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风险管理

2016-08-07叶智亮李柳华

大科技 2016年25期
关键词:灾体风险管理评估

叶智亮 李柳华

(宜春市地质队 江西省宜春市 336000)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风险管理

叶智亮 李柳华

(宜春市地质队 江西省宜春市 336000)

在回顾和总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过程和应用的评价预测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在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GIS系统的基础上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步骤和总体思路,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风险管理;GIS

引言

地质灾害是一种带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的社会现象。以前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研究领域更多的考虑其自然因素,评估预测更多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因素,着重关注它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测量的指标也更在于稳定性程度、稳定性系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真正地用于岩土工程和边坡的管理上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现在在香港、加拿大、美国等地已经有很多基于风险的边坡控制管理和环境控制方面相对成熟的实例,但是这方面国内的应用尚不成熟。由于这个原因,本文在介绍风险评价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地质信息系统,对边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究。

1 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1.1 风险评价的概念

从地质环境的角度上来讲,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可以被定义为,对于特定的因素影响下,所导致的暴露于相对的区域中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对周边的住宅、社会等所造成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属性等方面,实现定量描述的系统过程。通常,风险是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风险的结果的测量,风险评价则是指定量或描述一些不被期望的事件、不好的结果的发生的概率,或者针对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评估一些安全与健康等方面受到伤害的可能程度、可能性的过程。风险评价能够定义和分类发生的风险,而提出有效科学的解决方案。

1.2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也就是在一个特定风险的环境里,使用合理的管理方法使该风险最小化的过程,理想状态是把有可能导致较大损失或者最可能发生的情况优先处理,但是把风险低的后处理,使经济效益最大化。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如下:①风险识别,就是对风险的来源、风险特性以及影响范围及其现象、行为等进行识别,理解它的不确定性,然后定量风险,进而评估风险概率值;②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预测是否能够接受它的风险,确定可接受程度;③风险处理,选择最好的方法,发生风险时,实现规避风险,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2 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

虽然人们对风险评价的内涵理解有不少的差异,但以下提到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步骤却是举世公认的。

(1)风险的鉴别:识别风险的来源、特性、范围以及与其现象或行为有关的不确定性。这是风险管理的起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风险的本质特征。实际的操作中常常会依赖于类比和经验,主要涉及地质工程师的介入。

(2)风险的度量与量化:使用主观或客观的概率,评价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模拟风险的来源及可能产生的影响间的联系;评估出不同的可以选择的风险概率值。

(3)风险评价:这是上述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过程之间的连接步骤。在这之前分析的焦点主要在于灾害的本身,这之后就转移到了灾害对人类社会危害的可能性了。

(4)风险接受和规避:这个步骤代表了风险决策。这对每一种决定,对所有的成本、风险和效益进行评估,包括各种各样的决策之间的核算成本,可能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或环境问题,还有当前的决策对以后的选择可能导致的影响,就是可以得到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及也可以得到风险的不可接受程度。

(5)风险管理:这一步表示在风险规避和接受的基础上的“执行”的过程。总之就是一个用于处理风险的方案。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1 GIS应用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GIS),融计算机、地理、遥感、测绘和信息等技术为一体,为了实现获取、管理、存储、显示、分析和模型化操作,利用计算机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用在地质灾害的管理工作之中,可以有效地处理、地管理质灾害多源空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地质灾害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 基本步骤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要遵循的基本步骤如下(见图1):

图1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流程图

3.2.1 完善综合地学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首先,要经过查询、叠加及Buffer的方法,经过分析得到空间、属性的数据,从而得到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有关的信息图层。假如有一些很难利用GIS功能来实现直接分析的信息层,就需要对它进行二次开发编写。

3.2.2 风险识别及范围划定

使用GIS系统开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域划分模型,能得到对实际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的划分图及各个单因素划分图,与此同时,结合历史记录,来达到对地质灾害风险类型的识别和范围界定的目的。

3.2.3 风险评估,制作地质灾害风险图

使用GIS的有关功能,评估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可以得到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的分布图;要确定符合工程实际的可行性的标准,进而科学合理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高风险区域要明确地标注,重新审视风险源的控制。

3.2.4 提出风险规避措施,监控反馈控制效果

地质灾害引起的风险常常也会随实际采取的控制措施而发生动态的变化,要借助跟踪监控的手段,监控风险变化的趋势,保证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4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法介绍

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实现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

4.1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与管理

应当统计承灾体的分布、数量情况等,进而确定承灾体的实际价值,再分析得到各个承灾体所能承受的不同地质灾害及实际破坏的程度,进而实施对应的管理措施。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价和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价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地质灾害的定量评估来准备准确的资料,从而为地方政府的减灾防灾措施的选择,及针对性风险管理方法的来提供决策的依据。

4.2 风险容许标准制定法

风险容许标准的制定,常常是关于可容许风险相关标准及ALARP原则、不可接受与可接受风险等内容。根据风险标准的定义,能够判断承灾体所能遭受风险的水平。一般来说承灾体所能遭受风险的水平关系为:不可接受风险≥可容许风险(ALARP原则)≥可接受风险。对在可容许的范围内的风险,是不是需要采取减缓措施,应该根据它的“投入与效益”比例的衡量来决定。在具有不同的经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它的可容许的标准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最终标准的确定要根据区域风险的评判标准来实行实际的研究与决策。

4.3 风险减缓措施

对于自然灾害所引起的财产损失的风险,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了经济手段,即“保险”的方式,以减缓和控制风险。所谓的“保险”它的经营过程也就是把市场化风险进行转移和管理的过程。我国政府就是主要的承担风险的第一责任者,常常是灾害一旦发生就倾其所有及时地采取救灾的行动,但是这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很沉重。很多国家采用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承担相关风险的管理模式,使政府成为风险最后的承担者。而有些政府在自然灾害的保险业的参与度也是非常低的,故几乎由商业来主导,因而有效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并且为风险的管理提供了资金条件和支持。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本文从总体上对综合地学信息系统上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进行了概述,具体可参见有关风险的书籍和资料。

[1]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4):14~17.

[2]张峭,王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2(3):32~36.

[3]何永秀,朱茳,罗涛,等.城市电网规划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4(12):205~210.

P694

A

1004-7344(2016)25-0191-02

2016-8-15

叶智亮(1973-),男,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宜春分校电脑会计专业,2016年1月于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函授毕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小型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编写工作。

李柳华(1983-),男,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从事工程勘察工作,现任工勘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灾体风险管理评估
我国海洋生态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承灾体调查总体情况介绍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评估依据
潮州市湘桥区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及其变化
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