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价格上调的情绪反差
2016-08-09胡志强
□胡志强
两个价格上调的情绪反差
□胡志强
几天前,中国成品油价格上调,社会反应平静;近期,“蒜你狠”回归,社会众怒难解,反响激烈。两个涨价事件的社会情绪反差,让人深思。
早在成品油价格开始连续下降的时候,政府在知道公众希冀油价继续下跌情况下,2016年 1月预前“公告”成品油价格机制出台:“为减轻国际市场油价过高或过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保障国内能源长期安全,有必要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这些市场化措施,都是希望逐步放松价格管制,为将来全面放开成品油价格积累经验。……下一步,国家将结合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进程,适时全面放开成品油价格。”
但成品油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菜篮子内容。
再看“蒜你狠”惹众怒。
肉、蛋、菜这些百姓饭桌上的必需品,我们放开了价格。所谓放开价格,就是政府不再过多干预卖多少钱,也原则上不再干预农家种什么,生产、买卖自由。按说社会公众自己说了算的事情,价格波动大家该没什么怨言了,但我们确实看到了这轮“蒜你狠”招惹的众怒。
一个抱怨了多少年的成品油价格调整,现在人们却相对情绪稳定;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事情,却怨声不断,原因何在?
这和我们市场化改革的深度与市场化观念相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职责是掌握大数据,宏观调控市场关系;百姓的固有职责不变,只要根据那些政府发布的权威数据,做好自己的事情,看好自家菜篮子。这就要求掌握大数据和价格政策的政府和机构,能适时、准确、公正、诚信地公布信息,百姓能根据政府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市场变化,以及调整自己的能力有多强。
这是市场环境下影响价格因素的真问题。
政府的本质是服务,我们有共识;市场最无情,我们也要真理解。在长达数十年计划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国人,市场观念层面准备的不足,是“动辄怨政府”现象的原因之一。但几十年计划经济后的中国,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定位不准问题,也一直存在。
问题必须解决,但问题要真,才能最后解决真问题。
微评@中国新闻网:蒜贵成啥样了?一些超市一头蒜均价1块多、部分饭店想要蒜得另加钱……蒜价持续上涨,囤蒜的商户乐开了花。河南一些商户囤的几百吨蒜,一吨能挣八、九千,挣百万的人很多,上千万的都有。便有了今年是“傻子年,傻子收蒜都挣钱”的说法。
@八一布依:生活必需品没有一样不涨价,消费者皱起了眉头,菜农也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菜商进货犹如赌博。这样的“涨声”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而又有谁,从“涨声”中真正地获利了呢?
@夏日香气:所谓“物以稀为贵”,稀少了自然其价格就被抬高。可是,任何产品的涨价都有个“度”。它不应是毫无理性和限制的胡乱涨价,也不应远远超出产品本身所蕴藏的价值,更不应严重脱离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和人们的消费水平。
@花椒村长:面对突如其来的价格暴涨表现出的一种不淡定和抱怨,充分说明了习惯了计划经济的国人对生产、买卖自由的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还是不够的,观念层面准备的不足往往让他们将“怨政府”作为了一种发泄渠道。
@一头狂奔的骆驼:这次 “蒜你狠”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供求关系的问题,又有商家的囤货、惜售的问题,再加上也有部分不法商家恶意炒作的问题。大家应该关注国家权威信息的发布,不要听信网上的谣言,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