替近窗人躺在床边的病床上时却发现,窗外只有一道白墙。读罢课文,全班大哗。一半同学认为远窗人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生命,最终害人害己;另一半同学却觉得远窗人可以理解,他瘫痪在床实在痛苦,希望窗外美景慰藉自己也情有可原,为自己考虑有什么错。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为自己考虑当然没错,但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枉顾他人生命,就触犯了道德底线。维护个人利益无可厚非,但却不能触碰道德底线——这是我们得到的新认知。我想,这篇课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它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认知。
接下来再说说此次修订中大幅度增加的传统文化篇目吧。中华传统文化当然重要,但现实是,我们一看到古诗文就头痛、反胃。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描写得极形象:读古文时,老夫子摇头晃脑十分陶醉,众顽童嬉戏打闹不亦乐乎。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文是学生喜欢的呢?说实话,几乎没有。除了个别学生和极少数篇目,大多数学生对于大多数经典篇目都是比较无感。语文教材编写者们选的文章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提升古诗文学习效果的关键不在于选文,而在于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读。我们对于教材的期待则是,能否适当搭建台阶,引导帮助学生感受经典魅力,体悟文化精髓。此次语文版新教材,七至九年级口语交际中有《交流座右铭》《谈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作中有《我看古人的苦读精神》,综合性学习中有《诸子百家初探》《现代社会与儒家思想》,就是挺不错的尝试。
但是,我们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我们需要更多的台阶,更具体而微的引导。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一篇《侍坐》,选自《论语》,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对于《论语》,我辈学生自然敬而远之,学校开设的《论语》选修课就曾因无人问津而取消。可是这篇《侍坐》,因为老师搭建了很好的台阶,竟然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孔子师生也变得有血有肉亲切可爱了。老师提供了一个情境,问了三个问题。一个情境:孔子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各自的理想。三个问题:你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一向积极入世的孔子为何喟叹“吾与点”(同意曾点的春风沂水出世之志)?课文对我们来讲意义何在?
有了这几个台阶,课文与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孔子师生课堂上讨论理想,好像我们也在干同样的事情嘛。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啊,跟子路有点儿像。孔子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为什么貌似最欣赏曾点这种消极避世的理想?让我想想……哦,明白了,孔子也没反对其他三个人嘛,积极入世努力工作他老人家当然不反对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不过工作之外还有生活,爱工作,也爱生活,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孔夫子。课文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有意义啊,圣人不是工作狂,我们更不能只工作,不玩耍,胸怀宏图大志,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快乐与圆满,我们要成为这样的人。
总之,这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对语文课本的期待。这些年来语文课本改得越来越好了,冒昧撰文,是希望它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