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失哀伤辅导的个案工作模式探讨

2016-08-09李妍

理论观察 2016年7期

李妍

[摘 要]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则是协助丧失者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从而增进其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及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三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来介入丧失哀伤辅导,并提出了哀伤个案辅导的一般操作程序及方法。

[关键词]丧失;哀伤辅导;个案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92 — 02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按每个逝者约有10个左右亲属计算,我国每一年约出现800多万个丧亲家庭和约9000万哀伤遗属。丧失是人生命中难以避免的部分,主要分为成长性丧失、创造性丧失及预期性丧失三类,其中由于生命中一些不可预测和突发性的事件如天灾人祸、战争、矿难、工业及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创伤性丧失所带来的压力和伤痛最大。

2008年5月中国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2014年3月马来西亚MH370航班失事,机上所有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2014年4月,载有476人的韩国“岁月”号客轮在韩国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海域意外进水并沉没,造成包括4名中国乘客在内的295人遇难;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2015年2月4日,台湾复兴航空一架从台北飞往金门的ATR-72客机撞高架桥后坠河,机上共有58人,其中31人为大陆游客;2015年8月12日深夜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爆炸,遇难者总人数达到165人……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给幸存者和亲属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为了让逝者安乐,生者幸福,必须对那些受到亲人死亡事件打击的遗属们进行哀伤抚慰,帮助他们早日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哀伤辅导,就是协助人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香港学者陈维梁将哀伤定义为: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与哀悼的反应。因此,哀伤及其过程不是疾病、不是心理出现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逐渐恢复功能的过程。要帮助丧失哀伤者走上恢复之路,正是秉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及具有专业的理论和技巧的社会工作者的优势所在,本文旨在探讨运用个案工作模式来介入丧失哀伤辅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也一度被认为是理论内容最丰富、理论涵盖最广的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直接治疗是指直接对案主进行辅导和治疗,间接治疗则指的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在社会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往往是这两者的综合运用。

1.1直接治疗

1.1.1支持

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其它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中,其核心是通过个案工作者的接纳、真诚和同感等削减案主的焦虑和不安。社工需要在了解事件的整体情况、刺激程度以及丧亲者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对周围环境反应的前提下,以温暖、真诚的态度与之接触,可以为他提供一杯热水或一张纸巾,少说话,多倾听,尽量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理解和支持。

此外,持续性支持也很重要。丧亲者在某些日子特别需要关怀与支持,比如丧礼过后,节日、假期、结婚周年、生者或逝者的生日、忌日等。社工需要敏锐体察到生者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去度过这些艰难的时刻(特别是丧亲后的第一年),并在预估有潜在需要和危机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支持与介入。

1.1.2探索-描述-宣泄

所谓探索-描述-宣泄是指工作者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来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提供情感宣泄,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首先,社工要引导丧亲者面对丧亲事实,与丧亲者围绕死者去世事件,开放式讨论死者在什么情况下离世,具体情况如何,打算如何处理死者遗物,如何安排葬礼等,这些有助于丧亲者接受亲人的离世事实。其次,社工要鼓励丧亲者用语言表达其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如果能够清晰具体地表达情绪感受,则有助于顺利渡过哀伤期。需要注意的是,社工需要鼓励丧亲者表达感受,不要一味告诉对方“要坚强”,“我了解你的感受”之类,这样会给丧亲者带来压力,从而阻碍他的感受表达,正确的做法是要给丧亲者创造适度宣泄的机会,一起聊天、表达、痛哭、沉默和回忆。

1.2间接治疗

有些案主出于各种原因可能无法或不愿意直接接受社工的治疗,这时就需要间接治疗。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主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来促成案主自身的改变。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来看,哀伤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家庭或朋友关系网络中重要部分的丧失。因此,要完善丧亲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它是帮助丧亲者从哀伤中恢复的最重要及最有效的方面。首先,社工协助丧亲者根据与之的亲近程度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图,按照关系由近及远写出姓名,并尽可能具体注明其能提供的是情感、金钱、信息还是权利支持等;然后请他们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支持,例如陪伴,安慰,交流等,消除丧亲者的孤独感;还可以帮助料理后事,处理遗物,照顾孩子,提醒饮食作息等等,也是一种支持方式。

2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也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无论在对人性的理论假设方面还是在实际的个案辅导工作中,都与以往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不同,它不注重个案工作者的具体辅导技巧,而以创造和谐、接纳和真诚的专业关系为中心。人本治疗模式比较注重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合作关系,希望凭借融洽、接纳和轻松的辅导环境帮助求助者成长。要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所谓同感,是指社工能够深刻体会案主的感受,也能够敏锐、正确地了解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最重要的同感技巧就是积极聆听,社工要面向丧亲者,以开放的身体姿态和适度的眼神接触,在倾听丧亲者表述的同时不要草率回应,应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回应也要简短,避免长篇大论,也应避免完全不作回应或持久的缄默,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能加以评价或给予建议,否则不利于洞悉语言表述背后的真实内容。另外,社工在表达同感时,要能分担丧亲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至使丧亲者滋生绝望或过份依赖。

此外,哀伤是一段个人成长与治疗的历程,每个人走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间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所以,从人本治疗模式来看,社工的介入须以当事人独特的需要为中心。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它除了较有影响的ABC理论外,还有一套系统相对完备的独特个案技术,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支持。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在当代个案工作中具有较为广泛、重要的影响。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核心是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activation events),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beliefs),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s)。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只有通过求助者的认识和评价引发事件才能影响求助者。因此,有效的帮助就是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辨别,帮助求助者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消除其情绪和行为困扰,重新建立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

沃登(William Worden)提出了丧失者的四种哀伤表现方式,分别是情感、认知、行为、生理。社工要鼓励丧亲者表达各种被抑制的感受,以便了解其未意识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比如内疚、自责、悔恨、羞愧等,案主通常借助于这些感受回避、曲解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把内心的冲突排斥在意识之外。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来介入丧失哀伤辅导,首先就要让丧亲者理解其情绪和行为的困扰不是由丧亲事件导致的,而是由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产生的;其次,社工需要以指导、教育和咨询的身份来鼓励丧亲者探讨其非理性信念,在双方建立了信任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指出其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和不切实际之处,并鼓励他摒弃这些非理性信念,采取积极行动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最后,社工就需要帮助丧亲者找出正确的、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重新适应环境和自我世界,树立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识和生活观对丧亲者走出哀伤至关重要。

4丧失哀伤个案辅导的操作程序

4.1评估

所谓个案评估就是搜集各种信息、分析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它包括观察、量表评估、访谈或调查、个案研讨会等。

有目的的观察是对案主进行评估的首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收集第一手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充分体会、初步分析,做到了解案主。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事先要明确观察重点内容,对于丧亲者,社工应该观察的内容是案主的个人卫生、健康状况以及表达方式等。社工在评估过程中通常会把访谈与观察一起使用,案主的姓名、年龄、与死者的关系、死亡时间与原因,其医疗病史、心理状况、家庭基本情况及社交历史等信息的收集主要通过访谈来实现。因此,设计好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选择好访谈时机都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个案评估方法就是量表评估。目前比较常用的量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理教育评估手册,分为儿童版、青少年及成人版等,另一类是特殊情绪与行为评估,它具有诊断意义,用在丧失哀伤辅导的评估中主要看丧亲者是否有自杀倾向以及压力来源等。另外,使用量表时应该特别注意:一是要根据目的选用工具,二是要审慎地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否则会影响下一步的诊断。

4.2介入

做完评估的几项工作后,只是完成了初步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还需要通过对案主的具体问题和相关个人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其心理或行为问题的特征、性质和原因等。准确、科学的诊断是有效介入的前提,首先,运用DSM—IV,lCD—10进行病态模式诊断,应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及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进行个案辅导,并充分调动医院、机构、社工和临床心理医生等资源,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结束时要妥善处理离别情绪,进行效果评估。另外,社工需了解自己在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当遇上出现病态或复杂哀伤而自己不适宜继续处理时,便需寻求督导及作出适当的转介。

反思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面对哀伤时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方式,以及对将来生活的影响都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提出相应的辅导技巧。比如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辅导,不能生硬地套用成人的方式,而要依据其认知、人格、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确立工作者的辅导角色。此外,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哀伤时情感的宣泄、情绪、自尊、行为以及化解哀伤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辅导技巧,总结出具体的实务操作方法。

〔参 考 文 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维梁,钟秀筠.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刘洋,李珊.浅析丧失与哀伤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2009,(06).

〔4〕刘建鸿,李晓文.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7,(03).

〔5〕沈 菊,王小丽.丧失与哀伤辅导个案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