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评价理论对大学英语六级阅读教学的启示

2016-08-09郑海岩

理论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语篇教学

郑海岩

[摘 要]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占总分的40%,地位之重可见一斑。对一篇文章的正确理解不仅依赖于文中词汇的具体含义,还应关注文章所传递的人际意义,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观点,尤其是其中涉及的隐性评价。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六级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与具体语篇讲解相结合的研究发现,了解隐性评价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态度和立场,提高对语篇的鉴赏力,进而成为有独立思想的学习者。

[关键词]隐性评价;六级阅读;教学;语篇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44 — 02

1引言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检验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毕业生寻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从2013年开始,六级考试中阅读分数比重大幅上升,凸显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当代教学改革工作的必需。在教学过程中,阅读被看作是读者通过视觉符号接受文字信息的冲击,运用他们已掌握的词汇,语法等,经过大脑的解码加工,进而理解语篇意义的过程。(刘世铸 2004)英语阅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现在许多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仍然比较传统,许多教师在讲解阅读时,仍然只关注文章中词汇的具体含义和文章的表层含义,而忽略语篇所蕴含的人际意义,尤其是其中词语和句子结构和内容所传递的隐性评价意义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其未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察觉不到文章和句子所包含的隐性评价,他们对文章和句子的理解就比较片面,这就造成了他们在阅读题型中的大幅度失分,所以在六级考试过程中就得不到较高的成绩。针对这一现状,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研究发现,评价理论运用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的效果显著。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大多探究的是评价理论中的显性评价,对于隐性评价的研究却微乎其微,忽略了文章中隐性评价的作用。

以六级考试的具体阅读篇章的为例,结合隐性评价理论,具体分析隐性评价理论对读者理解文章具体含义以及作者主观态度的作用,希望能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能对外语教师的广大群体有一定启示作用,指导其日后的外语阅读教学工作。

2语篇的显性和隐性评价手段

评价这一术语于1997年首次被马丁使用。评价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框架为依托,关注语篇中词汇的人际意义,是一种阐释性理论。评价理论具体分为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子系统,聚焦于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的表达及其来源。该理论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语篇中显性词汇的评价意义,而其中的隐性评价意义却经常被忽略,重点挖掘六级阅读中的隐性评价意义,探讨语篇的隐性评价意义对六级阅读理解教学有重要作用。

2.1显性评价手段

根据Shaw的定义,显性评价是指通过表示极性的语言单位实现评价意义的手段。(Shaw 2004) 通俗来讲,就是语篇的显性评价是通过其中具有显性意义的词汇实现的。在英语中,绝大多数形容词和副词都具有显性评价作用,例如,beautiful, gorgeous, fantastic等形容词,slowly, unfortunately, probably等副词。这些词语的评价意义从词汇的表层意义中就可以显而易见。除了形容词和副词之外,一少部分的动词也具有显性评价意义,如admire, like, criticize等词汇,但这种词汇的数量仅仅占动词的一小部分。

2.2隐性评价手段

P.R.White认为,隐性评价是就是间接表达正面和负面的价值,也就是“如果忽略即时语境,则组成表达式的所有成分都将失去态度意义”。(White 2006:39)

在语言层面,隐性评价的实现通常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概念意义引发隐性评价。在语篇中,作者经常会选择具有中性意义的词汇描述事物,涉及词汇地概念意义。但有的时候,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的描述的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事物、行为的具体概括,但实际上会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解读其中的隐性评价意义就需要调动作者和读者之间共享的价值观。(张大群 2010:38)第二,“态度标记”可以实现隐性评价。常见的态度标记包括隐喻、对比强调和否定等。表达隐喻、对比和否定的词语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评价意义,但是在语篇中这些词语的隐性评价意义会被激发出来。

在语篇层面,语篇中的一些衔接手段和特殊句式也会传递出隐性评价功能。作者无需调用任何具有评价潜势的词汇,只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和特殊句式,就可以传递肯定或否定含义,表达其真正意图。

3隐性评价理论在六级阅读中的应用

Shaw认为,隐性评价是通过语境和语篇外的额外信息来解读那些没有极性的词汇的评价意义。(Shaw 2004) 隐性评价手段不易察觉,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在头脑中保持隐性评价的意识,这样才能对语篇进行更充分的理解。将隐性评价理论运用于六级阅读教学是一个新视角,隐性评价理论对于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传递作者隐含的主观态度,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六级阅读全真试题中的具体语篇为语料,便于具体分析六级阅读中隐性评价的表达及作用。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只选用具体具有评价意义的段落进行分析。

3.1解读主题思想

具有评价意义的语言成分可以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成分包括具有评价意义的词汇、短语。段落和句子等。(胡壮麟 2009) 在六级阅读中,在回答问题前,需要整体把握语篇或者段落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和感情基调是回答具体问题的关键。要想理解所读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它的主题。而文章是由具体段落组成的,对具体段落的大意的把握,能够有助于把握全文的重心。

2013年六月进行的六级考试中,在第三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题目说: We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____.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文章中的第一段所传递的中心思想。文章第一段如下:”Usually when we walk through the forest we hear a soft sound from all the moist leaves and organic debris on the forest floor,” says ecologist Daniel Nepstad. “Now we increasingly get rustle and crunch. Thats the sound of a dying forest. 在这个段落中,并没有任何说明树木不健康的显性评价词汇出现,作者只是在传递树木发生变化的事实,其中的”soft”,:moist”,”rustle”这几个词具有中性概念意义,但通过树叶从原来的“潮湿”,“轻柔”到现在的“沙沙作响”的对比强调可以激发读者对树叶不健康状况的负面评价,而这些评价有赖于读者对与作者共享的价值观的解读。所以面对这道题的答案时,如果知道隐性评价的手段,就可以轻而易取地选出the sound of a forest signifies its health condition”这一选项。

由此可见,段落的主题思想和隐性评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同学明确隐性评价的特点,让学生将各种隐性评价手段了然于心,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调用各种手段对篇章进行理解。隐性评价手段对提炼语篇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推断作者态度

在六级考试试题中,推断题的比重较大,其中有一大部分涉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推测。常见问题如: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者的观点并不会明确表达,作者往往通过对隐性评价手段的使用,间接传递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013年十二月进行的六级考试中,在最后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题目说: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space programs? 回顾原文,可以定位到这样几句话:

(1) In 1961, when President Kennedy declared that

America would send a man to the moon by the decades end, those words, too, had a dreamlike quality.(1961年,当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将在60年代末以前把人送达月球时,那些话语像是在做美梦一般。)

(2) They will serve as modern Magellans, mapping out the solar system for whatever explorers follow, whether man or machine.(他们就像现代的麦哲伦一样,对整个太阳系进行测绘,以供任何类型的探索者们参考使用。)

(3) But human ingenuity struggles on.(但是,人类的创造已然在艰难中前行。)

在第一句话中,没有出现任何表达作者态度的显性词汇,但“美梦”这一隐喻促成了作者的间接态度表达,使读者推断出作者把登月这件事看做一项壮举,实现它人们便实现了梦想。

同样的,在第二个例子中,作者把航天学家比作伟大的探险家麦哲伦,通过这个隐喻,读者能够清晰地解读出作者对航天学家所持的积极态度。

第三句话用在篇章中第三段的开头。作者首先叙述了登天的种种困难,然后笔锋一转,表达了人类不惧困难的精神。这里句首的but除了具有衔接功能外,还通过反预期传递了作者对登月的支持态度,因此应该视为一种隐性评价手段。

显而易见,以上三例都未涉及任何显性词汇,前两个例子通过态度标记---隐喻表达了作者的肯定态度,第三个例子通过语篇衔接手段but的传递出作者的积极评价。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轻而易取地选出”supportive(支持)”这一答案。

所以,如果在六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不断渗透隐性评价的使用手段,那学生在回答这类推断问题时,就会容易很多。

3.3 提高鉴赏能力

将隐性评价用于阅读分析为现代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摒弃了以往分析单一词汇和篇章表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了解隐含在语篇中评价意义和主题思想。将隐性评价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认识到,篇章是作者通过话语表达意图的场所。(廖传风 2008)

评价性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评价性阅读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篇章传递的表层意义,而是能通过其中的隐性评价意义判断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当代教学理念的中心就是学生,将隐性评价用于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就能自己对语篇进行深入理解,这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批判阅读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总之,在六级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入隐性评价教学能够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对他们应对六级考试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语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新突破。各种隐性评价手段对于分析六级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表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用各种隐性评价资源,这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更准确地把握篇章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阅读语篇的整体鉴赏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刘世铸, 韩金龙. 新闻话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 2004,(4).

〔2〕Shaw, P. How so we recognize implicit evaluation in

academic book reviews?〔A〕 In: Gabriellla Del Lungo Camiciotti and Elena Tognini Bonelli (eds). Academic Discourse: Linguistic Insights into Evaluation〔C〕. Bern: Peter Lang, 2004.

〔3〕White, P. R. Evaluative Semantics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in Journalistic Discourse: A New Frame Work for Analysis〔A〕.In I. Lassen, J. Strunck & T. Vestergaard( eds.). 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 Ten Critical Studie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

〔4〕张大群.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评价及其识别〔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3):38.

〔5〕廖传风. 评价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 2008,(04) : 47-50 .

〔6〕胡壮麟.v语篇的评价研究〔J〕.外语教学, 2009 (1):1-6.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语篇教学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高中英语语篇阅读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考英语语篇及作文专项训练(四)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