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镜》一课教学设计谈初中物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2016-08-08陈梁
陈梁
《平面镜》知识点是无论哪种教材中都要学习的一节内容,笔者所选用的是苏科版的物理教材,《平面镜》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教学时间应该为1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苏科版教材中,这个探究活动是学生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从提出猜想,到设计实验,活动后归纳结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教材中对这个探究活动如何开展也进行了几次修订,从2003年的全开放式,到2005年改为先体验确定像的位置过程,然后再猜想像的其他特点,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008年的教材中改为先根据平时照镜子的过程猜想成像的特点,然后利用给定的玻璃板、棋子等器材设计实验,在白纸上确定位置并测量距离,2015年版的教材中,提出猜想的方式没变,但是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实验只进行了提示,请学生设计方法,利用方格纸比较距离,但是记录的表格中仍然是以cm为单位的.在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平面镜》实验如此改动次数之多非常少见.笔者认为,专家之所以频繁修改这个探究活动,主要原因是想让这个探究活动进行的更有效,否则这个探究活动就空有探究的形式,而失去探究的意义.本文就设计《平面镜》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如何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1利用魔术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本上在引入新课时用的是“浇不灭的蜡烛”这个小魔术,但是仅仅展示了图片,也有老师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笔者将这个小魔术在课堂上直接表演给学生看,将整套装置用纸箱围起来,用高清摄像头对准透明玻璃板,调整好角度,使镜前的蜡烛不被学生看到.开始上课后,直接在全体同学面前向玻璃杯中加水,而杯中的蜡烛没有熄灭,这样的所见完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同学猜想魔术的奥秘后当场解密,拿开纸箱后,学生会看到箱子中有一块玻璃板,然后直接取走玻璃板,发现杯子里的蜡烛就消失了,放上玻璃板后蜡烛又在杯子里了,从而引出今天课堂的主角——平面镜,玻璃板在这个魔术中就充当了平面镜的作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
2体验照镜子的过程,帮助学生猜想成像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从猜想开始的,如果学生的猜想没有方向,太过发散,就会使下面的探究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因为猜想了就要研究,而一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有意义、无意义的猜想都逐一研究.所以在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后,笔者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边体验、边寻找特点,主要从成像在镜子的[CD#3](前/上/后),像与物的大小[CD#3](相等/不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CD#3](相等/不相等)三个方面请学生进行猜想.在这三个方面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错误认识,如有些学生认为可能像是成在镜子上的,所以在学生照镜子体验时,引导学生将手指放在镜前,前后移动手指,观察镜中手指的位置变化,如果像成在镜面上,那么无论手指怎么移动,像应该都在原来的位置,而不会出现相对镜面位置的改变,基于这样的体验,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像的位置在镜子的后方.
3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在苏科版教材中,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所提供的器材是两颗相同的棋子、茶色玻璃板和方格纸.在探究过程中用棋子作为物体,并用另一颗棋子来确定像的位置,然后将棋子的位置在纸上标记下来,以圆心或者边缘来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本来在确定像的位置时就可能存在误差,再去寻找圆心会导致误差进一步增大,所以测量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差会很大.所以,笔者将棋子换成了串珠用的珠子,选择了直径为2 cm的.选择珠子做实验在确认像的位置时茶色玻璃中的像非常清晰,只要将细铅笔芯从珠子的孔中穿过,就能在白纸上留下珠子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一个点,从这个点去测量距离时,非常准确,误差很小.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的是白纸,不限定学生把珠子放在什么位置,学生必须准确地作出像与物到镜面的垂线,并用刻度尺测量距离,增强他们对实验严谨性的认识,锻炼他们的作图能力.整套器材实验效果清晰,操作方便,学生很容易开展探究活动,同时也注意了科学的严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与学生一起攻克难点,其他部分放手给学生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探究活动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让学生想到要用玻璃板来替代平面镜,把这一难点攻克,其他设计步骤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在处理这一难点时,笔者采用了边操作,边引导的方法,先请学生将珠子放在平面镜前,观察珠子在镜中的像,像在镜子的后方.问题1:像在后方的位置同学们会确定吗?请同学用另一颗棋子作为标记,放在你认为的像的位置上,不改变两颗棋子的位置,移去平面镜,将茶色玻璃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再观察一下;问题2:你所确定的像的位置准确吗?用平面镜找像的位置肯定都是不准确的,换成玻璃后,会发现像和后面的珠子的位置有偏差;问题3:应该如何确定像的准确位置?学生马上就知道只要让像和做标记的珠子重合,那么珠子所在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难点就水到渠成地被攻破了;问题4:这种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用平面镜能完成吗?不能,因为平面镜不透明,所以必须用玻璃板,这就是我们用玻璃板来做这个探究活动的原因.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将学生的活动串联起来,边活动,边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把困难分解,使学生一步步攻克困难,最后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在解决了确定像这个问题后,如何比较大小,如何比较距离等问题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过程经常是整个探究过程中非常让老师纠结的,如果全部放手让学生设计,可能学生的能力不够,如果按部就班把步骤一步一步告诉学生,又失去了探究的意味,学生仅仅是一个操作者,而并不能理解实验为何要如此设计,器材为何要如此选择,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两种情况都不能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因此,笔者还是认为,对于设计实验过程应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对于难点,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引导和点拨,保证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顺利地解决难点,剩余的部分可以用开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设计,从而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5采用各种方式展现探究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
探究活动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个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时,将器材用照片的方式在PPT上展示,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也可以请学生在摄像头前直接给大家演示,学生测量的数据可以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其他探究活动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步骤,老师都可以选择先拍好一小段视频,可能只要10 s的时间,直接在PPT中放给学生看,而且可以重复多遍或者暂停进行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展现或者重现探究活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原来实验不成功或者操作不规范的小组能够通过对比,找到自己和其他组的差距,寻找到自己的失误所在,避免出现个别小组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6关注学生探究活动时产生的疑惑,鼓励生成性发展
其实每个探究活动的方案并不唯一,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案,各个小组在进行探究过程中其实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忽视或者回避这些问题,其实这些新问题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些思想火花灿烂起来.例如《平面镜》这节课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透明玻璃板和茶色玻璃板为什么成像清晰度不同,为什么玻璃板稍微倾斜一点,像就很难找准,如果用不同大小的珠子能否来确定像的位置,到底应该先作物像的连线还是应该先作物与像到镜面的垂线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在实验题中都会出现,以前总结是老师问学生思考,现在是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思考,学生会更有探究的乐趣,效果会更好,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或者自己去查找资料,学生的收获会更大,这样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更是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后.
综上所述,笔者在《平面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所作的尝试,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那么多探究活动不会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程序,都必须由老师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无法照搬某一种模式或者进行简单的复制.但是老师千万不能因为怕准备器材,怕学生不会设计,怕浪费时间,怕学生做了实验考试题还是不会做等各种原因,把探究活动都变成老师的演示实验,把学生动手的机会变成老师帮学生验证结论,把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变成学生背诵实验步骤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去,无论是猜想还是设计实验都是能很好完成的,在开展探究活动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器材,是可以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