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识人性
2016-08-08龚萍
龚萍
《诗经·氓》是一首叙事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弃妇诗。诗中以被弃女子的口吻,追述了她和丈夫氓从相恋、结婚、受虐到分手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同时也抒发了被弃女子对不忠于爱情的男子的强烈控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每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俗语有言,“多情女子负心汉”,现实中,因为不能慧眼识人,遇人不淑,许多女子尝尽了爱情的苦果。人世间最复杂的事情莫过于人们之间的情感,但情感也并不是完全难以捉摸的,从某些细节上去窥探、揣摩,情感上的很多东西都是有迹可循的。察其言,观其行,便可知其性。比如《氓》这首诗里,男子氓和女子在恋爱期间言行上展露出的一些细节,就已经暴露了他本性里阴暗的一面,为他们的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作一开篇便直言氓这个男人表面上看起来老老实实的,他走街串巷做点以布换丝的小生意。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在家中养蚕抽丝,织布纺花的大姑娘、小媳妇。而一位几乎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单纯的姑娘,可能只凭第一印象,被氓看似忠厚的外貌(蚩蚩)所迷惑,对他产生了好感,甚至一见钟情。在没有父母之命(或许父母压根就瞧不上氓,不同意这门亲事)、媒妁之言的情况下,私定终身。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两句写的不是氓送别姑娘,而是姑娘不顾“淇水汤汤”,一路蹚水翻山送氓回家的过程。诗句除了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外,还要表现氓的什么呢?试想,一个深爱着自己恋人的有爱心且有责任心的大男人,怎么可能舍得让一个爱他的弱女子送了一程又一程,且隔河渡水,翻山越岭?他倒是有人一路相陪被送到家了,那么回程呢?他就不为姑娘想想,淇水那么宽,浪涛那么急,她一个人怎么爬山?怎么涉河?她会不会遇到危险?诗里没有交待,也就是说氓根本就没有替姑娘考虑,他很自私,他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不信,请往下看——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通过这四句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一路行来,“郎有情来侬有意”,姑娘含情脉脉,而氓却心事重重。因为这一回十八相送,他决定要达到一个目的。氓拉着姑娘的手,极尽缠绵,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也许还轻薄地动手动脚),死缠硬磨要姑娘不顾家人的反对答应嫁给他。“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姑娘起初还耐心地劝慰,希望他能找一个能说会道的媒婆,做通她家人的思想工作,让她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出嫁。按说,这一要求合理合情并不过分。可是,氓不但不设身处地体谅姑娘的一片苦心,反而生气了!他怒气冲冲,而姑娘还温婉地劝他“将子无怒”,他胡乱猜测,妄下定论,软硬兼施,最终迫使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姑娘,无奈地答应“秋以为期”后,才心满意足“言笑晏晏”。
细细探究,我们发现,《氓》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就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粗鄙虚伪、自私自利、喜怒无常、毫无责任感的男子形象。表面的忠厚老实装地了一时却装不了一世。果然,婚后不久,氓的本来面目就暴露无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自私懒惰的氓,根本不体恤妻子的劳苦,家里家外所有的活都是妻子一个人的。过度的操劳使妻子容颜衰老了,氓不但不怜惜,反倒开始厌弃她。那么他又在干什么呢?无非以“抱布贸丝”为借口,走街串巷,拈花惹草,故伎重演。他早把当年的旦旦信誓扔到了爪哇国。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妻子控诉氓变心比翻书还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冷酷无情,变本加厉,甚至发展到了家庭暴力!
至此,女子才真正看清了氓的真面目。其实,这个结果都是意料之中的,只不过,陷于恋爱中的女子都是瞎子、傻子,她们就像那美丽的贪嘴的斑鸠,被甜美的桑葚(爱情)迷醉了心神,模糊了双眼,不能理智地透过一个人的言行细节,识其本性,以致于走进婚姻的殿堂才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教完《氓》,掩卷深思,我不禁心生感慨。《氓》是一首经典古诗。而经典诗文是古代先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它,可以修养身心,增长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学习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这首经典古诗多年来一直被选用为人教版高一必修篇目,自有它的现实意义。刚刚步入高中的女孩子,人生观、爱情观正在形成,她们情窦初开,心思纯净,对未来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如果课堂上教读经典只是读别人的故事,是“站在桥上看风景”,不能从经典里得到人生的启迪教益,不知道“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学习经典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师长和一个过来人,老师有必要通过经典诗文的学习,启迪孩子们学会透过细节识人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她们在未来的爱情生活中多品尝一份甜蜜,少走一段弯路。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