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路径选择

2016-08-09刘姗姗

理论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常态法治领导

刘姗姗

[摘 要]地方领导干部执政为民存在若干障碍。主要表现在:利益整合能力不强,人治色彩依然存在,网络引导重视不够,政绩冲动较为严重。在新常态下,必须探求地方领导干部坚持和落实执政为民的新路径,主要包括: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注重地方治理创新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方面。

[关键词]地方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68 — 02

“新常态”就是指由固有的习惯性或常态性的状态,过渡到新的、更高层次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的过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主要包括:以供给侧改革为代表的经济新常态,以从严治党为标志的政治新常态,以推动治理现代化为动力的治理新常态。同时,也涵盖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适应新常态,核心是保障民生,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和落实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破解执政困境,是领导干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环节。

一、领导干部的执政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暴露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在社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能力缺失”和“利益失衡”的问题,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障碍。

(一)利益整合能力不强,突发事件处置不力

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2〕136。社会利益整合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集中体现了部分领导干部利益整合能力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背离了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

一是利益分配显失公平。部分地方在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存在公权力私用的现象,加剧社会分配不公,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合理的利益诉求没有顺畅的表达,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群众经常反映的焦点问题,推搪敷衍,欺下瞒上,不积极解决,使得一些本应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越积越深。三是处理矛盾方式不当。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还有浓厚的“当官做老爷”心态,无视群众安危冷暖,漠视群众正当要求,轻视群众社会地位,鄙视群众文化素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沿用“阶级斗争”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甚至用专政手段对待群众,导致一些简单的社会纠纷扩大成为群体性事件。

(二)人治色彩依然存在,法治思维有待提升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3〕332基于历史发展惯性,长期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残余仍然发挥着消极的影响,体现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作风。尽管这些年来中国依法治国取得长足进步,但某些官员头脑中仍存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部门官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依然存在,政治上任人唯亲,经济上人情消费,社会上后门和靠山以及日常请客送礼等现象无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网络引导重视不够,网络执政能力不强

互联网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领导干部如果不深入接触网络,及时了解网络民意,将会使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媒体的积极作用,不了解网络媒体的基本知识,不利用网络媒体的多重功能,难以快速选取相关信息,难以正确引领舆论导向,难以及时回应网络问政,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内在要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导向缺乏政治敏锐性,处理网络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回应,漠视网络舆论导向,对待网站信息简单地删、封、堵,导致群众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最终背离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四)政绩冲动较为严重,社会管理受到漠视

社会管理强调工作长期性、基础性和隐效性,正因如此,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政绩冲动和焦虑症使得社会管理工作受到漠视,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谋求自身的政治利益最大化,倾向选择“短、平、快”项目,对长远的看不到近期效果社会管理工作暂缓执行或变通执行。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现实可能,到处铺摊子、上项目,使财力不堪重负。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忽视民生,在地方财政预算上大量缩减民生项目,片面追求经济项目。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不惜破坏环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造成生态失衡,灾害频繁。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甚至在面临自然灾难、重大安全事故时,为了确保自身政治利益不受影响,而不顾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规避相关法律、法规,瞒报谎报。

二、地方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路径选择

执政为民,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各级地方领导干部在服务、保障和推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完善社会管理立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又专门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次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一方面,提升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意识。从“人治”走向法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主政的部门、行政区域能否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的立法。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就将法治保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用法律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除了已有的社会保险法外,还要加强住房保障法等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立法。

(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制约公权私用行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3〕333依靠体制创新抑制腐败现象,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权力监督制度建设,为执政为民提供制度保障。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而且他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4〕154。完善权力监督制度是实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关键。一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实现监督机构独立,“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将监督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真正转变为垂直领导体制;三是强化人大监督,“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制度上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仅在形式上有职而且在实质上有权;四是接受社会监督,“国之命在人心,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注重社会治理创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着力推进重点工作创新。逐步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协调和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其次,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注重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同时,要按照社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组建各层次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社会管理建立在广泛群众基础之上,并把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最后,推进管理方法创新。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将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研究,既要坚持“点”的突破,还要实现“面”的推进;要坚持传统做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又要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要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注意发现、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注意把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

(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直面网络问政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关键在于地方领导干部是否能够直面网络问政,以开放和民主的心态,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民意,“走向善政之路”。笔者认为,为更好的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适应网络问政,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加强网络立法工作。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舆论负功能的有效保障。领导干部应主动运用现代法治社会的通则规范网络,自觉依法接受网络对自身的监督。笔者建议应该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相结合的网络立法体系。二是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主流网站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流网站应该改变“官样文章”,真正做到以群众为中心,领导干部要更多地通过柔性手段来管理媒体,遵循媒体规律。三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要主动设置网络议题,研究网民心理特征,发出正面声音,做到因势利导。四是做出积极有效回应。网络问政是领导干部与公众的互动过程,要建立网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促使地方领导干部对社会关注的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妄语”、“乱语”。五是健全网络舆情处理机制。领导干部要随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掌握网民意愿诉求。对于可能出现苗头的网络焦点问题,要做好预警防范,从根源上减少舆情危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评论员.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1/2016/0113/c1003-28047578.html.

〔2〕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常态法治领导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市领导会见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称职”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