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年主导了上千场茶会
-- 记惠量文化、青年茶人计划创始人季烨
2016-08-10净同
净 同
他一年主导了上千场茶会
-- 记惠量文化、青年茶人计划创始人季烨
净 同
“青年茶人计划”:2014年由惠量小院微信工作群发展而来。创始人季烨将其定义为一个价值观,一套方法论,其目标是“倡导中国式生活”,方法是“办茶会”,结果是参与者从中受益。是一群热爱生活、乐于分享、崇尚茶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自发组织的以“在一起喝茶”为理念、基于互联网3.0理念的O2O文化社区。
季烨
惠量文化创始人、社群书院联合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院副院长、08年奥运火炬手,曾任世界500强Staples(中国)副总裁、奥运事业部总经理。
“他让我看到了风雅的典范。”季烨说道。那个令他震撼而又仰慕的“男人”是著名书法家王伟平,季烨追随王伟平十余年,最终成为王先生百合堂入室弟子。这位逾古稀的老人,是不折不扣的世家子弟,年幼时便出入杜月笙家堂会。王先生世代累积下来的生活品质、贵族气质深深影响了季烨。“先生除了写字,收藏手表、钢笔、相机…,还喜欢跑车、自行车,更钟情于红茶和普洱。前边的太奢侈,为了附庸老师的风雅,我也开始喝茶”。“因为风雅,所以附庸”,季烨开始对传统的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011年,季烨与朋友谢晶等人在五道营胡同里开了家小院,200平米,取名“惠量小院”,意指“能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小院。”第一次到访的来者,也喜欢读成“院小量惠”。
惠量小院是诸多豆瓣文化小站的线下实体,通过现金补贴小站站长搞文化活动,成为联接众多茶人“实体+线上”的文化消费平台,以茶为核心,讲茶道、花道、书法、易经八卦,并涉及读书分享、舞蹈、戏曲、古琴、行书等,每天分享中国式生活。
茶界UBER:不管来不来人 每天都要“念经”
通常人们把一个茶馆称为“三无的经营”。第一,没有消费周期;第二没有黄金周期;第三没有爆款产品,基于这种“三无经营”,几乎没有商业上的想象力,或者说投资什么都比投资茶馆赚钱快,同样投入回报最少。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开茶馆?答案都和“情怀”有关,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茶文化空间此起彼伏的出现,多数挣扎中。
“在未来2-3年内,中国茶及文化行业肯定会出现一个上百亿的企业,不是我,就是别人。”尽管离这个百亿目标还很远,季烨还是这样自信的说道。针对中国茶行业的现状,季烨算了一笔账。
“在中国,大约有上百万的茶馆,按平均每家茶馆200平米,平均100万的资产;总量超过2亿平方米,10000亿资产;这么大的资产却没产生应有的价值。”在季烨看来,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里的财富库。他用这些闲置资产做文化的运营,并把把文化的表面现象分为两大领域,一类叫有事怎么干,方法论,工厂,学校做的工作。还有一类叫没事干什么,茶馆,电影院,KTV,解决人没事干什么,而茶馆要解决人没事干什么的问题,既然是没事干什么,干什么都行,那就可以百花齐放,只要有人来,想办法让他们没事进茶馆,便是文化运营。
季烨与豆瓣合作,利用微信,把线下的活动引入到茶馆里来,免费提供场地,给他们规定好活动、合作的方法,活动要收钱,收钱怎么分配,甚至还要补贴给发起人钱,就像是用滴滴打车或者Uber的方式在运营茶馆。
在创办惠量小院前,季烨开过茶馆,亏损达200万,2010年底他有幸结识了一位出家师父,并且得到了一个挣钱的不二法门——开个庙,即第一要有本经,第二有个地方,第三来不来人都要念。
即核心价值,想好做什么,线上线下有地方去运行,一直运行,行为价值不断的积累,积累到一定数值的时候才有变现的可能。悟得这三句话后,季烨全身心投入到惠量小院上,认准方向——办活动,每天都要有活动,不管来不来人,每天都要“念经”。
青年茶人计划:分享中国式生活
长期办茶会的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些充满活力的茶青年,热爱生活、乐于分享、崇尚茶生活方式。2014年微信出现后,季烨开始有意识的线上建立社群,大家信息沟通,互相匹配,产生落地活动,茶青年们“在一起喝茶”,而茶会的主题涵盖八卦易经、塔罗牌、投资、亲子、茶艺、读书分享等等。于是基于互联网3.0思维的O2O文化活动社区应运而生,这便是最初的“青年茶人计划”,换言之“线上聚集茶人资源,线下聚焦茶会落地”。借助“青年茶人的计划”群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馆或其他机构都可以成为各种茶人发起活动的承办者。由此,慢慢形成了一个“互联网社区”。承办活动的茶馆被称为“青年茶人之家”,参与者则称之为“青年茶人”。
季烨认为当下语境的“文化”特指“没事干什么的文化”,这个领域复古可以是创新,因为风雅所以附庸,这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
而以青年的名义做事,能降低成本,容错度比较高,社会给予的支持也更高,在过去的两年里北京老舍茶馆利用青年茶人计划的理念和模式,成功转型为“小饮茶会”。2014年世界杯期间,季烨与老舍茶馆布置了32面茶席并代表32支球队,吸引青年来茶馆边喝茶边看球,在季烨看来,不是喝什么,喝得对不对,而是来喝茶了,更有价值的是让不喝茶的人喝茶。
“青年茶人计划是个价值观,是套方法论,其目标只有一个,倡导中国式生活,方法是办茶会,其结果是参与者从中受益。”而多方利益的获得使“青年茶人计划”声势渐长。2014年发起了10100多场活动,2015年一年发起了15000多场。
面对茶会的火和茶行业销售的冷,季烨给出了这样的解读:“茶是社交属性最强的产品,他是任何产业的互补品。基于自身价值需求,例如店面导流、自身表达的渴望等形成的茶会更容易长久留住客户群体。”一饼的普洱茶,需要消耗10桶桶装水,才会喝完产生二次消费,消费频次很低,但是这10桶茶水一定是很多人很多次聚会喝完的,从用户经济的角度这些人的行为具有绝大的商业价值。
喝茶本是最不重要的事
活动期间,季烨和茶人们也会探讨茶是什么?在眼下大兴茶文化的背景下,他们却认为“喝茶本是最不重要的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样样排在最后。但是如果把茶当个“事”,则足以说明前面的都已不是“事”了,剩下的茶就是无事之事,无事便有了一份清闲,这才得了一个“清”字,才会体味出香、甜、苦、淡的闲味。道德经云“以无事取天下”。
喝茶的时间比喝什么茶重要。“我一直对身边问我喝什么茶好的人说,我们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没有时间喝茶,而茶一个清字了然,清香、清甜、清苦、清淡,稍不留意这“清”字便烟消。”季烨说。
并且“不能拿茶当幌子”,具体茶的知识实而又实,可以学习;但喝茶使人们口口相传的意境玄而又玄,不可说不能说,说不得,把茶说的复杂目的只为展现自己的不简单。
为得而舍 不如不舍
2012年3月5日,季烨曾记录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天小院的草木染讲座来了75人,北屋每平米平均三人,再次突破了小院活动人数的极限。小院活动很频繁很多,绝大部分是30元的活动,除开组织成本不挣钱,2月小院现金收入7万多,支出9万多,直接亏算2万。” 来过小院的诸多朋友对我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很关心,或者好奇,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小茶馆来多少人都不可能挣钱,季烨以为“文化就是被消费的,亏得钱便是附庸风雅的消费。”因此他主张把喝茶当做文化享受来消费,而非基于盈利的投资。很多人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做生意就是先赔后赚。季烨说“为得而舍,不如不舍。因为你不舍就是得,有些事不能太功利,放功德箱里100元求菩萨保佑你赚100万,那不如去买彩票。人所作所为皆为一念,一念注定了当下,也选择了未来。”这样的一念,来自于季烨对前因后果的清醒认知,而找到了庙,不停念经的他,在青年茶人计划发起后开始迈入了盈利的正轨。那句“未来2-3年内,中国茶行业肯定会出现一个上百亿的企业,不是我,就是别人。”的判断,似乎也更掷地有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