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视域下毛泽东对党组织凝聚力的培养与提升
2016-08-09柳青
柳青
[摘 要]毛泽东对党组织凝聚力培养和提升的方法对于新时期党组织提升凝聚力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毛泽东富于管理意识的党建思想对于现今社会任何组织凝聚力的提升都具有借鉴意义。从管理学的角度,本文认为毛泽东对党组织凝聚力培养与提升有一个基本框架,具体由以下六方面组成:共同的价值观、愿景和目标;领导者的魅力;统一的组织标准;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组织成员的领导;外部环境威胁。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组织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28 — 0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行力超强的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靠的是超高的组织凝聚力。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对组织凝聚力的概括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组织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1〕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是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其内部的聚合力以及对中国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吸引力。从凝聚力概念出发结合毛泽东的党建思想,我们便可以概括出毛泽东对党组织凝聚力的提升与培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一、培养共同的价值观,设置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培养共同的价值观以增强统一性。共同的价值观可以降低认知方面的冲突,行动上也就容易产生一致性倾向,从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越是优秀的人才,越看重志同道合,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发展的同志式的关系。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对革命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人民服务”、“人定胜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这些价值观对统一全党的价值观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设置共同的愿景以凝聚人心。愿景既是宏伟的又是激动人心的,当组织陷入困境,共同的愿景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大量残害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危险。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重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伟大的愿景即“实现共产主义”,党员们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迎着狂风恶浪坚持战斗。正如毛泽东在十多年后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2〕设立阶段性的目标以增强激励性。毛泽东非常善于设立目标,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性的、阶段性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规定了党的最低、最高纲领,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抗战时期相应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标,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目标。党员在激励的作用下增加了凝聚力,完成了中国革命阶段中的的每一个目标。
二、领导者的魅力
领导层内的凝聚是组织凝聚力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内凝聚了一大批舍生忘死、一心投身革命事业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革命家,他们在革命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党组织高层形成了超高的凝聚力。高凝聚力带来的熟识和归属感能够促进彼此互动,增加信任感,形成开放、合作的氛围,从而减少由认知性冲突而导致的情感冲突。遵义会议后党的高层凝聚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不再出现人身攻击性质的反对“罗明路线”。只有在这种氛围中领导层才能进一步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合力前行。
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组织凝聚力的关键。毛泽东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把党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是整个党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有胆有识,早在学校时期就曾带领学生军逼降进犯长沙的三千溃军;在革命陷入低谷时期果敢自信地把革命队伍带上了井冈山,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外,毛泽东还是自信的,在革命初期就写出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在革命低潮时,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强大的敌人,毛泽东又发出“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毛泽东对待人生的逆境,仍能不屈不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毅力。就如记者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的评价:“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有这样一位具有极大人格魅力的领导,组织成员必然愿意凝聚在其周围。
三、确定统一的组织标准
制定组织标准增强组织凝聚力。从情感角度讲,经过相同高标准严格筛选的人走到一起,他们有一种共同经历的亲切感,更容易相互认同、彼此欣赏,因此组织管理者都会提高组织进入门槛,以期提高组织凝聚力。毛泽东对入党标准有严格的规定,在党员发展上,必须严格入党手续和入党条件,提高党员质量,对不符合条件的党员坚决清除,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此外,中国共产党通过党旗、党徽来统一党组织的视觉识别标准,这有利于提高成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达到增加组织凝聚力、鼓舞士气的目的。
规范组织内外部行为标准。组织内部行为标准统一,既是组织凝聚力的表现,也是促使凝聚力提高的原因。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将支部建在连上,并给红军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民主集中制,活跃了党员的生活,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规范组织对外行为标准,可以提升党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党员的自豪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自觉担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因而取得了人民的信仰和拥护。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是光荣的,他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党自身的良好形象凝聚起了整个中华民族。
四、党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增进接触和沟通以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联系。社会理论学家给我们的启发是组织要增加凝聚力,必须使成员之间广泛接触,进行沟通,增加友谊。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可以化解抱怨。长征时期党的革命家们虽然思想上存在着分歧但是经过艰难的革命战争洗礼,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彼此交流意见,促成了中国革命思想的统一。毛泽东在沟通方面给党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不仅通过撰写文章、电文,发表演讲等同党员、外界群众等进行正式沟通,也通过谈话、走访、诗词等进行非正式的沟通,既增加了党员的凝聚力,又引导了舆论,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民心。
管理组织冲突以化解成员矛盾。冲突可能是由于沟通不畅、价值观、认知上的差异等引起。毛泽东很善于管理组织冲突。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毛泽东长征途中争取说服犯“左”倾错误的同志,遵义会议只讨论军事路线的错误,而没有讨论政治路线,在当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团结同志。在延安时期,陈毅受饶漱石排挤,写信向毛泽东诉苦,毛泽东在给陈毅的回信中写到:“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3〕毛泽东鼓励党员相互忍让,懂得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全党在任何时候都有超强的凝聚力。
五、对组织成员的领导
明确成员责任。忠诚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善于管理的领导者在任何时期都会明确组织成员的责任,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善于管理的领导者。土地革命时期,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下具体规定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即“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4〕抗日战争时期,在统一战线的目标下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党。”〔5〕毛泽东以明确责任鼓励党员们提起自己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因而全党团结地像钢铁一样。满足成员需要。作为组织管理者要懂得给予组织成员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组织成员感到自身价值被认可会对组织更加忠心,而忠心产生凝聚力。毛泽东领导下的党员也都是志同道合之人,追求平等、民主、博爱,追求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组织中给予的精神奖励远远多于物质奖励,可却比给予更多物质奖励、追求物质奖励的国民党更加聚拢人心。在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中,闪烁着现代管理中人本主义的光辉,他实行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关心干部、善于识别干部、使用干部并加以爱护。在革命时期,毛泽东还十分注意保护干部,“凡有被国民党捕杀危险的公开或半公开了的干部,应转移地区隐蔽起来,或调至军队中工作。”〔6〕毛泽东这样对待干部,让党员们觉得党组织就是他们的家,自然会有很大的向心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的凝聚力还有一个外部的负性力量影响,根据马斯洛的安全需要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群体命运的相互依赖理论得出,危机意识可以使使组织产生强大的凝聚力。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合作抗日。共产党人以其神圣的使命感凝聚在一起,并且将全国的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毛泽东所说:“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7〕马克思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变威胁为机遇是一个领导者该有的风范与能力,八年抗战锻炼了党和人民,解放战争只用三年便将国民党几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打败,解放了全中国。
毛泽东历来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的管理思想把人当作管理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又把人的精神因素当作人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从宏观上抓住了管理的“大本大源”,因此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具有如此高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执行力。西方企业管理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演变向毛泽东管理思想趋近这一事实说明毛泽东管理思想是适用于当代企业管理的真理。〔8〕当今中国的党员队伍已经达到八千多万,党员内部的涣散问题、腐败问题、派别问题,以及面临新的国际机遇与挑战时党的角色转变与应对,都需要精准而有效的管理,对毛泽东关于党组织凝聚力的培养与提升方法的历史性继承显得很有必要。
〔参 考 文 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7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57.
〔2〕〔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6,1032.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7.
〔4〕〔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151.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57.
〔8〕唐竹.毛泽东管理思想与西方企业人本管理之比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01).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