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写意 雅俗共赏
2016-08-08伍晴晴
伍晴晴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山东胶东地区独有的一种年画画种,同时也是高密年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高密地方史志中,对其起源并没有明确记载。在民间传说中,关于高密扑灰年画的起源时间说法大致相同。相传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末年,其画法深受元明时期写意画的影响,大笔挥洒与精工勾染相结合,似国画中的兼工带写,雅俗共赏,被人们赞誉为“民间写意年画”。
一、高密扑灰年画概况
1.扑灰年画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扑灰年画是高密出现较早的年画形式,对于扑灰年画的形成期,至今尚乏实物证明。目前,学术界大多都引用焦岩峰先生《拙朴典雅的高密扑灰年画》一文中的公婆庙源头说:“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在《年画中的三种“活化石”》一文中,将“扑灰”与“雕版印刷”“拓印”称之为年画中的“活化石”技艺。所谓“扑灰”年画,是因为它用扑灰的方法起稿而得名。完成高密扑灰年画一共需要二十几道工序。首先,依据艺人们的创作内容,用柳枝作为炭笔,在准备好的画纸上,勾画出大致轮廓,称之为“起稿”或“画灰稿”。然后,用柳枝在画好的画稿上不断勾画,之后将画稿铺在已经晾干的纸上,用手在上面扑抹,扑后的画稿与原稿对称相同。最后,在画稿上进行粉脸、开脸、点嘴、上色、描金罩明油等工序。由于一稿可扑数张,从而缩短了起稿的时间,绘制效率大大提高。
高密扑灰年画由于起稿方法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造型上以写实为主,力求简练;设色上“黑货”为水墨,呈现出淡雅古朴的效果,“红货”则大量使用红、绿、蓝三色,色彩浓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这个对比色也适应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为重要的地方年画画种,高密扑灰年画的构图极具特色,表现出鲜明的胶东地域文化特色。高密扑灰年画的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出于对吉祥圆满的追求,特别强调画面的对称,讲究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同时构图饱满,留空白地方较少。在有限的空间中,画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景观以及物件,整个画面内容十分丰富。
2.扑灰年画的发展脉络与传承保护
高密扑灰年画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和创造。明初,高密北乡姜庄一带的百姓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创作了扑灰年画。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手工业和商业不断繁荣。到清朝中期,高密扑灰年画发展成熟。高密地区先后出现了“同顺泰”“意顺祥”“隆顺永”“兴隆”“聚顺永”等多个专业扑灰年画作坊,作品远销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清朝末期,中国的社会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扑灰年画的生产也受到重创。此外,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兴起,特别是到了民国初年,香烟牌子美人画的出现,也使扑灰年画制作和销售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密年画业的发展饱经沧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起的“十年浩劫”,大量珍贵的高密扑灰年画被当成“四旧”焚烧毁坏。这十年当中,许多扑灰年画作坊停止生产,扑灰年画艺人被迫改行;为数不多的老艺人也相继辞世,加上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改变,使得扑灰年画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处于一个快速消失的过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扑灰年画艺术得到恢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扑灰年画协会等组织,重新恢复了生机。
二、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高密扑灰年画赏析
1.馆藏高密扑灰年画概况
中国的博物馆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摆脱传统博物馆的单一模式,博物馆功能不断丰富。随着博物馆承担保护非物质遗产的职责的不断深入,中国农业博物馆依据自身的特性不断调整和完善藏品征集方向。自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将征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剪纸、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其中,2006年至2012年三次征集了300多幅清代至解放初期的高密扑灰年画。这些高密扑灰年画时代跨度大,保存完整,代表了高密扑灰年画较高水准。
这批年画包括墨屏和红货两种。墨屏取材多以儒家的“克己复礼、忠孝礼义”为主,体现了农耕社会传统儒家文化对普通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其中最流行的是《四爱图》,表现了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调,此外还有描绘现实人物的渔樵耕读和写意花卉等。红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优美,有戏曲人物,如《白蛇传》《三国演义》;还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女娃娃,如《美女图》《姑嫂闲话》等。
2.高密扑灰年画的题材与作品赏析
高密扑灰年画历史悠久,早期画种主要局限于“灶王爷”“墨屏花卉”以及“增福财神”等年俗作品。到清中后期,扑灰年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题材内容更为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历史、哲学、民俗等诸多领域,包罗万象。高密扑灰年画依据表现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神仙圣佛类。这类题材不仅是年画起源和早期的表现内容,而且直至当今,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神仙题材源于佛、道、儒诸神以及民间俗神、行业祖师神等,是年节供奉的主要对象,是祈福攘灾、福禄寿康的护佑。每逢春节,胶东地区的老百姓都要举行祭祀祖先和供奉财神的民俗仪式,以求福泽和先辈们、财神的庇护。因此,此类题材的年画,是老百姓过年时用得最多的,其中家堂和财神是扑灰年画中最有高密地方特色的题材,除此之外还有观音、八仙等题材。
(1)家堂。“家堂”亦称“家堂轴子”。画幅较大,绘制繁杂,是高密扑灰年画众多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传统,借助了年画这种技艺,核心是祖先崇拜和家族文化传统。“家堂”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年节习俗的需要,还能表达人们的美好意愿,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请家堂”是高密地区一种特殊的祭祖民俗现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禁忌。大年三十那天,高密家家户户都要挂“家堂”,表示“请”长辈“回家”,以此来祭祀祖先,同时兼有祈福佑丰年的用意。“家堂”一般是在堂屋的墙上挂,当晚摆放丰厚的供品、蜡台,并放鞭炮、烧元宝纸祭奠。“家堂”的两旁要配挂条幅,当地人称为“配轴”或“大花”,上画牡丹和莲花,挂时也有方位讲究。有的村子有一个家族姓氏的,则往往会在村里修一间家族祠堂,挂上尺幅较大的家谱,称为“族影”或“大影”。整个家族的人会在大年三十那天一起祭拜祖先。正月初一早晨,家族的男人齐集祠堂或影房,按辈分排列,长者上香,带领后辈叩头。一般在过年后,即大年初二,收起“家堂”,称之为“落影”。
《考家堂》整幅年画保存完整(见图1),画面左右对称,构图饱满,大量使用红、绿、紫三色,给人强烈的对比感,充分代表了高密扑灰年画较高水准。“考家堂”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
顶部是两位微笑端坐着、身着绿色和蓝色衣裳的老年夫妇,他们身后有写着“始祖之位”的牌位,代表他们是祖先。祖先前面是摆放供品(鸡、鱼、猪头、豆腐等)的供桌。祖先上方的房梁上写着“永言孝思”,在祖先的左右两侧挂有红色的灯笼以及写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对联。堂屋中间的甬路,用黑色和青灰色交替填充,中间绘有大大的“寿”字,两边配以“福”字。甬路的左右两侧网格上依据左昭右穆的格式填写着“孝忠义”和“妻子姚氏”等已故世人的名讳。庭院外绘有一两层门楼,朱漆大门半掩,松柏掩映。门外左右各绘有6名恭迎祖先回家过年的中年人和孩童。庭院的大门上贴有写着“祖豆千秋永,本枝百世长”的红色对联。
(2)财神。财神是高密扑灰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题材,其人物造型主次分明,画面多以祥云、花卉、聚宝盆等吉祥物品装饰。它主要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种,寻常百姓家多供奉《文财神》,商人多供奉《武财神》;此外还有一种是把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进行构图,把两种财神画在同一张画面上,上面画关公武财神,下面画比干文财神,叫做《上关下财》。
兴业聚财是人们追求富裕和美满生活的迫切愿望,供奉财神正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来实现这一愿望。根据高密地区的风俗,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请”文财神。传说文财神描绘的是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他忠正耿直,因其忠义被奉为财神,因反对纣王暴虐荒淫,屡进忠言,后被纣王开膛取心而亡。老百姓认为他爱国爱民,且无心则不偏心,即没有“私心”,办事公道,遂将他供奉为文财神。
扑灰年画中的武财神一般是以《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为原型。关羽被视为忠义千秋、威力无比的“关圣帝君”,传说商人因其忠义勇猛,尊其为武财神。
《文财神》一般挂在堂室(见图2),用来祈愿财运。画中有7个人物,整个画面构图匀称均衡,比干作为主要人物居中安坐,面色慈祥,手持玉如意,一身文官打扮。在他左前方是秦叔宝,身着绿袍,手持“利市仙官”的红联;右边为尉迟恭,身着紫袍,手持“招财进宝”的大刀。在比干的身后左右对称,各站着两个散财童子。画面前方中间绘聚宝盆,内盛珠宝、钱财等象征财富的物品。
旧时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供奉门神,门神的原型是秦叔宝和尉迟恭。高密扑灰年画与其他民间年画不同,它很少有门神题材的年画,但是它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人物形象嫁接于文财神画中,作为财神的左右护法,与财神同供。这样时空交错,殷纣时期的比干和隋唐时期的英雄——秦叔宝、尉迟恭共处于一幅画中,展现了扑灰年画灵活的创作手法。
二是仕女娃娃类。此类题材在高密民间被俗称为“老婆孩”,是姑娘房中常见的题材。构图常出现娴雅的仕女、天真的娃娃以及一些吉祥花卉、瑞兽,用谐音或寓意表达幸福美满、和谐吉祥。常见的有寄托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美好愿望的《麒麟送子》;有表达普天之下父母望子成龙心愿的《母子夺魁》;有反映母子温馨的《母子图》;有反映仕女日常生活的《美人钓鱼图》《团扇双美图》;此外还有表现娃娃题材的《刘海戏金蟾》《连生贵子》等等。
高密扑灰年画构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成双成对和对称,当地人称为“对画”,此类扑灰年画在“老婆孩”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扑灰制作工艺中复制的特点造成的,艺人将画样扑抹之后,会得到对称的另一张年画,由于老百姓有“好事成双”的观念,所以这种成双成对的年画一直很有市场,经久不衰。
麒麟是我国传统神兽,龙头、狮尾、鹿身、马足,俗称“四不像”。传说麒麟性情温和,它常受天地派遣,护送富贵之人降生人间,所谓“天赐贵子”。麒麟有时也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图中童子跨骑麒麟、手持莲花,童子身后为年轻貌美的天仙娘娘(见图3)。“麒麟送子”隐喻麒麟自天而降,舆赠贵子,寓意吉祥。常用来装饰新婚洞房或贴于年轻夫妇房门之上。
《母子图》是高密扑灰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见图4)。图中端坐的年轻母亲身着紫衫,神情端庄专注;怀中的孩童手持玩具,整个画面描绘了母子幸福温馨的情趣,线条流畅、人物清丽。
《团扇双美图》,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源于唐朝,兴盛于北宋。团扇与美人是年画中传统的工笔仕女题材。此图设色鲜艳、构图高雅,人物仪态娴雅,神态飘逸俊秀,服饰华丽,是姑娘房中常见的画品(见图5)。
三是戏曲故事类。戏曲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娱乐性,在百姓中很受欢迎。因为过去的戏曲是以“出”来表演的,故此类题材又称之为“戏出年画”。元明清是小说创作非常活跃的时期,相继出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在社会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
此类题材的年画不仅具有装饰美化环境、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作用,还有认知、教化的启蒙教育作用和娱乐功能,主题内容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和趣味性,描绘正义与邪恶、忠义与奸佞、善良与丑恶等,寓教于乐。
在扑灰年画的戏曲故事中,影响最大、留存最多的是京剧和高密当地的地方戏茂腔。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誉为“胶东之花”。“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成为高密扑灰年画画师追求戏出人物装饰性与欣赏性完美结合的终极目标。其中家喻户晓的戏曲有《白蛇传》《韩湘子度妻》《三国演义》等经典名作。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白蛇传传说以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为明线,以白娘子追求爱情和法海的护法为暗线,故事起伏跌宕,极富情节性。
《白蛇传条屏》分别描绘了《斩蛇》《盼情》《断桥相会》的场景(见图6),其中《断桥相会》是《白蛇传》传说中最为经典的情节。图中以断桥为背景,许仙小生打扮,坐卧地上,双手紧握白娘子;身后小青则是武旦扮相,怒睁杏眼,左手叉腰,右手举剑,青衣打扮的白娘子横于两人之间,头侧向许仙,一脸的无助与无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作品围绕着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四条屏》主要描述了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见图7)。刘备来到南阳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诸葛亮大为感动,在卧龙岗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道破天时、地利、人和之玄机,最终出山辅佐刘备,成为一代贤相。
四是人物传说类。人物传说题材较为宽泛自由,既有圣贤故事,又有文人趣话,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娱乐性。主要题材有《四爱图》《牛郎织女》《苏武牧羊》等,此外也有劝诫孝道一类的,如著名的《二十四孝图》。
人物传说类的故事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人们常常用画上的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儿女,如《二十四孝图》中用黄香温席、董永卖身等故事作为传统儒家“孝”的经典故事反复强调,以求他们将来能做孝顺的子女。
苏武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牧羊》是典型的墨屏扑灰年画,造型简练,笔墨洒脱,画中苏武头戴斗笠,身着黑衣,描述了其牧羊的情景(见图8)。
五是山水花卉类。山水花卉题材具有较强的装饰功能,并在作品中以物达情,增添了祈求祥瑞的含义。此类年画多表达文人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用松柏、仙鹤、桃传递长寿的信息;石榴、莲花、枣等多子多实的植物常常被当成生命的载体,传递生命力旺盛的信息等。这些文化内涵在年画的创作中体现了吉祥的象征。代表作品有《四季花屏》《松鹤延年图》《凤栖牡丹》等。
《博古花卉四条屏》是以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构成的花卉四条屏(见图9)。整个条屏构图疏朗清丽,清新娴雅。条屏以花卉为主,问以钱串、香炉、仙桃相衬,让人在屋内感受到四季的变化、生活的美好。条屏中不同的花卉有着不同的寓意,盛开的花是福气的象征,伸展的叶子和花骨朵代表着生命胚芽的初始,也有本固枝荣之意。此类条屏一般张贴于堂屋两壁。
六是世俗生活类。年画之所以深受欢迎,与其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的创作宗旨有很大关系。这类题材地域生活气息浓郁,多展现人们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向往的生活表现,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如描绘家庭和睦的《姑嫂闲话》,表现新婚夫妻感情和谐的《新婚燕尔》,表现乡村野趣的《踢毽子》《放风筝》《钓鱼》等。
《姑嫂闲话》取材于民间日常家庭生活,是扑灰年画代表作之一,常见于闺房之中(见图10)。旧时,广大妇女在婆婆的威严下讨活度日,因此与小姑的关系十分重要。此图人物充满画面,笔墨简练,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姑嫂融洽相处、家庭和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