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及减排

2016-08-09葛春晓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梁 军,葛春晓

(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曲阜 276826)



能源经济研究

山东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及减排

梁军,葛春晓

(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曲阜 276826)

[摘要]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生产中排放的污染物并未随产品出口而出口或消失,而是滞留于国内并内化为长期环境成本。长期粗放型发展方式下的产出驱动模式、产品出口结构、对外贸易规模等因素是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过高“国内高污染足迹”排放的主因。要切实减少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污环保的可持续外贸模式,采取技术减排、结构减排和替代减排等的综合减排路径。

[关键词]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污染减排

作为我国经济与外贸大省,山东省2014年的GDP与出口额分别达到59 427亿元和1 447.5亿美元,与此同时,山东省也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极为严重的省份,2014年的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达到514 423万吨、159万吨和19 199万吨。污染排放的日趋严重与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关系紧密。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研究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及其减排意义重大。

一、相关文献综述

William Rees最早提出“生态足迹”概念,用来衡量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需的生产性土地面积[1]。Muradian等提出产品出口国内污染问题,即一国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未随产品出口消失,而是留在生产国国内的现象[2]。从本质上说,产品出口国内污染是一种内涵在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污染跨境转移,出口产品意味着污染移入,进口产品则会把污染移到国外。Lee 、Roland-Host研究表明,印尼出口日本产品的污染密度是从日本进口产品的6倍;Antweiler研究发现,高度工业化国家出口产品的污染密度高于其进口产品[3];Muradian等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产品贸易中并不存在固定的污染跨境转移模式[2]。

国内对污染足迹的研究相对较晚。陈敏、章锦河等分别研究了中国生态足迹的变动趋势和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进展[4,5]。马涛、陈家宽借鉴“生态足迹”概念,将Muradian等人提出的产品出口国内污染称之为“污染足迹”[6];闵庆文等在分析“污染足迹”与“生态足迹”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污染足迹”研究的基本模型[7]。李慕菡、周静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出口规模扩大和出口结构变化导致了我国污染流入的增加[8,9];马涛、高吉喜等的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污染的加剧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密切相关[10];傅京燕和张珊珊定量分析了中美贸易的双边污染足迹转移[11],张梅、刘剑锋等分别研究了广东省和浙江省制造业产品贸易的“污染足迹”[12,13],研究结果虽然表明我国产品进口在向国外转移污染的同时,出口规模的扩大也在国内留下了大量“污染足迹”。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将构建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的核算指标,估算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数额,论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的内在关联,分析减少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的多重路径与相关对策。

二、“国内污染足迹”核算

1.核算的指标与方法

对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核算使用的指标主要有总“国内污染足迹”(Total domestic pollution footprint,简称TPF)和部门“国内污染足迹”(Sector domestic pollution footprint,简称SPF),前者是后者的加总,由此得到公式

(1)

为核算出部门“国内污染足迹”,我们引入排污系数(Pollution discharging coefficient,简称PDC)这一指标。排污系数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某一部门创造单位产值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单位产值我们采用万元产值。假设某一部门一年的污染排放总量为Qi,同年该部门的总产值为Vi,则该部门的排污系数为

PDCi=Vi/Qi.

(2)

假定所有部门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是供应国内还是出口国外,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性质和程度并没有本质差别。利用部门的排污系数指标,即可得到出口产品的部门“国内污染足迹”。 如果部门i的出口值用EVi表示,则部门i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为

SPFi=PDCi×VEi.

(3)

得到了部门“国内污染足迹”,根据公式(1),加总就可以得到总“国内污染足迹”TPF。

2.部门排污系数核算

为核算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不同部门的具体排污系数,我们结合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和协调编码制度分类(HS),根据研究需要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将山东省制造业划分为以下29个部门(括号内数字为部门编号):农副产品加工业(1)、食品制造业(2)、饮料制造业(3)、烟草制造业(4)、纺织业(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8)、家具制造业(9)、造纸及纸制品业(1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医药制造业(15)、化学纤维制造业(16)、橡胶制品业(17)、塑料制品业(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金属制品业(22)、通用设备制造业(23)、专用设备制造业(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8)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9)。对于污染物,我们主要考察“工业三废” 即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使用山东省不同制造业部门的产值和污染排放量,利用公式(2),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1》中相关数据,核算出2010年山东省29个制造业部门固体废物、废气和废水等的排污系数见表1。

表中显示,2010年山东省“工业三废”单位产值排污量排名靠前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化学、化工、造纸、纺织及金属冶炼等传统制造业和重化产业,低排污系数部门主要集中于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3.“国内污染足迹”核算

在核算出制造业部门排污系数基础上,使用各部门出口贸易数据,利用公式(3),核算出山东省29个制造业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见表2。

表2显示,2010年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排放量排名靠前的部门仍然主要集中于化学、化工、造纸、纺织及金属冶炼等传统制造业和重化产业,排名靠后的部门部门主要集中于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仪器仪表及文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部门“国内污染足迹”,根据公式(1),核算得到2010年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总“国内污染足迹”为:固体废物239.45万吨,废气1 062.05亿标立方米,废水13 438.61万吨。

4.“国内污染足迹”的变动趋势

重复利用公式(2)和相关数据统计,可以核算出不同年度山东省29个制造业部门的排污系数。为节省篇幅,表3仅给出了2004年、2007年和2010年29个部门的工业废水的排污系数。

表1 2010年山东省29个制造业部门工业固体废物、废气和废水的排污系数

表2 2010年山东省制造业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

比较不同年份山东省制造业部门的排污系数可以看出,总体来说,29个制造业多数部门的排污系数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从深层次上来说,是近些年山东省大力推行节能减耗的结果,但同时也要看到,多数部门的排污系数的绝对值仍然很高,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少数部门的排污系数甚至不降反升。

表3 2004年、2007年、2010年山东省29个制造业部门工业废水的排污系数(吨/万元)

利用公式(3),可以进一步核算出不同年份的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部门“国内污染足迹”与总“国内污染足迹”。为节省片幅,表4仅给出了2004年、2007年和2010年29个制造业部门出口产品“工业三废”的总“国内污染足迹”。

表4 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 “国内污染足迹” 的变动

比较来看,在多数部门排污系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污染足迹”增加的部门却占了多数。与2004年比较,2010年山东省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门“国内污染足迹”上升明显,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下降幅度明显;从总“国内污染足迹”看,固体废物增加了34.9万吨,废气增加了195.43亿标立方米,废水增加了5 630.55万吨。

三、“国内污染足迹”的影响因素

从根本上说,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高“国内污染足迹”的产生根源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发展方式下的产出驱动模式、产品出口结构、对外贸易规模等因素是出口产品高“国内污染足迹”的具体影响因素。

1. 产出驱动模式与“国内污染足迹”

大量经济增长核算文献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非技术进步[14]。重资源和资本投入而轻科学技术的产出驱动模式是造成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过高“国内污染足迹”的重要因素。

统计显示,山东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41.87亿元提高为2014年的42 495.55亿元,年均增长21.2%,其中工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则由2000年的1 176.7亿元提高为2014年的21 287.7亿元,年均增长22.98%。与高投资相伴随的,是山东省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统计显示,就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来说,相比2000年的12 513.21万吨标准煤,2013年达到了40 837.34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53%;就终端能源消费量来说,相比2000年的8 178.05万吨标准煤,2013年达到了29 616.8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高达10.41%。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山东省主要以原煤和原油为主,前者2014年的比重为80.75%,后者为14.89%,两者合计占95.64%。

在幼龄果树的行间空地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可以增加果园收入,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果园间作还能对土壤起到覆盖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贵州常见的间作物有玉米、红薯,这是不合理的。此外,白菜、萝卜、麦类等也不适宜间作,因为这些间作物吸肥能力强,会使果园地力严重下降。豆类作物植株矮小,根系具有固氮作用,与果树不争肥,既增加经济效益又增加土壤肥力。

从污染物排放的产业构成来看,工业制造业部门是主要的排放源。工业制造业部门之所以成为主要排放源,与制造业部门生产过程中大量燃烧了煤、油等化石燃料关系紧密。化石燃料的燃烧在水泥、石灰、钢铁等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不可避免会排放大量污染物,高投资、高耗能的产出驱动发展模式必然造成山东省制造业部门的高污染排放,并由此导致出口产品过高“国内污染足迹”这一结果。

2. 产品出口结构与“国内污染足迹”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低端化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典型特征,低附加值、高污染排放的产业和产品出口结构也是造成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过高“国内污染足迹”的因素之一。

统计显示,2014年山东省工业制造业产品出口1 281.5亿美元,占全部产品出口的88.6%。在工业制造业内部,山东省又以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业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以2010年为例,出口值前10位的行业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部门排污系数相对较高。例如,年度出口值排在前列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固体废物排污系数排在29个部门的第6位、废气排污系数排在第7位、废水排污系数排在第8位;橡胶制品业的固体废物排污系数排在第10位、废气排污系数排在第10位、废水排污系数排在第12位;纺织业的固体废物排污系数排在第14位、废气排污系数排在第9位、废气排污系数排在第7位。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业部门占据主导出口部门的产业和产品出口结构必然导致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过高 “国内污染足迹”。

3. 对外贸易规模与“国内污染足迹”

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另一大显著特征是数量追求型外贸发展模式,山东省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过快扩张必然导致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的相应扩大。

统计显示,2000~2014年山东省工业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18.3%。出口规模特别是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地方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长期以来,出口创汇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追求出口数量的增长成为地方政府的一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政府不惜采取各种措施,展开了一场出口创汇的“锦标赛”。自1985年以来,山东省保持了贸易顺差的态势,且顺差额一直上升。在部门出口产品排污系数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大,必然造成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高“国内污染足迹”的产生,以及对外贸易中污染足迹的实际净流入。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TPF=f(X1,X2,X3).

(4)

其中,TFP度量的是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X1度量驱动模式,可以用资源能源投入与产值的比重标识,X2度量产品出口结构,可以用低附加值、高污染产业的出口比重标识,X3度量对外贸易规模,用出口总产值标识。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产品出口结构和出口规模一定,则各部门生产中资源能源投入与产值之比越高,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越大。各部门生产中资源能源投入与产值之比和出口规模一定,则低附加值、高污染部门出口比重越高,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越大。各部门资源能源投入与产值之比和产品出口结构一定,则出口规模越大,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越大。

四、“国内污染足迹” 的减排路径

要减少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排放,可以采取技术减排、结构减排和替代减排等多重路径。

1. 技术减排

技术减排是指创新和采用新技术,通过节能减耗来降低产品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往山东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特别是能源资源的大规模投入来实现,重要素投入而轻技术创新的产出驱动模式是造成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过高“国内污染足迹”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山东省各大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排污系数普遍较高。排污系数普遍较高意味着,产出的规模越大,污染排放越多,与之相应的是,产品出口规模越大,出口产品排放的国内污染越多。因此减少“国内污染足迹”的首要路径,是降低各产业部门特别是出口部门的排污系数,减少单位GDP产值的污染排放量。

鉴于制造业部门生产中的污染排放与大量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的相关性,技术创新应考虑节能减耗新技术的优先研发与应用。可喜的是,近些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010~2014年环比分别下降4.39%、3.77%、4.55%、4.48%和5%,单位GDP能耗的大幅下降有利于减少制造业产品的总体污染排放与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排放。

2. 结构减排

结构减排是指调整产业和产品出口结构,通过结构优化来降低产品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从不同产业看,制造业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服务业排污相对少得多。实现结构减排首先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其次要大力调整制造业内部结构,对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政策进行积极调整,取消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或大幅下调其出口退税率。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指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此外,要积极鼓励出口企业价值链重组,鼓励企业进入高附加值、低污染排放的生产环节,在价值链环节上实现高级化。现代制造业价值链条上,两端的研发和销售环节的附加值高,中间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与生产链附加值的“微笑曲线”相对应的是,现代制造业生产链存在着一条倒置的污染“微笑曲线”:生产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污染物排放低,低附加值的中间制造污染物排放很高(见图1)。实现价值链环节的高级化,在提升国内附加值的同时,往往会大幅降低国内污染排放。实现产业和产品出口结构升级对减少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排放意义重大。

图1 附加值“微笑曲线”与污染“微笑曲线”

3. 替代减排

替代减排是指通过增加进口或对外直接投资,用国外生产替代国内生产以减少国内污染物排放量。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不再短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树立新开放战略理念,改变单纯追求外贸增长速度、出口规模越大越好、外汇储备越多越好、贸易顺差越大越好的外贸发展思路,实施开放型进出口平衡发展的战略性调整。高度重视进口的作用,适度增加产品进口,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仍难以避免高污染排放产品的进口。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加大国内产能的国外释放,以更好地实现国内污染物排放的替代减排。

减少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污染排放,其根本路径是是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山东省应尽快适应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新路,使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唯有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会从根本性降低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污染足迹”。

五、“国内污染足迹”的减排对策

1.摒除过时“政绩观”,改善制度环境

政策未动,观念先行。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良好的双赢,首先要求政府摒除过时“政绩观”,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只重经济增长、无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长期形成的惯性作用和路径依赖,仍然会对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产生滞后影响。政府必须在观念上摒除旧有“政绩观”,不断改善制度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耗和环境保护。唯有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制度架构下,山东省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污染足迹”的减少才能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2. 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完善环境规制立法

政府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实际环境成本核算中,政府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发展趋势的持久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环境规制立法,严格设定污染排放红线,加强环保监管,赋予环保部门独立的执行权,各行政部门在环保问题上要提供多方面的协助配合。

3. 完善污染许可交易制度与交易市场

加快建立污染许可交易制度,在建立污染许可交易制度基础上加快完善污染许可交易市场。以保护环境、减少产品生产污染排放为出发点,全方位打破污染排放的领域、区域和行业封锁,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污染许可交易的限制。

4. 加大财税力度引导企业技术减排、抑制高污染产品出口

企业是出口产品国内污染排放的主体政府应采取经济手段刺激引导出口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引导企业实现技术减排。对于低污染排放出口部门,政策应加大在财税政策倾斜,采用财政补助或降低税率的手段,激励企业进一步降低污染排放;对于高污染出口部门,则应加大财政惩罚力度,采用减少财政补助或提高税率的手段,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产业结构转变。

5. 激励企业适度增加进口

鼓励企业适当增加进口,特别是对于国内急需的产品、资源和能源等应在税率政策上给与优惠。充分利用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的条件,加大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知识的进口力度,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实现国内污染排放减少的同时,增强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William Ree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121-130.

[2]Muradian R,Connor M,Martinez-Alier J. Embodied Pollution in Trade: Estimating the ‘Environmental Load Displacementof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51-67.

[3]Antweiler W. The Pollution Terms of Trade[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996,(8): 361-366.

[4]陈敏,等.1978-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5,(11):132-139.

[5]章锦河,等.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J].资源科学,2006,(6):196-203.

[6]马涛,陈家宽.中国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污染足迹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5,(4):508-512.

[7]闵庆文,等.污染足迹: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J].资源科学,2011,(2):195-200.

[8]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102-106.

[9]周静,赖明勇.我国入世后工业品贸易中污染流的变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7):58-63.

[10]高吉喜,范小衫.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污染足迹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1):106-112.

[11]傅京燕,张珊珊.我国制造业进出口隐含污染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J].国际商务,2011,(2):30-41.

[12]张梅.广东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4):107-110.

[13]刘剑锋,蒋瑞波.浙江工业产品贸易的“污染足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109-122.

[14]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11):9.

[责任编辑:陈宇涵]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16.04.008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3CJJJ1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3GL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FA150039)

[作者简介]梁军,1972年生,男,山东章丘人,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电子信箱)liangjun1972@163.com。

[中图分类号]F752.62;X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16)04-0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