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审视与社会工作的运用
2016-08-08徐喜春
徐喜春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 东 广 州 510640)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审视与社会工作的运用
徐喜春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 东 广 州 510640)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入党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关注程度不够,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个体特质未能得到有效重视,党支部建设中科学方法的运用力度欠缺。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优势视角的实践策略以及科学的实务方法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思考向度。高校可以探索改变入党教育活动的形式,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为党员设置适当的党员示范岗,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党支部建设过程中。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架构起学生健康发展的价值坐标,是高校长期探索并致力解决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实践中已然形成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路径和方法,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服务意识以及完善大学生能力结构等方面收效明显。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仍然存在党员主体性培养内容欠缺、继续教育力度薄弱、服务群众机制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构建起新形势下与实践诉求相呼应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理念与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坐标系。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审视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是承担养成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锻炼能力素质等多项任务的综合活动,又是贯穿于入党前与入党后全过程的教育形式。直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偏差,调整其操作思路与丰富其实践内涵,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入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被漠视
近年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不断探索大学生入党教育的新思路,在制定理论学习常态化要求,建立思想汇报长效化机制,创设党员考核规范化制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与此同时,入党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学习需求相脱节,教育形式与大学生接受习惯相割裂等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入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更多地取决于党务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大学生的学习诉求、兴趣爱好、接受规律等主体性被无情抹杀。部分教育活动严重偏离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话语偏好,难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与情感共振;部分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参与,对于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大学生的任务要求却丝毫不知情;部分教育活动只是教育者向大学生的全过程信息单向输入,大学生的思想疑惑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答。大学生入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着其教育成效的深化与拓展。
(二)继续教育过程中党员个体性被忽略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上,在教育学习、实践锻炼、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机制与流程都相对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十分强调党员党性的锤炼以及服务能力的培养,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庞大以及实践锻炼平台缺乏等方面的制约,党建工作的服务内容与大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需要等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将大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优势挖掘出来,也难以真正促使大学生党员在服务、奉献中实现自我发展。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只是局限在每学期常规的民主生活会,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思想变化难以准确觉察;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生搬硬套关键时间节点的文件要求,以此替代大学生党员的内在学习要求,大学生党员学习进步的自觉性与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也有探索实践锻炼的不同形式,但是在实践锻炼的内容上没有进行细分,使得实践锻炼内容和大学生的特质之间存在偏离,制约其育人的效果。
(三)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方法科学化不足
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保障和重要抓手,但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随意性较强,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之中未能得到有效运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缺乏科学性的支撑,难以有序、精细、高效地发挥其思想引领、人才培养等作用。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时间等没有经过系统的谋划,不同活动之间缺乏衔接性,活动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党支部活动的教育成效;党支部活动内容过多的局限于理论学习,没有很好地为党支部成员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实践平台相当有限,制约着教育效果,难以促使大学生党员实现知行之间的有效转化;党支部成员的服务意识很多时候没有很好的得到彰显,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要求与实际行动之间出现偏离,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程度相当欠缺。针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不足的现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有针对性的破解瓶颈,夯实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
二、社会工作价值与方法的理论解析
社会工作既是扶危济困,加速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手段与方法,又是助人自助,激发服务对象发展潜能的思维与理念[1]。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的活动,其理论与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断得到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系统完备的工作模式。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模式在服务对象、实务技巧、具体目标上会有所区别,但其所张扬的价值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旨归,所倡导的工作方法具有极大的相通性。整体来说,社会工作模式主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作为首要坚持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起源于扶危济困的现实需求与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但是其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范式却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救济,集中体现在“助人”与“自助”的承接结合上。“助人”,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帮助服务对象疏导其负面情感,解决其生活难题。但“助人”却并非最终目标,而是紧密地以“自助”作为其价值落脚点。“自助”强调社会工作者不能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否作为评判结果的依据,而要引导服务对象以自觉的智慧与力量进行自我修复,重新生成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追求,实现从“别人助”向“自己助”的转变。一言以蔽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从发展服务对象主体性的视角契入,关注唤醒服务对象的积极意识,激发其内在潜能,以实现服务对象自觉适应社会、享受人生、关照他人的目的。
(二) 社会工作以优势视角作为问题解决的实践策略
社会工作者如何实现服务对象从单向接受帮助向主动扎根社会与建设性生活转型,优势视角是其中最重要的依靠手段之一。优势视角摒弃了“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坚信每个个体发展的可能性,着眼于个体能力与资源的差异性,引导个体谋划有效认识自我优势与挖掘潜在资源的生活路线。优势视角将天赋、性格、品德、兴趣、能力、知识或者其他物资等收纳进研究视野,不但肯定每位个体都必然具有优势与潜能,而且还积极探寻个体蕴藏的自我转变的能源与力量,助推对象树立信心,养成自我纠偏、自我修复、自我超越的能力,即面对逆境与磨难敢于抗争的抗逆力。社会工作模式将优势视角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在关注服务对象个性化特点,建构服务对象抗逆力品质,深化服务对象自我价值认同,引导服务对象有效脱离困境等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创新超越。
(三) 社会工作以科学方法作为问题解决的技术支撑
不同的社会工作模式或者倾向于实务工作,或者侧重于理论基础,或者侧重于运作区域,其部分思想观点与具体实施方法都可能会有所区别。但社会工作以社会学、心理学为理据,凝练出与理论基础相契合,与实践活动相对接,与价值理念相呼应的操作方法,并根据服务群体不同将社会工作整体上划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类型。个案社会工作主要面向个人或者家庭。在个案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尤其聚焦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以及心理特质,协助其有效剔除错误思想认知,激发内在潜能以及调整社会关系,并引导他们科学的调动整合社会资源以破解生活困境,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组社会工作利用团队活动的形式推动个体更好地平复情绪创伤,融入集体生活,并在团队活动中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居民作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集体活动,改善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并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凝聚社区居民的智慧力量,共同预防与解决社区问题。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介入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教育方式,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常谈常新的话题。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入党积极分子的主体积极性,盘活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中的优势资源,探索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科学路径,成为了迫切而且重要的课题。对于这些问题,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向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助人自助:入党教育要转变形式,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入党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行为自觉。缺失了深层次的思想态度认同和行为实践自觉,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目标达成,这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模式是高度契合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将助人自助的理念镶嵌其中,在教育过程中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挖掘与发挥。
大学生入党教育可以采用开发活动党课的形式,实现理论党课与活动党课的有机联动。高校党组织可以将入党积极分子划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就党员信仰、党员理论素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对党员的角色要求等不同问题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大学生是以主体的身份与意识了解党员行为的现实偏差,探究群众对党员的角色期待以及确认自身肩上的时代使命。换言之,大学生在活动党课中所获得的思想感悟与情感体验,是自我探究、自我觉察、自我获得的结果。大学生入党教育实现了从“别人告诉我”到“我自己探究”的转变,更有助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自觉的形成与稳定。入党教育探究大学生主动体悟与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促使大学生将党员身份要求内化为稳定的思想态度体系,这就是社会工作模式助人自助价值理念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生动运用。
(二)优势视角:继续教育要搭建平台,凸显大学生的能力优势
社会工作注重以服务对象的优势为突破口,促使其内在力量与能力优势的外化。“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自身的潜能,其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能,最大限度释放出个人能力。”[2]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也应该关注不同党员的内在诉求与能力优势,“把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的过程发展为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过程”[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为不同的大学生党员探索各自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既搭建发挥不同党员能力优势,服务他人的平台,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强化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可以探索岗位锻炼的形式,凸显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与差异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设置诸如学习标兵岗、志愿服务岗、创业先锋岗、科研模范岗、文艺示范岗等岗位,鼓励大学生党员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进行申报。各党员积极发挥所申报岗位的示范引领作用,相应地在学风建设、服务奉献、创新创业、课外科研等方面带动周围同学踊跃投身其中。高校党组织则通过制定党员考核制度以及建设岗位激励机制等方式,确保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性与常态化。如此,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不仅有效的破解了传统“撒胡椒粉”教育方式的窘境,而且还将大学生党员服务人民的宗旨目标推向纵深。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党员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同时,实现了锻炼成长。
(三)科学方法:党支部建设要借鉴经验,建构起实践的技术支撑
社会工作实务尤其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务、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等3种基本实务工作方法。社会工作的3种基本实务方法面向不同的对象,实施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以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个别党员谈话要学习个案社会工作的尊重、关怀等理念,摒弃简单的就具体问题进行解答的方式,而是积极留意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性,为其寻找更深层次的情感支持。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困惑的时候,不再只是简单的理论叙事,而是为大学生排解态度体系层面的消极情绪,聚拢其热情生活的正向能量,为他们的理想信仰寻找情感支持。其次,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为党支部建设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大学生党支部不仅可以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不定期举办团队活动,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还可以发挥集体生活对于个人的优化作用。高校党组织可以探索在宿舍、楼层建立党支部,通过大学生之间的频繁对话,强化党支部成员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最后,以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为借鉴,为大学生党员建立长效的成长机制。党支部可以借助社会服务搭建大学生党员与社区之间的桥梁,鼓励大学生党员走进社区,服务人民群众。大学生党员在服务社区时学习如何整合资源,化解矛盾,建设和谐社区,实质上是将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进行有机整合。社会工作方法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借鉴,其操作思路如图1所示。
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个别谈话党建进公寓社区服务党支部分层次建设
图1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操作思路示意图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实践策略以及科学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视野,而且能够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思路。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积极整合联动,已然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参考文献:
[1] 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J].社会学研究,2010(3):1-8.
[2] 夏辛萍.基于社会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9):190-191.
[3] 冀学锋,鲁良.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9):46-49.
[责任编辑:谢华]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2014ZK013);广东省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课题(2015B016)
作者简介:徐喜春(1988-),男,广东揭阳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6)02-0011-05
A Survey of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Work
XU Xi-chu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the education of joining the Party, the neglecting of effective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further education of being Party members, and the lacking of applying scientific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Party branches Construction. The value concept of social work of helping oneself by helping others,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advantage perspective and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method enlighten a pondering trend for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It is advisabl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ways of education to join the Party and set proper models for Party members in furt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social work into the process of Party branches construction.
Key words: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social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