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根基,注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6-08-08林永国
林永国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表达工具,是沟通交流所必需。根基是否牢固,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形成。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积累大厦的关键时期,古语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觉、主动、持久的学习动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内容很多,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半功倍的良师益友——培养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1)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各类大量的随手可得的“资料”,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查字典的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负面效应,也对查字典丧失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使用字典的重要性,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偏旁部首的异同。分析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正确理解字义。从中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养成运用教材的习惯。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认为我们教学生学习课文,重要的通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悟出方法。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工具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托,要让学生切实地掌握这个工具。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习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以便及时巩固。时间长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勤于动笔读书的习惯
一是做符号。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动笔做符号的习惯。二是加批注。读书中若有所体会,就要在空白之处写上简短的批注。三是做笔记。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并经常检查、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反馈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勤动笔读书,教师应该授之以法,长期训练,才能促其养成习惯。
三、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敢于质疑的习惯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怕嘲笑、讽刺,不敢提出问题,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到认真听取,认真解答,同时鼓励他们多提问,对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应该及时给予肯定或嘉奖,使班级逐地洋溢着浓厚的求知氛围。
2.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教师还必须重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l)从课题发问。让学生悟出“从课题质疑”的方法;读了课题明白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 2)从文中读出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教师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仿佛”一词,步步设问,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无边的黑暗”又能看见一条“光明的大道”,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以此训练学生学会扣住中心,从文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从比较词的优劣发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中的“抽出”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为什么不用“长出”“钻出”或“生出”,而用“抽出”呢?让学生悟出从“比较词语优劣处发问”的方法应先换词再发问,这样写和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明确地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各种读的能力培养中。朗读位居首要,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应要求他们反复朗读,等学生读熟了才作讲解。教学结束时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直至人人都琅琅上口为止。
背诵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特别是积累语言更有必要背诵。遗憾的是,很多课文的佳词妙句、丰富多彩的句式、富有特色的叙事方式等,往往被教师忽略了,造成学生口头言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低劣。这不就是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吗?再者,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量太少了,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想方设法让他们多读多背,只有这样才能把精美的语言吸收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内化为语言功力,从“读进去”到“写出来”。这是对初学写作文的一种最实践的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讲究方法,可采用分角色、表演、配乐、接龙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背诵效率。根据“学而时习”的原则,必须组织学生经常复习背诵过的课文,让背诵朗读的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应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才能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这种训练更要有趣;要寓习惯的培养于生动的活动之中,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石榴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