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彤 体育人生有睿智

2016-08-08李钰

中国新时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李彤耐克田径

李钰

“在英语里,体育是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代表着对身体的改造和锻炼,education则是教育,因此,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体育人应该追求的是身体运动和教育的共同成长,而不仅仅是比赛成绩的提高。”

1.9米的个头,健硕的身体,仅凭外表,让人很难不把李彤跟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但是,李彤不仅仅是体育运动的代名词,他对教育的重视及用教育对头脑的武装,让他脱胎于田径运动,在由体育元素串联起来的人生历程中,无论运动训练,还是商业经营、家庭教育,尽显睿智。

体育只是人生中短暂的一部分

把李彤称为“田径之子”再恰当不过。1967年,他出生于北京先农坛附近一个著名的“田径之家”,其母姜玉民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曾经100多次打破全国纪录,其父李景明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田径集训队的跳高运动员,破过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其兄李丰后来也成为前国家田径队的短跑名将,曾代表中国队参加第10届亚运会,和队友一起摘得男子4×100米接力金牌。

初中时,李彤跟着已经练习短跑的哥哥李丰练起了田径,1984年他就拿下了全国青少年跨栏冠军,显露出了跨栏方面的天分,但拿完冠军之后,为了保证高考,他练起了用时相对较少的跳远项目。

19岁对于李彤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期,那一年,他连连斩获全国青年跳远冠军并破纪录、世界青年跳远第7名、亚洲青年跳远第3名,同时收获了全国100米“健将”,联手上海队破了全国4×100米纪录。“要达到世界水平的话,就必须在很多项目上都有拿全国冠军的实力。”李彤如此解释自己在多个运动项目上的努力。

得益于世界青年跳远第7名的成绩,1988年,已是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系在读学生的李彤,收到了来自美国的橄榄枝——体育奖学金,他在三四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的27个学生之一。与此同时,李彤的田径之路也发生变化。

“到了美国后,那边的教练教学方式和我固有的跳远技术冲突比较大,我当时的身体条件也没办法练,他也不会教别的技术,所以跳远成绩慢慢退步了”,李彤继续说道,眼看着奖学金会拿不到了,就在苦闷的时候,他想起了走回老路。1989年,李彤正式改练跨栏,没想到这条老路一走就走出了他个人运动生涯中最大的辉煌。

“体育训练和课程学习并不冲突,一份是兴趣爱好,一份是正常的学业、职业,而且读书学习对训练的帮助很大。读书时大脑不去想训练的事情,再度投入训练时,训练会更高效,而不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同时,系统的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我的理解能力,比如心理学、营养学让我在训练中更会保护自己、更会开导自己,计算机、哲学让我在做事、训练时更有逻辑和条理。” 当回想当年一边学习一边训练的情景时,李彤如此解释他对运动员系统学习课程知识必要性的理解。

从结果看,李彤在大学课程上精力的投入并没有太多影响他在跨栏上的成绩。

1989年,他就以13.68秒打破亚洲纪录,平美国55米栏全美大学生纪录,在美国大学跨栏圈里引起了一番轰动。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曾先后17次改写亚洲纪录,其中13.25秒的亚洲纪录,8年后才被刘翔打破。1991年李彤在日本世界田径锦标赛首次进入前八,创造中国田径世锦赛当时历史最好成绩。

1997年,李彤长达18年的运动生涯宣告结束。他说,“从全国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每一步都是一个里程碑,我能够坚持下来,确实很不容易,付出的汗水对我来说最终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我们必须承认,包括我在内,归根结底,体育只是人生中很短暂的一部分,当然养好一个体育习惯后你也可以从事体育行业,但是这个前提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基础。”

我喜欢接受新的挑战

李彤最近一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是5月14日进行的2016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他以解说嘉宾的身份出现在看台上,面前摆着一摞写满注解的纸张,足以看得出他对这份工作的用心。

看着美国队的奥利弗、梅里特,中国队的谢文俊、张鸿林等人闻枪起跑,李彤不急不躁又不失激情地向电视机前的观众解读着跑道上各位选手的表现,那一刻的他尽量平复着自己的内心,生怕一个激动错过了场上队员的任何细节。

“在解说时,我力图保持冷静,以确保完整解析场上运动员的表现,甚至他们的内心活动;但当我在电视机前观看田径比赛,尤其是110米栏,我的大脑会和运动员保持同步感受,就像我在跑道上一样。”在谈到自己在田径赛场内外的感受时,李彤如此说道。

这不是李彤第一次解说国际田径赛,他也不清楚自己已经解说了多少场次,只记得初次坐在解说席前的紧张,虽然他对各种田径规则了如指掌,也有很多上镜机会,但是职业的转换和直播的要求,难免让他感到一丝忐忑,生怕自己准备不足、发挥不佳。

从结果看,李彤的田径解说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在数十次大型国际田径比赛直播中,他都能顺利地完成解说任务。我想,这一切与他接受的高品质的运动训练和良好的教育储备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以为如今李彤的职业就是田径解说员,不,他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临时担当一下解说。

2002年,李彤被耐克招至麾下,出任耐克在中国的田径奥林匹克经理,带着两个人的团队为耐克开拓中国市场。当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经验让李彤比别人有着更高的起点,虽然体育品牌竞争日新月异,但李彤在耐克体育营销舞台上如鱼得水,一路升级为高级经理、副总监、总监,2009年他出任耐克大中华区高级总监。

刘翔是李彤上任后为耐克签下的第一位代言人,耐克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刘翔的成功,两者也互相促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声名远扬”。同时,亦是他出面在2004年劝说前网球运动员李娜签约耐克并复出,最终成为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得主、亚洲女单世界排名最高选手。仅2003年一年,李彤代表耐克在中国签约了23个单项体育协会。

对于耐克而言,李彤不仅是一位高效的商业执行人,更是一位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的管理者。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李彤在2009年成功地将耐克在大中华区的奥运战略转型为职业体育战略,主要锁定了篮球、足球、网球三大领域。

借助于耐克品牌提供的平台,李彤对于中国体育运动最大的贡献当属全国高中篮球联赛的创立。

“体育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所以2002年一回国我就着手建立高中篮球联赛。因为体育扎根于中国,不能仅仅依靠几个专业运动员、运动队,而是要在普通学校里去发掘,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教育的同时爱上体育、发展体育。”李彤如此解释自己当年的初衷,“体育比赛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领导力。”

如今的李彤,依旧活跃在体育商业圈,除了给身边朋友提供一些商业咨询外,他接受了特步体育公司总裁的邀请,出山为特步的发展出谋划策。“特步的情况不同于当年的耐克,我喜欢接受新的挑战。如果工作中没有一些追求的话,我觉得是浪费时间。”李彤如此说道。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其实,李彤运动生涯的最初始于游泳。幼儿园的时候,有游泳队的教练来挑苗子,一眼就看上了那个胳膊长、腿长的高个子男孩,只不过,因为自己不是很喜欢天天泡游泳池的训练模式,没坚持几年,他就慢慢放弃了。“就是因为水太凉了,我不喜欢那么长久待在冷的环境。”如今说起来小时候的选择,他如此解释。

正是因为当年的经历,身为父亲的李彤在两个女儿的学业及体育选择上格外开放。他说,“小的时候,我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但是他们对我们兄弟的学业还是很严格,一回来就会检查作业或者跟任课老师联系了解我们的情况。对于女儿,我没有那么严格,只是关注而非紧盯。我给她们提供机会,为她们打开获取人生技能的大门,但如果她们不喜欢的话,我也不会强求。我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帮助她们具备走向社会时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我所能做的。”

得益于良好的体育基因遗传和后天熏陶及培养,李彤的两个女儿在体育方面格外有天分。如今,她俩都在美国的大学里,重演着当年她们的父亲曾经在美国校园俘获众西方人的体育故事。

“大女儿曾得过地区网球比赛第一名,现在在大学田径队练100米、200米;小女儿除了跟着姐姐打网球(获北京市第三)外,偶尔打打羽毛球(得过学校冠军),后来又迷上了排球,现在又打高尔夫(打了一年就拿了地区第三名,在南加州排名赛中拿过二三名)。”李彤如此介绍两个女儿因“一时兴趣”而取得的体育成绩,“我支持她们热爱体育,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那将会成为她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跟李彤极为相似的是,他的两个女儿都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考取了大学,而非依靠体育成绩被特招进去,这也再次验证了他的“体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的观点。

李彤说,体育并不等同于运动,“在英语里,体育是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代表着对身体的改造和锻炼,education则是教育,因此,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体育人应该追求的是身体运动和教育的共同成长,而不仅仅是比赛成绩的提高。”

猜你喜欢

李彤耐克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我家的“小王爷”
李彤作品
披头士乐队的一首《革命》如何帮助耐克成为价值亿万美元的品牌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北京耐克活动展厅
Alarm Correlation Rules Gen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nfidence Covered Value
借助实心球进行田径训练之我见
李彤彤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