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与学生“抢”时间
2016-08-08束长明大丰区新丰中学
束长明(大丰区新丰中学)
勿与学生“抢”时间
束长明
(大丰区新丰中学)
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不少数学老师在讲课时拼命追求进度,提高教学速度,不给学生过多的思考、板书时间。在教师的诱导之下解题,这样学生好像听懂了,其实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做。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反思的时间,学生定能触类旁通。
一、让学生先做,能给你更多的惊喜
在教学中,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由于学生的个体数学水平的差距较大,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喊七八个学生上黑板做,这样更能够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同时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会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老师再加以点评优化解法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师生都能显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下面是笔者复习直线与方程的教学片段。
例题:直线l过点A(1,-1)与已知直线l1∶2x+y-6=0相交于B点且AB=5。求直线l的方程。(请了8位同学上前后黑板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做)
解法1:过点A(1,-1)与y轴平行的直线为x=1.
综上可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1或3x+4y+1=0.
(学生中有四位同学采用此法顺利做出来,还有两位同学忽视了该问题中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暴露了知识上的缺陷,有两位同学给出不同样的解法。)
解法2:点B的轨迹方程易知:(x-1)2+(y+1)2=25,
解得a=1,故直线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1或3x+4y+1=0.
(方法2学生抓住AB=5,且点A是定点,想到圆从而解决问题,这一解法很妙。说句实话,当时我都没有想到。)
总之,一道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引导学生比较与总结,就可以使学生养成一道数学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的习惯,于是经常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久而久之,学生考虑得愈广泛愈深刻,获得的思路愈广阔,解法愈多样,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二、让学生讲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
笔者在连续多年的高三数学教学生涯中,发现学生学数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听懂了,第二层次会做了,第三层次会讲了。听懂却不一定会做,会做了却不一定会讲,只有会讲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上黑板讲题,讲解时会帮助学生考虑得更深刻,有时讲讲就发现哪个地方考虑还不太完善,时间一长学生考虑问题就更全面,思维更缜密。让同学们互讲能交换不同的解法,不同思想。俗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大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大家就有两种思想。
三、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能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上课需要给学生一些反思、总结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转变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后,要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时因审题不准,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反思:解题过程是否忽视了重要的信息,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思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势,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不断改进,让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和老师总共45分钟的时间,老师多用一点,学生就少用一点。笔者认为,思考、总结和讨论也和三维目标的形成互相呼应,所以在学习上我们教师要把握好时间的度,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走出题海误区,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有益的发展。
·编辑杜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