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的探索

2016-08-08谭丽娟

教师·上 2016年7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谭丽娟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手段,生动鲜活地呈现教学内容,更能打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两者的融合既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打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本人结合近年工作实践,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并不是将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优势:

1. 效果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形、音视频等媒体技术,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加黑板、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处理,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变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既体现了难点、突破了突破,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到新的境地,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用信息技术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明显提高。教学信息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空间,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2. 容量大,内容更加生动鲜活。在传统新课程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听,例题讲得少,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融合,弥补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知识理解有困难的缺陷。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成“近”的,把“生”的变“熟”的,把“世界”搬上屏幕,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鲜活,让学习充满乐趣,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 方法多,教学形式多样化。在过去的教学中,限于学校的条件,大部分的教师只能在教室里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各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上都做了许多大胆有益的尝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孕育而生。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单个知识点或专题进行讲授,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点。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网络学习社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选择学习社区,交流、探讨、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它不受地域的限制,网络学习社区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交互形式非常灵活多样。从学习的对象到讨论、交流的主题,以及沟通的方式都非常富于变化。

学习空间是专业化的学习平台之一,随着三通工程的大力推进,湖南省广大教师都已经开通并建设了个人学习空间,这个平台上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并且支持教师上传下载学习内容,点评、发表讨论,这种教学新模式也是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型教学方式还有慕课(MOOC)等等,他们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新型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4. 创设情景,利于探究式学习。现代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探索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获得难忘的体念。

在信息技术介入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过程融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欠熟练,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会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有些教师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的精神。这种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大有“人灌”变“电灌”之势,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各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重复观看。但如果只看影像资料,不看实物,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会降低。如有些演示实验必须教师亲自动手完成,才会给学生真实可信感。更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真实完整的知识。

2. 束缚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许多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和掌握。如果盲目使用观看录像的教法来传授知识,剥夺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无疑是达不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

3. 削弱了学生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学生只有按照既定的课件来进行学习,一般没有灵活多变的学习交互过程,更没有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环节,不能实现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避免出现用屏幕完全取代黑板的错误做法,不要把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以选择地应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