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机制研究
2016-08-10张汪洋刘苏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 张汪洋 刘苏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机制研究
□ 张汪洋刘苏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是教师队伍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方法因素、教材建设因素。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是优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材建设。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创新机制
1、研究目的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自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总结十三年来体育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虽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长久和谐发展,现阶段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河南省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研究结果
3.1、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第一,体育精品课程在全国精品课程中占的比例较小。截止到2016 年5月15日,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仅有14241个(如表1),全国本科精品课程922011个,高职高专精品课程409611个,高校体育精品课程仅占全国高校精品课程总量的1.29%,可见其在全国精品课程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第二,我国部分高校重视体育精品课程的申报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而轻视课程的应用和管理。本校的体育课程一旦被评为精品课程,大多数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就会停止课程的更新和维护,造成精品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时效性较低,难以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动态需求。第三,体育精品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国家级精品课程对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较高,课程质量和课程后续运行情况较好,省部级以下的精品课程要求相对较低,课程质量和运行情况不高。第四,多数体育精品课程课件内容缺乏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与书本涉及的内容大部分相同,在精品课程中没有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五,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层次失衡。现阶段我国高校没有研究生层次的体育类精品课程。第六,教师对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致使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第七,体育精品课程缺少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价机制。现阶段我国高校对于体育精品课程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评价渠道和主体相对狭窄。第八,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跟风现象较为突出,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设计主要针对精品课程评价的标准进行设定。第九,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常识和基础的理论教学层面,虽然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在的理论研究进程相对处于缓慢的状态,理论研究的滞后最终导致体育精品课程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越过发展的瓶颈期以取得持续发展。
表1 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分布表
3.2、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发展的因素
3.2.1、教师队伍因素
教师是课程的灵魂,教师队伍组建不合理是导致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后备力量不足。体育精品建设的师资配备存在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大部分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是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体育精品课程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这种结构不利于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最终阻碍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长久发展。第二,部分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学术功底较浅,科研能力欠缺。部分教师缺少对体育精品课程的深入了解,不能了解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和体育精品课程发展的前沿知识,缺少全局观,不能从体育精品课程全局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制作。第三,部分体育精品课程团队成员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氛围不高,缺乏彼此之间关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沟通。部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研究较少,不主动向别人虚心请教。第四,部分体育精品课程教师人对于基础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少,造成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讲授知识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导致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第五,部分教师的教育素质有待提高。小部分教师教学能力较低,教学缺少艺术性,教师不能把自身的教学经验、师生情感交流互动、教学能力和知识倾向、精神文化世界和自身独特的素质特点融会到体育精品课程要素之中,不能综合把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应用于实际的体育教学和实践当中,以至于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枯燥无味。另外,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对于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消极对待,对精品课程师资队伍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3.2.2、教学内容因素
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好坏决定体育精品课程质量的高低。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存在课程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但是课程内容的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的设置重复性较大的现象。另外,还存在实际的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性有待提高和缺乏课程内容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编排的现象,以至于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关于体育的知识模块相互分离,学生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时感觉到课程内容的杂乱无序,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第二,缺少体育精品课程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尖端技术。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陈旧,缺乏最新的体育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造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学生对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排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第三,对于体育精品课程学科现阶段的质疑内容较少介绍。课程内容创新性和突破性不足,不能大胆引入具有讨论性和争议性的课程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第四,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主干知识逻辑混乱。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强调精品课程知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注重强调把高校体育所有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传授给学生,于是就出现在了在精品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将体育知识以“豆腐块”的形式划分到体育精品课程的不同章节,造成了体育精品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的混乱。
3.2.3、教学方法与手段因素
先进的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现阶段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教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互动的环节,学生仍然是体育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少用辩证的思维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突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倦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在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灵敏和进行批判型接受知识的思维品质。在教学手段上,部分体育精品课程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实现交互式网络教学。
3.2.4、教材建设因素
体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质量的体育精品课程教材才能支撑起优质的体育精品课程。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体育精品课程纸质教材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的体育教材,而是选用大学体育课程这门教材,在此教材当中仅仅是对体育这一运动项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介绍层次较浅,知识内容介绍的深度不够。另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缺少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的辅助教材。第二,体育精品课程所属团队成员之间没有集体开发教学课件,导致精品课程课件难以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能很好的发挥教材的真实作用。主要表现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环节单一、教材版面难以吸引学生、在书的装帧和设计方面缺少美观和人性化,教材版面低迷。
3.3、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3.3.1、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灵魂,是体育精品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队伍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优化我国体育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的策略如下:第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课程建设后备力量。对于参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团队成员在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性别比例应该合理配置,建立教师配备合理、科学化的教师团队,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积极帮助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逐步形成具有强大后劲的教学团队。第二,加深教师的学术功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与创新的过程,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高校体育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是推进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动力,扎实的体育学术科研能力是教师胜任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和主动抓住高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和机会来提高自己的体育学术科研能力。第三,教师要充分融入到体育精品课程团队的学习。教师团队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要加强团队后期的管理,始终保持团队强大的生命力和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动力。第四,提高体育精品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具有较宽的视野,能够掌握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团队教师要加强自己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积极接受不同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五,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成员应加强自己师德的培养,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富有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的责任心,消除精品课程建设的功利性思想,加强对精品课程后期的维护、更新和提高,切实保证体育精品课程的精品性和优质性。
3.3.2、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体育精品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根源。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第一,优化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课程结构,精选体育精品课程经典内容,突出我国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安排的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性。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甄别、选择和组织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是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重要措施。第二,加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更新。体育运动不断发展,体育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体育精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起风向标的作用,在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保证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把最新的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另外,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中,要合理处理经典内容和现代最新知识的关系,在精选体育经典内容和删节过时内容的同时,要合理大胆的引入一些体育目前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在体育精品课程内容中加入体育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的体育技术、裁判法等新知识。第三,大胆引入体育精品课程争议内容。体育精品课程在体育普通教学课程中起到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体育精品课程内容应该主动的吸收不同学派的观点,只要是重要的体育知识都要积极主动引入到体育精品课程内容中。第四,抓紧体育精品课程内容所包含知识的逻辑主线,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主干知识路线,强调课程内容设置的逻辑性和递进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接受知识。
3.3.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的进行体育精品课程的学习。在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要根据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迅速掌握体育精品课程知识的教学方法。另外可以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尝试引入研究性、探究性和协作性的教学理念。提高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体育精品课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发挥穿凿性的教学思维,积极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交互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主权,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自我主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突出现代教育手段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4、完善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质量的体育精品课程教材才能支撑起优质的体育精品课程。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善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第一,完善纸介质教材。教育部组织各高校有经验和科研能力强的体育教师组成体育精品课程教材编写团队,根据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现状和我国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现状,编写一部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材,并面向所有高校发行,弥补非体育专业学生缺乏专业体育教材的现状。另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要根据本团队的精品课程内容编写体育辅助教材,把最新的体育知识、体育裁判法和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加入其中,以此来保障学生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学习时资料的完整性,提高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进行体育精品课程学习时对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国高校拥有特色的体育专业教材和体育精品课程的辅助教材,主辅教材相结合,保障了体育精品课程吸收了体育当下发展优秀的教育资源。体育主辅教材相互协调,浑然一体,使学生在一个更广阔、更深厚、更立体的知识背景中领会体育精品课程的精髓、开启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对纸介质教材而言,在强调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育精品课程教材编排形式的风格。体育精品课程教材的编排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种类的教学环节、设计图文并茂的教材版面、在体育精品课程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应力求美观和人性化,丰富并活跃版面内容。第二,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体开发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开发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实现优秀教学资源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一体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4.1.2、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是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因素、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因素、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因素、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因素。
4.1.3、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是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我国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4.2、建议
4.2.1、我国高校应该重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体育精品课程内容的创新力度、多层次发展体育精品课程、高校教师加大对体育精品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动态的体育精品课程评价机制、客观对待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加大体育精品课程理论研究、提高体育精品课程质量。
4.2.2、制约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良性发展,我国高校在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应想办法规避制约我国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
4.2.3、我国高校应该重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质量。
[1]孙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3):162-165.
[2]申永胜.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4):119-122.
[3]尤佳.体育院校足球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4]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3(6):53-57.
[5]郭立婷.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07.
[6]杨海波,陆静.精品课程建设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104-105.
[7]王松岩.武汉体育学院省级足球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5(2):587-591.
[8]黄桂香.浅析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外资,2012,23(3):216.
[9]张海波,张军儒,刘菊玲.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6):76-78.
[10]张亚娟.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11]李立雄.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7(8):56-57.
[12]王剑虹.《证据法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1,12(5):138-139.
[13]刘文涛.“世界近代史”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构[J].历史教学,2004,9(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