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G310路面纵向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2016-08-07王志香
王志香
(徐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徐州 221006)
徐州G310路面纵向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王志香
(徐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徐州 221006)
G310东西向贯穿徐州市,老路各段经过拓宽改造并且白改黑后,路面经过多年的运营使用,出现了裂缝、车辙等病害,其中,以纵缝病害尤为显著,且明显的呈现三种类型。本文对G310徐州段的路面纵缝进行了分类,并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
G310;路基拼接;不均匀沉降;路基失稳;纵向裂缝
1 G310国道养护改造历史
G310原为国防307公路,老路路基宽8.5m,路面宽6.0m,20世纪90年代及20世纪初前几年,陆续被拓宽改造为路基宽15m,路面宽12m的二级路。路面结构原水泥路,后逐段改造为沥青路。
2 路面纵向裂缝现状
G310各段经过了10~15年的通车运行,沥青路面出现了裂缝、车辙等病害,其中,以纵缝病害尤为显著。根据纵缝的出现位置及呈现形态,分为三种类型:
2.1 边部规则纵缝
此种裂缝出现于路面边部,距离路面边缘3m左右,裂缝顺直规则,很多裂缝处出现了唧浆及错台现象。
2.2 边部不规则纵缝
部分路段距路面边缘1~4m范围内出现不规则的连续纵缝,或为一道,或发展为多道。该裂缝宽度较大(最大7cm),且伴有严重错台(大于1cm)。公路养护部门对其采用了打孔注浆的方法处理后,则该处裂缝不再发展,而在裂缝外侧10~20cm位置又出现新的纵缝。
2.3 道路中心纵缝
大部分路段在道路中间存在一条纵缝,严格位于道路中心,形态十分规则,损坏程度较轻。
3 路面纵向裂缝成因分析
针对G310的几种形态纵缝,调查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如下:
3.1 边部规则纵缝
G310是由老路加宽而成(原8.5m路基加宽至15m),大部分老路采用双侧加宽(每侧加宽3.25m)。而边部的规则纵缝出现在距路边3m位置(大致在0.5m宽范围内),基本位于新老路基横向拼接处,判断为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纵缝。
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主要是由于老路扩建时施工处理不当,加宽部分路基压实度不够,或者原老路的边坡处拼接处理不到位造成的。路基加宽时,开挖台阶及压实度检测都针对加宽部分,而开挖台阶后剩下的老路边坡容易被忽略。路基加宽后,该部分位于行车道位置,在行车荷载及自然沉降作用下逐渐密实,与老路路基形成不均匀沉降,从而形成路面纵缝。该种裂缝在路基沉降稳定后基本稳定,近年来未进一步发展。
3.2 边部不规则纵缝
路面边部的不规则纵缝,多出现在道路边坡高度大于1.5m,道路外侧为农田或大排水沟的路段,且该种裂缝不断发展,尚未形成稳定。
对裂缝处进行挖探,结果显示裂缝贯穿面层、基层直至土基,路基存在明显的断裂。
对裂缝处的路基进行钻孔勘察,10m以内土层如下:
1-1层杂填土(路面结构层):杂色,稍湿,主要由水泥混凝土、碎石块等组成。厚度1m左右。压缩性不均,工程性能较好。
1-2层素填土:稍密,稍湿,主要由粉土及黏性土等组成,局部夹含少量碎石块。厚度0.72~1.35m。压缩性不均,工程性能一般,fa0=80kPa。
2层粉质黏土:可塑,土质不均,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腐殖质。厚度0.60~2.15m。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fa0=45kPa。
3层黏土:硬塑,土质较均匀,夹少量钙质结核,干强度、韧性高。厚度2.00~4.70m。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能较好,fa0=65kPa。
4层黏土:硬塑,土质均匀,干强度、韧性高,该层未穿透。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能较好,fa0=85kPa。
利用土力学原理,对路面最不利位置(车轮迹处)表面以下2m范围内土的竖向作用力进行计算
土的自重应力采用如下公式:
σcz=γz
式中:γ 取 18kN/m3。
集中力作用下地面下某点的附加应力值采用如下公式:
σz=α
式中:α——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系数,取0.4775;
Q——竖向集中力,取1/2轴重(125kN)。
路面表面以下土的竖直应力为土的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的和,采用如下公式:
σ=σcz+σz
经计算,路面表面以下土的竖向应力分布值如表1。
表1 路面表面以下2m内土的竖向应力分布表
从钻探及标贯试验结果来看,加宽部分路基的填料主要为粉土或黏土,路基的含水量较大,但已密实。路面表面以下1m处竖向应力为77.69kPa,2m处竖向应力为50.92kPa,而位于这一层的路基填土承载力为80kPa,现有路基承载力可以满足竖向应力要求,2m以下的土层承载力亦满足要求。但3层黏土层上部含少量腐殖质,承载力稍低,易形成软弱层。
分析该纵缝产生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路基加宽处边坡高度较大,外侧为大排水沟,路基外侧支撑力不够;
(2)新老路基加宽拼接时处理不到位,老路边坡没有挖台阶,或台阶太少、太窄,压实不够充分;
(3)加宽部分路基多位于原排水沟处,沟底没有清淤或清淤不彻底,形成软弱层;
(4)路基填料主要为粉砂土,在毛细水、路面渗水、边沟积水作用下,长期处于潮湿状态,路基强度及稳定性降低。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加宽部分的路基失稳发生滑移,反应到沥青路面上为不断发展的边部不规则纵缝。
3.3 道路中心纵缝
路面中心的纵缝为上、下行路面分别铺筑时,由于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造成的。
4 结束语
G310徐州段为老路拓宽改造而来,新旧路基拼接处处理不当极易形成路面的纵向裂缝。而本项目普遍存在的三种纵缝,除去中间裂缝为施工搭接缝,边部的规则裂缝和不规则裂缝,均为路基加宽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及失稳滑移形成。在分析出纵缝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后,应针对不同的成因裂缝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案,确保一步处理到位,不造成工程浪费。
U418.6
A
1004-7344(2016)01-0145-01
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